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東
撰寫本文已是醞釀多年了,而促使我急切地了卻這個宿愿的是凡曉旺的過早辭世。當我心情凝重地端坐于案頭,情不自禁地回憶起曉旺和他的外公阿英、父親凡一的許多往事。
阿英酷愛姑蘇文化瑰寶
阿英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文史學家和收藏家。在他的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中,同古城蘇州的傳統(tǒng)文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1926年阿英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活躍于滬上文壇。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阿英在滬上參與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電影小組”。1933年為拍攝進步影片《鹽潮》,他第一次來到蘇州。就是這次蘇州之行,使得古城蘇州在他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與家人的交談中,他多次流露今后要去蘇州安家的愿望。當時的蘇州,與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上海相比,依然保存著歷史文化古城的風貌。其中體現(xiàn)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古舊書籍,低廉于上海,又質(zhì)高于滬上。收藏古舊書的嗜好,使他沉迷于蘇州豐富的古書業(yè),對蘇州也就一往情深,成了蘇州的常客。每次抵達蘇州,上午總是到護龍街訪古舊書,下午去玄妙觀看新書,沉緬于書市,如醉如癡。如當天不返回上海,晚間就在旅館“燈下翻閱所得,其佳者一氣讀之,讀盡則酣然入夢”。因為他經(jīng)常整天流連忘返于書市,以至于對蘇州的書市了如指掌。在與人談及蘇州書市時,可以脫口嫻熟地介紹:“蘇州書市有三個中心,自察院場至飲馬橋一段護龍街(即人民路),為舊書籍集中地;自察院場至玄妙觀,為新書市場;自玄妙觀廣場折入牛角浜,為小書攤?!痹诎⒂⑸白珜懙脑S多文章中,披露了不少與蘇州有關(guān)的收藏、訪書、做學問以及交友方面的趣聞。蘇州版本專家、古舊書店原負責人江澄波,新中國成立后曾與阿英有著幾十年的交往,兩人結(jié)下了“書緣之誼”?,F(xiàn)在,僅存于江澄波之手的有關(guān)阿英1961年至1965年間的購書信件就有二十九封。所以,江澄波老人一提到阿英,總是有著許多話語。他動情地說:“阿英早年多次蒞蘇訪書。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每想到要收藏有關(guān)古籍版本書時,只要他知道蘇州有時,準會請我購買后郵寄給他;有時他也告訴我他購買到好書的信息,讓我分享他的快樂;還多次建議我們購買與蘇州有關(guān)的書,以豐富蘇州地方的館藏??梢赃@樣說,阿英對蘇州古書業(yè)也是有重要貢獻的?!?/p>
阿英除了以極大的興趣鐘情于蘇州的古舊書市外,對于古城豐富的民間藝術(shù)和風物人情,同樣十分看重。他所出版的著作中,留下了許多文字予以記述和贊許?!稙H亭聽書記》一文,是他對蘇州評彈在“名山著作”中有文字記載歷史所作的考證。而《賣碑記》,則是蘇州寒山寺中對唐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碑拓片在抗戰(zhàn)期間出現(xiàn)贗品原委的記述,指責和抨擊日本侵略者在蘇州攫取文化典籍的丑惡行徑。當他得知那時杭州的書市儲書,已為日本人空運殆盡時,心急如焚地說:“不知(蘇州)護龍街諸家,亦曾遭受同樣之命運否?……吾心中之蘇州,今不知究變成若何狀態(tài)矣。”阿英另有一篇文章《閑話“西湖景”》,是拿了洋片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作比較和研究,很有深度,足見阿英對桃花塢年畫的了解和關(guān)護。
