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希 朱田媛(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韓流”一詞,最早由中國媒體提出,特指韓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因其來勢兇猛、波及范圍廣、影響程度深等特點,國內輿論數次鋪天蓋地展開對“韓流中毒癥”的討論和反思。
近些年來,韓國影視劇、韓國偶像明星、韓國娛樂節(jié)目和韓國產品在中國及周邊國家風頭正勁,所向披靡。以2014年的《來自星星的你》為例,拋棄了“車禍、癌癥、治不好”韓劇傳統(tǒng)三寶的這部電視劇在中國的風靡程度可謂令人瞠目結舌,甚至引領中國進入了“初雪時分,當吃炸雞飲啤酒”時代。而劇中主角金秀賢和全智賢則依托此劇在國內外迅速躥紅。甚至全智賢在劇中使用的某品牌口紅,因粉絲的狂熱追逐,直接造成該品牌口紅在全球脫銷、斷貨。
這就是典型的韓流傳播模式。仔細分析,韓流的傳播之路并不復雜,“三板斧”即可概括——韓劇搭臺,韓星唱戲,韓貨錦上添花。
韓流,如同精神鴉片一般,讓崇拜者欲罷不能,使其浸淫于虛幻的劇情之中,從而造就了眾多忠實觀眾。中韓建交不過20余年,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中國產生如此巨大的沖擊力,韓流的盛行,絕非偶然。
韓流之所以在中國備受推崇,除了滿足國人的審美需求和情感期待外,一個深層次的本質內因歸結于其同中國文化存在相通性。中韓兩國同宗同源,一衣帶水,深層文化底蘊里蘊含著許多儒家共同的和相似的文化內涵。韓國通過韓劇將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演繹得爐火純青,使儒教思想和東方文明所倡導的人性和文化精髓在韓劇中得以宣揚并光大。[1]
韓國外交通商部曾提出韓國在中國的文化商品市場中至少要占有10%份額的目標。[2]韓國三面臨海,自身資源有限。倘若以傳統(tǒng)方式進行發(fā)展,恐難有所成。為迅速擺脫金融危機影響,推動韓國經濟的復興,韓國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將目光轉向文化產業(yè)。1998年的韓國金大中政府出臺“文化立國”戰(zhàn)略,決心將韓國文化產業(yè)提升為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
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人類一直構想的地球村日漸形成。年輕人永遠都是站在世界時尚和流行文化最前沿的一個群體。如美國的快餐文化、日本的動漫文化正在全球市場中逐步蔓延,各國年輕人在文化傳播中,既扮演著接受者的角色,同時也扮演著傳播者的角色。韓流抓住年輕人求知欲和好奇心強的特點,以此作為突破口進行文化傳播。同時,韓流也將受眾鎖定在中國的女性群體。因此,其傳入中國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現(xiàn)家庭觀、夫妻關系,以及表達男女主角對愛情渴望、忠貞的韓國電視劇,這些展現(xiàn)儒家倫理道德的韓國電視劇往往能夠引起中國女性觀眾的共鳴。
無可挑剔的容貌,雍容華麗的服飾,童話般唯美純潔的故事……這就是韓流的典型配置?,F(xiàn)實生活中或許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但當理想照進現(xiàn)實,國人的芳心便沉醉于韓流營造出的夢境。從劇本的編寫,到道具的選用,再到明星的形象管理,從大的框架到細節(jié)之處,無不彰顯著韓流的專業(yè)、精致、細心以及品位。
韓流,放眼全球,都可作為政府助推本土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功范例加以研究。如果說韓流是一艘航空母艦,那么韓國政府就是環(huán)繞于這艘航母周圍的護衛(wèi)艦。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韓流之所以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成功,除去其自身的特點之外,韓國政府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沒。韓國政府推行的“文化立國”戰(zhàn)略,使我們有幸領略韓國文化在全球的所向披靡。如今,韓國成功躋身于世界文化產業(yè)強國行列,其文化產業(yè)已成為韓國第二大出口創(chuàng)匯產業(yè),僅次于韓國的汽車制造產業(yè)。
了解、研究韓國的文化政策,目的不應當只是借鑒和學習,而是督促我們客觀、科學地審視中國文化,進而出臺適合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文化政策。英國著名學者托尼·本尼特很早就提出“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3]所以,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向來十分重視在英國文化中研究文化政策。我們在制定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政策時,可采用類似框架,也可基于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4]理論,增強文化海外傳播政策的有效性與針對性。
