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那個英勇救人的小英雄林浩,已經(jīng)15歲了。成名數(shù)年間,林浩接拍了多部電視劇,包括近日熱播的電視劇《滿山打鬼子》。電視劇講述了一個和小兵張嘎一樣勇敢正直的男孩“滿山”機智地化解了一次次危險,終于成長為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林浩在其中飾演的,正是男一號“滿山”。電視劇播出以來,獲得了許多觀眾的贊譽。然而,也正是這部劇,把林浩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林浩因為拍戲,現(xiàn)在幾乎不上學了,甚至有個“叔叔”專門負責幫他接戲、談片酬,“林浩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其實和職業(yè)演員差不多”。消息一經(jīng)爆出,網(wǎng)友們紛紛哀嘆“傷仲永”,認為林浩“過早”地接觸到了社會,接戲掙錢,恐怕對他的成長“不是好事”。但也有許多網(wǎng)友通過微博向小林浩給予支持,希望大家能“尊重他的人生發(fā)展選擇”,不要動輒用嚴苛的道德視角來審視棒殺,要給林浩不走尋常路的權(quán)利。
■微言大義: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主流,不能撼動,也不會撼動。但是,是不是該允許支流的存在?高考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弱化高考的指揮棒功能,就是改變“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現(xiàn)象。對知識的理解和對求知的認識,應該更寬泛一點,不局限于學校教育與傳統(tǒng)的求知方式,只有達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育才能正本清源,大教育才得以實現(xiàn)。(李云《北方新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