阿英極為推崇蘇州的悠久歷史文化,為保護蘇州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做了使蘇州人感到內(nèi)疚而不得不欽佩的多件功德好事。蘇州古典園林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展示始于春秋、止于清代的五百余名人,每人一傳,每傳一像,其繪制、雕刻無不精當,在清代石刻群像中實屬罕見。而慧眼獨具的阿英,竟然在北京中國書店尋到一套《滄浪亭五百名賢像贊》拓印本,從而為蘇州保留了一套非常珍貴的人文史跡。這本在蘇州已是鮮為人知的拓印本,2004年由其女兒錢瓔奉出,經(jīng)整理后已正式出版。蘇州歷史上有著聞名全國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經(jīng)過10年“文革”折騰,破壞殆盡,陷入無一幅老畫和一塊古板的境地。2000年,蘇州市的桃花塢木刻年畫,被國務(wù)院公布為蘇州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于是,蘇州有關(guān)方面決定成立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殊不知,負責籌備的人員,他們正在為覓不到一幅桃花塢木刻老畫而焦急萬分。正在這時,又是錢瓔將父親阿英收藏的200多幅桃花塢木刻老畫,慨然捐贈了出來,解了燃眉之急。
凡一嘔心瀝血保護昆曲
昆曲是我國戲曲百花園里的一支奇葩,數(shù)百年來,以其藝術(shù)乳汁哺育了眾多的地方戲曲,故被譽稱為“百戲之祖”。
新中國成立后的蘇州文化界人士,無不了解凡一保護搶救和癡迷昆曲的感人故事。1940年冬,凡一離開如東前往鹽城投筆從戎,參加新四軍。在剛從上海到達蘇北抗日根據(jù)地的阿英眼里,他聰明、刻苦、精干,是個可造之才。果然,凡一不負眾望,脫穎而出。他出色地參與創(chuàng)辦《鹽阜大眾報》,擔任由九個文工團合并成立的蘇北文工團團長。當年阿英為有這樣的乘龍快婿尤為滿意和快慰。在一次寫給一起來到蘇北抗日根據(jù)地的愛子錢毅的信中,他喜不自禁地說:“我給你姐找了個對象凡一,你肯定也會感到滿意的。”
在上個世紀,發(fā)源于昆山一帶的昆曲,一波三折,至少歷經(jīng)三個低谷。第一個低谷是在90多年前。昆曲日趨衰落凋零,一批摯愛昆曲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和實業(yè)家,通過義演集資于1921年在蘇州桃花塢五畝園倡辦了昆曲傳習所,培養(yǎng)了40多個昆曲“傳”字輩藝人,搶救了昆曲,使這一古老劇種免于失傳。昆曲第二次低谷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夕。當時昆曲已是岌岌可危幾乎行將衰亡。專業(yè)昆班社雖然有一個主要在浙江和江南集鎮(zhèn)上演出的“國風昆蘇劇團”,但是其規(guī)模極小,是一個連生計也難以維持的“討飯班子”。蘇州培養(yǎng)的“傳”字輩藝人各奔東西,多數(shù)窮困潦倒,難以維持生計。面對昆曲這樣的景象,對它能否保存、保存了有何價值等問題,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之際不乏持懷疑態(tài)度者。然而,蘇州市宣傳文化部門的凡一、錢瓔夫婦和顧篤璜等一批有識之士,卻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搶救保護昆曲,他們中尤其是凡一,為昆曲的傳襲、振興更是殫精竭慮、盡心盡責。
