[摘 要] 安吉拉·卡特從后女性主義者的視角審視女性的現(xiàn)實地位,并在《新夏娃的激情》中成功地刻畫出以新夏娃為代表的一群具有“雙性同體”特征的人物形象。這些融合了兩性特質(zhì)的角色展現(xiàn)了卡特強烈的后女性主義意識。本文從特里斯特薩、母親、伊芙琳三個角色出發(fā),對安吉拉·卡特的后女性主義“雙性同體”觀進行解讀。
[關鍵詞] 后女性主義;雙性同體;新夏娃
安吉拉·卡特是英國二十世紀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一直以獨特的女性視角關注女性的現(xiàn)實地位,她以奇妙的想象力將經(jīng)典神話角色加以重塑,同時讓幻想世界與現(xiàn)實相扣??ㄌ氐淖髌飞钍苊襟w喜愛,《與狼為伴》和《魔幻玩具鋪》曾被拍成電影,《馬戲團之夜》和《聰慧子女》曾被改編成舞臺劇于倫敦上演,2006年更被譽為 “安吉拉·卡特之年”,在英倫掀起卡特熱潮。李維屏等(2011)認為“她的作品具有典型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風格,其中揉進了哥特主題、后現(xiàn)代折中主義思想、暴力和情愛等成分,最為突出的莫過于將后現(xiàn)代主義與女權(quán)主義政治結(jié)合在一起的創(chuàng)作方式?!盵1]尤其在《新夏娃的激情》中,卡特以新夏娃的誕生和逃亡為關注點,輔以新夏娃心中的“女神”——特里斯特薩的男性身份事實,展現(xiàn)對性別文化的批判和反諷??ㄌ赝ㄟ^對“雙性同體”的特里斯特薩、母親和伊夫林(芙琳)三個角色的成功塑造,揭示了作品的后女性主義深層內(nèi)涵:只有消解女性身體神話,消解男性中心意識,消除男女性別間的二元對立,才能實現(xiàn)兩性完美的融合。
一、“雙性同體”觀
“雙性同體”思想最早由柏拉圖提出。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如此闡述:最初的人類分為三種。他們的母親分別是太陽、大地和具有兩種性別的月亮。宙斯為削弱人類的力量,把人全都劈成了兩半,所以,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求與自己結(jié)合的另一半。柏拉圖的理論常常被人們概括為“雙性同體”,指男性與女性、男性與男性以及女性與女性之間親密無間、不可分離的原初狀態(tài)。最先將“雙性同體”思想引入文學評論領域的是女性主義先驅(qū)伍爾夫,她認為:“在我們之中每個人都有兩個力量支配一切,一個男性的力量,一個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適宜的境況就是這兩個力量在一起和諧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時候?!盵2]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引起了安吉拉·卡特的強烈共鳴和進一步思考。她在《新夏娃的激情》中有意識地融入了“雙性同體”的創(chuàng)作意識,展現(xiàn)了同一肉身下不同的性別元素的完美糅合,通過男性肉身女性靈魂的特里斯特薩與女性肉身男性靈魂的伊芙琳的最終結(jié)合,再現(xiàn)了這種雙性并存的理想境界。
二、特里斯特薩
《新夏娃的激情》是一部典型的回顧式流浪漢小說。講述了身為倫敦大學教授的小說主體“我”從倫敦到紐約再到加利福利亞沙漠的完整經(jīng)歷。在整部小說推進進程中,以美國女演員身份出場的特里斯特薩一直是敘事主體“我”心中的女神,“她”集所有女性美于一身,對“我”具有迷幻般的吸引力。無論現(xiàn)實中的“我”與不知名的女性在倫敦的電影院里欣賞影片,還是與脫衣舞娘雷拉在紐約的暗夜里纏綿,都從未能消減“我”對特里斯特薩的迷戀。
在卡特筆下,雷拉是傳統(tǒng)女性的代表,是現(xiàn)實生活中女性地位的真實展現(xiàn),而特里斯特薩則是理想世界中的完美女性。無論雷拉的外表還是精神都是按照服從男性中心意識的標準來塑造的,雷拉的自我完全被“我”的欲望所遮蔽。小說中“我”拋棄流產(chǎn)大出血的雷拉的情節(jié)設計,實質(zhì)是女性遠離男性霸權(quán)中心的開始,是卡特所主張的“雙性同體”模式建立的基礎,也是兩性間超二元對立模式建構(gòu)的基礎。
擺脫了雷拉的“我”歷盡艱難到達加利福利亞沙漠深處特里斯特莎的水晶宮。在“女神”隱居的神奇住所,“我”發(fā)現(xiàn)“女神”竟然有著男性肉身。這一發(fā)現(xiàn)讓“我”在震驚之余頓悟:“這就是他一直能做男人心中完美女人的原因!他讓自己成為自身欲望的圣壇,成為他唯一會愛上的女人!……世界上哪個女人能像她這樣堪稱真正的完美女人呢?”[3]至此,卡特借助“我”之口,表達出她心中的理想女性應該是如特里斯特莎一般,糅合男性特質(zhì)和女性特質(zhì)并將它們完美且平衡地進行展現(xiàn)的人。特里斯特莎自愿選擇以女性外表示人,象征男性自愿選擇脫離男性中心地位,象征作者對后女性主義“去中心”理想的追求。