《成都商報》曾于2013年11月13日刊登了一篇標題為《用民謠唱<道德經>泰國留學生走紅川師》的文章。在這則新聞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即便傳播的內容依舊是老生常談的東西,但當傳播載體不同于以往之后,其所爆發(fā)出的影響力就不可同日而語。而縱觀韓流的傳播載體,影視劇、歌曲、明星、服裝、電子產品、汽車,甚至連韓國泡菜都擔負著韓國文化傳播重任,足以看出,只要是能承載文化的事物,韓國無不盡其用。
印尼國民大學中文系主任娣娣·拉哈簡迪說,中國的文化傳播能力10年來有了顯著提高,有效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形象,令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擴大。[5]同時,在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背景下,我們的文化交流、文化傳播不應仍停留于舉辦一系列的文化博覽會,邀請外國友人來華交流訪問的形式上,畢竟這只是“對外”,不是“傳播”的全部內涵。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方方面面都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現(xiàn)在需要著重考慮如何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當諸如不斷興建孔子學院,不斷派遣專家學者、交換生等形式所取得的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時,我們就已走到革新文化傳播載體的十字路口。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在第19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的講話談到:“中韓兩國在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的關系日益密切。在出版‘走出去’方面,我們的出版企業(yè)要善于運用國際市場,廣泛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讓世界了解中國。”于是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就《舌尖上的中國》的版權與韓國方面進行了簽約。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文化對外傳播,不能僅僅依靠某一個方面,而應百花爭奇斗艷。2013年3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坦桑尼亞的國事訪問演講中提及《媳婦的美好時代》這部內地電視劇,并表示看到此劇在坦桑尼亞熱播感到十分高興。習主席的這席表態(tài),不僅表明我國政府贊成并支持通過影視劇傳播我國文化,更是鼓勵我國眾多影視文化企業(yè)創(chuàng)制出更多更好的,大家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看到繼《還珠格格》、《新三國》和《媳婦的美好時代》之后,更多的中國電視劇出現(xiàn)在外國熒屏上。
再者,當今社會早已步入信息大爆炸時代,各種信息瞬息萬變。新媒體的形式也不斷推陳出新。以微博為例,韓國方面注冊了眾多賬號,涵蓋了韓國政治、經濟、文化、旅游、教育等方方面面。倘若我國也能積極采取與時代發(fā)展同步的新媒體宣傳措施,勢必將大大拓寬我國文化海外傳播之路。
截至2013年底,成都在擁有外國駐華領事館數量榜上排名第三,共擁有10國領事館,分別為美國、法國、德國、新加坡、韓國、泰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澳大利亞和菲律賓。然而,僅有韓國在成都坐擁6座主打本國特色的購物城或購物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最繁華的春熙路便開設有3座韓國城。
表1 成都的韓國城
這些數據還并未囊括成都桐梓林小區(qū)、四川大學、成都龍泉驛區(qū)等在蓉韓國人聚集區(qū)。韓國以成都作為文化傳播重鎮(zhèn),依托成都在四川的行政地位,以及在中西部的經濟發(fā)展地位,很快擴大了其影響力與輻射范圍。
包括北京、上海在內,我國共有一百多個城市與韓國各地結成友好城市關系。倘若我國這一百多個城市中,一半的城市能夠效仿韓國依托成都進行以點帶面的對外文化推廣、傳播模式,我國文化海外傳播的局面勢必將呈現(xiàn)出另外一番景象。
每每全球性賽事之際,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韓國贊助商的品牌標識。贊助行為展示的雖然是企業(yè)形象,但在贊助行為背后,折射出的則是一個國家對本國文化傳播的決心,以及對傳播載體的信心。