蘇州于1949年4月27日解放。凡一是第一批渡江進駐蘇州的南下干部,先后擔任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宣傳科長、文藝科長、文聯(lián)主席、宣傳部副部長、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市委副書記等職。在蘇北的近十年間,凡一一直負責宣傳文化工作,對戲曲尤其在行。那時,淮劇為鹽阜地區(qū)群眾所喜聞樂見,農(nóng)村劇團雨后春筍般地興建起來。為此,凡一認真地學習研究淮劇,并在繁忙的工作中,親自組織和發(fā)動業(yè)余劇作者創(chuàng)作,還自己動手編寫劇本,提供給劇團以緩解演出之急需。endprint
被稱為蘇州文化界總管家的凡一,認為昆曲是非常珍貴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他就精辟地指出:“昆劇不僅是一個劇種,更是一個完整的戲劇體系,也是活的文物,不能輕易地去‘改,否則就會摧殘世界這一最古老劇種的生機。所以,搶救、保護昆曲,首先的任務(wù)是把昆曲老演員身上的戲?qū)W下來,然后加以分析。對昆曲的一些保留節(jié)目和曲牌不要輕易改動,不要聽到一點意見就改。至于暫時缺乏市場需求也不要緊,先養(yǎng)起來再說。”
為了搶救繼承昆曲藝術(shù),在蘇州解放的第三年,蘇州市文聯(lián)于1951年4月17日,邀請了上海、浙江、蘇州昆曲界耆宿名家和昆劇“傳”字輩演員,在蘇州開明劇院作觀摩演出。這可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所舉行的第一次較有規(guī)模的觀摩演出,會后成立了蘇州昆曲研究會。這是蘇州市文聯(lián)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凡一所主持的一項頗有影響的活動。就在這次昆劇觀摩演出活動五年后的1956年4月,浙江省國風昆蘇劇團進京演出了昆劇《十五貫》,被周恩來譽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人民日報》為此專門發(fā)表了社論《從“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談起》。
在凡一的親自參與和具體指導下,蘇州市文聯(lián)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就決定,讓蘇州市蘇劇團的青年演員張憶青(即張繼青)、丁克羅(即丁繼蘭)、華靜(即華繼靜)等學習昆曲,接著又招收了10余名學員,并特將他們名字中間的一字都改成為“繼”字,即“繼”字輩一代,之后又招收了“承”字輩。為了使他們學好昆曲,特地將閑散在社會上的老藝人調(diào)到劇團教戲,有時還組織“繼”字輩演員到上海等地學戲,并邀請俞振飛、言慧珠和多位“傳”字輩老師到劇團教戲。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有關(guān)人員了解到有位“傳”字輩演員姚傳湄已到了柬埔寨,他有演小花臉的絕技。這時文化部副部長夏衍恰好在蘇州,凡一夫婦即向夏衍作了匯報,提出請姚傳湄回國到蘇州傳授昆曲的想法。夏衍有感于凡一等重視搶救保護昆曲的負責精神,欣然答應(yīng)。
昆曲老藝人有感于蘇州重視昆曲的搶救保護,又喜看一代新人“繼”字輩演員的成長,無不感動,并激起了一股傳幫帶培養(yǎng)青年一代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他們常常不請自來劇團教戲,有的還主動提出與“繼”字輩演員聯(lián)合演出。1956年,在江蘇省文化局暨蘇州市文化局舉辦的昆劇觀摩演出大會上,俞振飛就主動提出要和當時還不到二十歲的張繼青、章繼娟一起演出昆劇《白蛇傳》“斷橋”一折,他特地對演白娘子的張繼青和演小青的章繼娟說:“你們在演出時,不能仍舊把我當作是你們的老師看待,因為我是許仙,該恨就恨,該怨就怨?!睅熒晒涎堇 皵鄻颉保粫r間成了戲劇界的感人佳話。1957年12月的一天,俞振飛、言慧珠和多位“傳”字輩老師得悉“繼”字輩演員在昆山蠶種場封閉式排練,他們專程趕到昆山,找了個小旅館住下后,就趕到排練現(xiàn)場,白天教戲,晚上趕到劇場看戲。