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馬滌明
不叫“老大”就能祛除江湖氣嗎
文_馬滌明
“官場稱呼學”可謂是一門大學問,《南方周末》也曾就此話題展開過長篇論述,指出:正如人們從官場小說中所看到的那樣,在那些見諸文件的稱呼之外,官員之間還有另一套“稱呼”的學問,有許多難以言傳的細微講究。
最近又看到與“官場稱呼”相關的新聞了,《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廣東省紀委近日發(fā)出通知,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們”等庸俗稱呼,堅決糾正“四風”在稱呼上的不良表現(xiàn)。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稱呼”,居然要發(fā)通知來規(guī)范,可見問題的嚴重性。本是政府公職人員、人民公仆,卻有領導被稱作“老板”“老大”,同事間互稱“哥們”,的確不成體統(tǒng),透露出的是濃濃的江湖氣。然而所謂“官場江湖氣”,決不是庸俗的稱呼造成的,而是先有江湖氣,后有“江湖化稱謂”。
那么,“江湖化稱謂”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機關“一把手”之所以被下屬叫“老大”,是因為他確實像“老大”。有些領導接受“老大”稱謂,是因為他們更喜歡“當老大”的感覺,一呼百應、前呼后擁、說一不二;下屬在他們面前只能恭恭敬敬、唯唯諾諾,不可冒犯絲毫;使用下屬像使喚馬仔,有些落馬官員被曝在位時動輒粗口臟話大罵下屬,下屬們見了他無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
而“一把手”或權高位重的領導,之所以是“老大”派頭十足,乃是絕對權力使然,機關或體系內部缺少民主氣氛,外來辦事的也多是有求于他;而領導的話或簽字,意味著利益得失,一般來說,讓誰得,誰就能得到;讓誰失去,也一樣。對下屬及行政相對人的利益而言,不說握有“生殺予奪”之能量,也差不了多少。既然這樣,他又怎能不是“老大”?下屬們又怎敢不像對待“老大”一樣恭敬伺候著?
稱兄道弟是人情社會的特征之一。機關里同事間“哥們哥們”地互叫,是人情社會文化流行于機關體系的結果。按理說,公職體系中實行嚴格的職業(yè)規(guī)范,同事間、部門間如果都能依照制度和原則辦事,江湖氣應該不會有市場。
江湖很大,以致有“官場江湖”之說,原因是正常的規(guī)則不能正常運轉,而是被各種潛規(guī)則取代。很多時候,正常途徑、正常程序辦成事不容易,而“走后門”則容易得多;老百姓到政府機關辦事往往要找熟人、送禮,一些機關內部則是公事私辦、私事公辦。在如此潛規(guī)則文化氛圍下,“同志”及其他正常的同事稱謂無法體現(xiàn)關系的親熱——妨礙到人情社會、熟人社會的私交行為,而稱兄道弟,甚至“嫂子”“姐夫”等竟也充斥于職場、機關,這樣更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離——便于私人式溝通合作。
權力過于集中而監(jiān)督無力,原則不彰而潛規(guī)則盛行,是“官場江湖”“職場熟人社會”“機關人情社會”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所在,某些體制因素導致了“老板”“老大”問題的土壤存在。解決這種問題,首先要調整思維方式,避免本末倒置——這方面的問題太多,比如,本來是領導權力問題導致秘書專權或介紹腐敗,結果被說成“秘書現(xiàn)象”;本來是財經(jīng)制度問題導致濫用公帑,卻總是舍近求遠繞到飯店查發(fā)票、不斷地“禁喝茅臺”……官場稱呼江湖化問題也一樣,如果“一把手”的權力沒有進籠子,叫不叫“老大”又有啥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