論經濟實力,我國吉利控股集團、大連萬達集團、聯(lián)想集團等眾多企業(yè)不輸于,甚至強于韓國的三星、現(xiàn)代、起亞等企業(yè)。但為何我們始終難覓中國贊助商的身影?對此,一方面我國政府可以在某些政策上,可以向有意愿參與國際展示與競爭的企業(yè)有所傾斜;另一方面,政府應大力扶持對外文化貿易優(yōu)秀企業(yè),加大優(yōu)秀文化產品的事后獎勵,鼓勵文化企業(yè)海外并購,并助其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或海外文化貿易基地。[6]有政府作后盾,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yè)愿意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中國文化也能夠借助著這些企業(yè)的產品,順其自然地傳播到世界各地。企業(yè)助推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借助企業(yè)向外傳播,這是一條我們可以選擇的雙贏之路。
韓國影視劇、韓國服飾、韓國飾品、韓國食品,甚至韓國整形醫(yī)院都在各自所處領域培養(yǎng)了大批“韓流品牌”。由于文化產品的特殊性,文化產品品牌的形成勢必伴隨著其文化內涵忠實追隨者、認同者的形成。[7]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文化創(chuàng)新上達到的高度,決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達到的高度。[8]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與文化品牌的建設相輔相成,不可獨立而存在。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創(chuàng)新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當我們有了足夠的文化人才儲備,對外國文化產品、文化品牌有了深度剖析,才能夠打造出文化精品,我們的文化產業(yè)、文化品牌也才會有發(fā)展可言。
外國人對一個民族文化的認同,首先是對這個民族文化中所存在的共性的認同。[9]正如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將《梁山伯與祝英臺》介紹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般。當考慮到了傳播受眾的情感與需求,文化傳播自然水到渠成。
傳播過程中,將文化輸出國文化特點與傳播對象國運作模式有機結合,以當地受眾能夠,并且樂意接受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從而增強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及針對性。同時,建立文化感知數據庫,定期對中國文化海外接收者進行跟蹤調查,以便根據受眾的實際反饋隨時修正文化傳播方向,調整文化傳播策略。
中國大眾文化的發(fā)展,不可能離開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潮流而孤立發(fā)展,它必須在國際文化舞臺展示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品牌,擴大自己的影響,并吸收國外大眾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以發(fā)展壯大自己。[10]在中國盛行的韓流,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向與視覺。同時,韓流現(xiàn)象也說明,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離不開時代的發(fā)展背景,必定同時代相適應。
[1] 趙鳳蘭.韓劇憑什么讓中國觀眾集體“花癡”[N].羊城晚報,2014-3-16(B2).
[2] 姜妍.借鑒“韓流”在中國的盛行——探析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之路[J].中外企業(yè)家,2011(9):242.
[3][9] 李慶本.對外文化傳播如何才能方法得當[N].中國文化報,2009-05-06(6).
[4] 周蘇萍.從《功夫熊貓》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傳播[J].懷化學院學報,2008(27):71.
[5] 張慧中,黃培昭,張夢旭,孫天仁,霍文,周之然,鄭紅,管克江,駱青,林雪丹,宦翔,劉軍國. 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成果[N].人民日報,2012-11-11(3).
[6][8] 宮若宇.從“韓流”看中國文化走出去[N].北京商報,2010-12-13(C11).
[7] 周曉明,朱長春.從“韓流”看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出路[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07(10):43.
[10] 何新.“韓流”給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啟示[J].學術論壇,2011(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