蘇州市文聯(lián)等有關(guān)方面為了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讓“繼”字輩演員學好昆曲,還特許“繼”字輩演員免費進入本市各影劇院觀摩戲劇(曲)、電影。有時根據(jù)學戲的需要,邀請外地著名劇團和優(yōu)秀演員到蘇州演出。1959年,又將市中心的新藝劇院劃歸蘇昆劇團,增加“繼”字輩演員舞臺實踐的機會。經(jīng)過采取了系列措施,蘇州市搶救保護昆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袄^”字輩演員向老一輩藝人學到的昆劇折子戲已有二百五十三出,在江蘇的昆劇舞臺上已成為一顆顆熠熠閃爍的明星。1983年6月,中國戲曲家協(xié)會的《戲劇報》、《戲劇論叢》舉辦了“戲劇推薦演出”,張繼青在首都舞臺上表演的《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和《朱買臣休妻》(《爛柯山》)中的崔氏,大獲觀眾和評委贊賞,并因此成為中國戲劇舞臺上首屆“梅花獎”獲得者。
昆曲第三次低谷是“文革”時期。林彪、“四人幫”對昆曲藝術(shù)又一次進行了瘋狂摧殘,使這朵蘭花又一次枯萎了。以浙江省昆蘇劇團為例,因“四人幫”對昆曲恨之入骨而遭了殃,全團一百多名演職員被分散到26個單位,許多老藝人更是受到精神上、肉體上的折磨摧殘。在南京的江蘇省蘇昆劇團被改為江蘇省京劇二團;蘇州的蘇昆劇團被規(guī)定不許唱昆曲曲牌。后來盡管粉碎了“四人幫”,但由于流毒很深,昆曲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依然是處于蕭條不景氣的狀況,一直延續(xù)到80年代中期都未改變,問題成堆,矛盾突出,令人擔憂。當時凡一擔任蘇州市政協(xié)副主席,恰好分管文教衛(wèi)生工作。對此,他感嘆惋惜、異常焦急,多次組織政協(xié)委員和民主黨派成員及有關(guān)專業(yè)工作者,深入調(diào)查研究,座談研討探索,向市委、市政府反映情況建言獻策。就在這些視察調(diào)查所形成的意見和建議中,他親自修改潤色,明確地將昆曲和評彈、蘇劇譽為蘇州的“三朵花”。在市政協(xié)的有關(guān)會議和其它的一些場合,他總是大聲疾呼要加強對“三朵花”的扶植保護,有時講得甚為激動,措辭也很尖銳。錢瓔曾這樣說過:“昆曲處于這樣的困境,凡一是心焦如焚啊!”1999年11月,凡一不幸辭世。就在他臨終前的十天,還伏案在給中共蘇州市委書記梁保華寫信道:“昆曲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它的歷史地位也是一樣客觀存在的。解放以后,蘇州的昆曲是怎樣在困難的條件下逐步恢復起來的,又怎樣逐步走向落后,今人和后人都是要查問的,絕不能在我們這些人手中為它送葬,而讓后人來為它唱挽歌……”可是,文章只是開了個頭,人卻不幸去世了。為保護昆曲,他堪稱殫精竭慮,用盡了心力。
凡一期盼的昆曲春天終于來到了。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藝術(shù)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首批“人類口頭遺產(chǎn)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昆曲終于進入了一個搶救、保護、發(fā)展、振興的新時代。一位在蘇州解放初供職于市文聯(lián)的干部夏錫生,有感于當年凡一重視搶救保護昆曲的遠見卓識,他在回憶老領(lǐng)導、市文聯(lián)主席凡一時說:“設(shè)想如果不在解放初昆曲還‘一息尚存時就把它搶救過來,早就湮沒有年矣,哪還有今天‘世界口頭優(yōu)秀遺產(chǎn)的這頂桂冠?”筆者認為,也正是由于蘇州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重視昆曲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在江蘇培養(yǎng)了以張繼青為代表的一代昆曲表演藝術(shù)家,才有今天昆曲舞臺上人才輩出的喜人景象。據(jù)了解曾兩度奪得梅花獎的王芳和梅花獎得主、譽滿全球的青春版《牡丹亭》杜麗娘的扮演者沈豐英,還有已在北京從教、享譽昆曲舞臺的顧衛(wèi)英等,都是張繼青等“繼”字輩演員們所精心教授出來的。endprint