三、母親
母親是小說中后女性主義色彩最重的“雙性同體”類型,它不同于雌雄同體的特里斯特莎,也不同于雄雌同體的伊夫林,她是女性與女性同體的代表。無論是母親的名字還是沙漠中母親執(zhí)掌地的構(gòu)造,都充溢著強烈的母系社會色彩。在這個形似子宮的女性烏托邦里,母親是一切權(quán)力的象征。借助母親,小說形象地描繪了母親式女性們的女性中心意識,她們是單性的,卻選擇意為“有夫之婦”(Beulah)的地方居住,她們是妻子也是丈夫,她們不依附男性,她們顛覆了人類固有的由兩性共同繁衍后代的傳統(tǒng),在這塊土地上,兩性間的二元對立被打破,女性不再作為男性的對立面而被動存在,她們渴望建立只有女性話語權(quán)的完美女性世界。
卡特在對女性霸權(quán)的暴力和血腥的描述中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單一女性世界存在的不可能。盡管母親“ 一手托著太陽,一手握著月亮,雙肩抖落無數(shù)的星星,一個哈欠便會帶來地震。”[3]盡管母親強大到能重建“我”的性別,在小說的最后,母親依然在建立新秩序的無望中發(fā)了瘋,而象征傳統(tǒng)女性的雷拉卻帶著男性文化的印記進入了這片女性圣地。母親從出場到瘋掉的全過程,充滿了作者后女性主義色彩的思考:世界是多元的,單性(單純的女性或單純的男性)的社會不可能存在,無論是男性霸權(quán)還是女性霸權(quán)都注定逃不脫被消解的命運。
四、伊夫林(芙琳)
敘述主體“我”——伊夫林是整部小說中最重要的角色,在到達加利福亞沙漠之前,他是典型的父權(quán)文化符碼,大學教授的身份使他的男性中心意識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倫敦更具有代表性。在伊夫林的眼中,女人的生活就應該是“孤獨和苦難”[3],他理所當然地在影院里享受不知名少女帶給他的快樂,而后毫無眷念地離開她前往巴黎;他肆意玩弄雷拉的身體和感情,而后在她瀕臨死亡時絕情離去。伊夫林對女性一貫的虐待和歧視充分顯示了男性霸權(quán)的社會現(xiàn)實。
卡特在小說中明確地向這種意識宣戰(zhàn):伊夫林進入沙漠后,不幸落入母親的手中。他在母親的手術(shù)刀下變成女性,成為“新夏娃” 伊芙琳。父權(quán)視角下的“新夏娃”的命運與雷拉并無二致,她遭到了妻妾成群的零(Zero)的殘忍強暴,終于切身體會到雷拉曾經(jīng)飽受的肉體折磨。代表男性霸權(quán)的零繼續(xù)凌辱 “新夏娃”,他強行命令她與特里斯特薩結(jié)合。這種貌似不可能的結(jié)合形式在卡特的筆下得以呈現(xiàn)。兩個“雙性同體”的生命組成家庭后,他們親手摧毀了零的獨立王國。“新夏娃”欣喜地看到:“他和我,他和她,是沙漠中唯一的綠洲……我們實現(xiàn)了偉大的柏拉圖式的‘雙性同體”。[3]
隨著“新夏娃”的誕生,傳統(tǒng)的女性身體神話被無情打破,兩性間的關系被重新建構(gòu)。在“新夏娃”的女性身體里,伊芙琳的男性意識逐漸由強變?nèi)?,肉體與精神的矛盾逐漸消失,最終達到了靈與肉的高度統(tǒng)一。在真正接受自己的新身份后,“新夏娃”與一直傾慕的“女神”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他們的結(jié)合模式中,男女的角色已發(fā)生了本質(zhì)性的變化??ㄌ卣峭ㄟ^這種顛覆傳統(tǒng)的婚姻模式,將后女性主義者的“去中心”立場和倡導“多元思維模式”的主張發(fā)揮到了極致。
參考文獻:
[1]李維屏、宋建福.英國女性小說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張昕.完美和諧人格的追求——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雙性同體思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12期.
[3]Carter,Angela.The Passion of New Eve [M].London:Virago Press Ltd.,1982.
[4]鮑晚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95.
[5]莊渝霞.后現(xiàn)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交鋒[J].江西社會科學, 2002年7期。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校人文醫(yī)學研究中心2012年科研項目(12JD108)。
作者簡介:宋海蟾(1971—),女,漢族,四川樂山人,碩士,貴州遵義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后女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