凡曉旺繼承家學遺風
出版《明代名家書法扇面集》
2013年2月11日,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張彩色晚報的《姑蘇晚報》原總編輯凡曉旺,因病辭世。熟悉曉旺的同仁親友無不感到悲痛和惋惜。彼時他才剛過了花甲年歲,在濃郁的家學遺風的熏陶下,曉旺尚有諸多事業(yè)未能完成,諸如整理阿英收藏,還有撰寫曾滿腔熱情輔導陳登科(著名作家、安徽省文聯(lián)原主席)寫作、英勇犧牲于前線的大舅錢毅的傳記,可現(xiàn)在這些隨著斯人遠去都已無從說起,真是一個不小的損失,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曉旺還是在他髫齡年歲時,每年的寒暑兩個假期,總是要北上前往在北京中國文聯(lián)工作的外公阿英家里。外公家的藏書,其卷帙之浩繁、名目之眾多、內(nèi)容之豐富,在我國當代收藏家中是首屈一指享有盛譽的。那時,他的居住地是一幢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寬敞的庭院里有七八間房間,竟五六間都藏了書,足有十萬冊。老人一生與書為伴、勤于做學問,看到外孫總是諄諄教誨其要養(yǎng)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并讓他在自己的書房里讀書。說來也怪,曉旺每次來到外祖父家,就喜歡到使他簡直是眼花繚亂的外祖父的書房里,置身于書間,與書摩肩擦背,真像是初生牛犢闖進了菜園子里,一股勁地啃著琳瑯滿目的圖書。就這樣,小小年紀的他就與書結(jié)下了深厚的緣分。外公見了自然喜不自勝,臉上露出愜意的神色??墒?,待曉旺轉(zhuǎn)學來到北京不久,正是遇上十年“文革”。青春年華的曉旺,毅然帶著妹妹赴陜西延安偏僻貧困的農(nóng)村插隊勞動。之后又參了軍。復員后被分配到蘇州當工人,從事繁重的汽車維修活計。一番艱苦的經(jīng)歷,鑄煉了曉旺柔中有剛、執(zhí)著堅毅的性格??v然曉旺長大成人了,可在阿英眼里還是個小孩,見面后除了噓寒問暖,更多的是囑咐他要好好讀書。
1975年春天,曉旺到北京看望外祖父,使他吃驚和難過的是,老人在短短的幾年里,頭發(fā)竟然全白了,身體顯得非常虛弱,走路也是步履蹣跚。此時的阿英歷經(jīng)“文革”迫害已九個年頭,身患重病又得不到很好的治療。最使老人心痛的是,他一生省吃儉用所換來的藏書,已在1968年被陳伯達一筆手諭洗劫而去。那天,阿英說話也是含糊不清了,縱然是這樣,阿英在與外孫的交談中,大部分的話語還是要曉旺好好讀書。他以低沉而微弱的聲音說:“書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財富的文字記載、概括和總結(jié)?,F(xiàn)在,毀的毀了,封的封了,如此空前絕后,又怎么談得上造就無產(chǎn)階級的一代新人?馬克思講發(fā)展,從來都是以比較、鑒別為前提的……”阿英說著,用他因中風已不聽使喚的手,艱難地握著筆,顫抖著為曉旺開列了書目。字跡寫得歪歪斜斜,忽高忽低,有的則難以辨認。寫好后,還用紅筆標出了閱讀的順序。要是過去,他都是親自為曉旺準備好書的,現(xiàn)在由于家里的書被抄了,書目開了卻已不能提供書了,接過外公費力寫成的書目,曉旺心里格外沉重。正是外祖父的關(guān)愛和教誨,使得曉旺始終保持著勤奮讀書的習慣,以書為伴,以書為友。
曉旺從事了26年的新聞采編工作,堪稱是資深了。他對新聞采編工作酷愛有加,視報如生命。他的同仁們說他就是為報紙而生的。在26年的新聞工作崗位上,由于他擁有深厚的家學底蘊、豐富的人生閱歷,還經(jīng)受過艱苦的磨煉,所以,他謀劃處事,無不在開拓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并通過實實在在、腳踏實地的努力,去達到預想的效果。以創(chuàng)辦《姑蘇晚報》為例,他敢于同眾多成熟的大報相抗衡,六上北京申辦,不辭辛勞,傾盡心力,終于辦成了蘇州人自己的彩色晚報??粗聣殉砷L的《姑蘇晚報》婷婷玉立于報界時,曉旺喜不自勝,感到極大的快慰。
2009年從《姑蘇晚報》總編輯任上退休后的曉旺,一心想完成父親未竟的“整理阿英收藏”的工作。在曉旺辭世前夕,他所牽掛的凝聚四代人心血的《阿英舊藏金屬拓片·明代名家書法扇面集》,終于在2013年1月由文匯出版社出版了。這部扇面集是第二部。第一部所出的是《阿英舊藏金屬拓片·瓦當集》。那是1990年,也就是他父親凡一從蘇州市政協(xié)的領(lǐng)導崗位上離休的第二個年頭,凡一不顧病弱的身體,天天伏案工作,從幾百幅瓦當拓片中,遴選了一百幅,交由古吳軒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阿英舊藏金屬拓片·瓦當集》。該書后經(jīng)凡曉旺精心策劃,由上海文匯出版社重印再版。
凡一在出版《阿英舊藏金屬拓片·瓦當集》的同時,又從阿英所收藏的碑帖中,經(jīng)反復閱看,精選了六十幅明代書法家題寫的扇面拓片,初編成《阿英舊藏金屬拓片·明代名家書法扇面集》。這六十幅以行草為主的扇面,多為明代著名書畫家所題寫,諸如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另有少數(shù)明末清初的書家,集了一個時代的行草書法之精華。他們不僅大都是當時書壇的名家和代表人物,而且有多位還是蘇州人。其雖然是刻板的拓本,但是相當可貴有價值。因而,凡一下功夫?qū)α髌穬?nèi)容,全部給以精當?shù)淖⑨?;涉及的五十二位作者生平,?jīng)過查閱資料后,又作了細致的考證,給予翔實的介紹。在編輯《阿英舊藏金屬拓片·明代名家書法扇面集》的同時,《武梁祠畫家拓墨集》等也已經(jīng)在籌劃之中。正當凡一專心致志整理編輯阿英珍貴的藏品之時,卻不幸于1999年11月突發(fā)心臟病遽然辭世。曉旺強忍悲痛接過父親的工作,仔細研讀,一心想兌現(xiàn)父親的遺愿,盡早給予出版。
據(jù)文匯出版社副總編陳雪春在曉旺辭世后撰文回憶道:“2010年夏,在我供職的文匯出版社出版凡一主編的《阿英舊藏金屬拓片·瓦當集》之后,凡頭(凡曉旺擔任《姑蘇晚報》總編時大家對他的尊稱)接著拿出六十幅明代名家書法扇面拓片,又呈現(xiàn)了一個精妙絕倫的景象!他交給我一個大信封,反復叮嚀我不要丟掉了。……凡一先生對出版事宜早有考慮,他在一段文字里表達了希望請書法家題寫書名的愿望。金石拓片,于市場角度來看,能欣賞者尚屬小眾。凡頭說,我想想,他也想想。他把那個信封拿回去,又交回來;交回來,又拿回去。我知道,他在思考,并需要我的意見?!睘榱送庾娓负透赣H的遺愿,為了保護弘揚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他決定出版這部《阿英舊藏金屬拓片·明代名家書法扇面集》。他的兒子凡暘了解到父親的心愿后,決定提供出版資金。于是,一部由書法名家華人德題簽,配置素樸高雅木盒的精裝限量版《阿英舊藏金屬拓片·明代名家書法扇面集》,終于出版面世了?!短K州日報》副刊部主任高琪懷著激動的心情,經(jīng)一番采訪后,揮毫撰寫了題為“《明代名家書法扇面集》凝聚一家四代人心血”的報道,發(fā)表在2013年1月26日的《蘇州日報》上。
2013年的歲末,古吳軒出版社展出了晚清、民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報刊撲克,這是凡曉旺生前與夫人王亞丹女士所收藏的近萬副報刊撲克中挑選的一小部分。還有今春東吳撲克收藏館印制的“王牌系列收藏撲克”《吉祥如意》,也是由他們收藏的數(shù)百件各式材料制成的大象中挑選拍攝印制的。他的這兩種冷僻的收藏,雖然說不上驚天動地,倒也使人感受和聯(lián)想起他身上所彰顯的其外祖父阿英和父親凡一的家學遺風?!?/p>
(責任編輯:顧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