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卿煊
(江蘇師范大學)
在電影歷史和電影理論的研習和寫作中,年代和國別的分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無論是喬治·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還是克莉絲汀·湯普森的《世界電影史》,抑或是程季華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都是按照清晰的時間脈絡和國度邊界,或是歷時性或是共時性地書寫電影的歷史。而電影理論的發(fā)展更是由于學科自身的邏輯性、層遞性等原因,不得不按照時間的進程來進行建構。此外,就電影學本身自然的發(fā)展過程來看,電影史和電影理論并不是孤立、割裂的,電影歷史和電影理論的發(fā)展本就是一個復合體。比如,電影進入到先鋒派時期,《一條安達魯狗》、《貝殼與僧侶》等影片被記錄在有關電影史的文獻中,而“上鏡頭性”等一些理論觀念則是留存在了有關電影理論的著作之中??陀^地分析,這些影片、導演、藝術觀念均出現(xiàn)在同一歷史時期,在“大歷史”的概念背景中,這些都應該屬于“歷史”的范疇,應該綜合起來加以評判。學術界在研究問題時,會習慣性地采用分散的研究方法,把史、論、作品機械性地分割開來分別討論,于是出現(xiàn)了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批評等學科。這種分類討論自然有其科學之處,但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會遮蔽歷史的整體性、宏觀性和共時性。
邵牧君先生的《西方電影史論》是一部“不同尋?!钡闹?。首先,它不是一部求“全”的作品,與喬治·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和克莉絲汀·湯普森的《世界電影史》相比,它沒有將世界電影的發(fā)展做整體性描述,而是選擇了“西方”。個人認為,對于電影藝術最有貢獻的便是歐洲和美國,無論是“電影是歐洲傳到美國的,而電影藝術是美國傳到歐洲的”(巴拉茲語)的說法是否準確,有一個事實可以肯定,電影藝術的發(fā)展主線從來沒有跳出歐洲和美國。因此,邵牧君先生選擇“西方”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不僅排除了其他無關緊要的敘述對“主線”的干擾,而且可以把有限的篇幅集中在研究深度的挖掘上。其次,如前文所述,“史”和“論”是兩個不容分割的概念,“論”是“史”的一個部分,離開了“論”的歷史不能算作完整的歷史,而“史”是“論”的培養(yǎng)基,任何理論都必須在歷史的背景中才能解釋其出現(xiàn)的發(fā)展的緣由?!段鞣诫娪笆氛摗穼㈦娪皩W中最為重要的歷史和理論融合在一個架構體系之中,在歷史中凸顯理論,在理論中重構歷史。最后,在學術研究中,尤其是在美學的視野之中,研究者往往有興趣將研究對象歸類于兩個截然對立的美學體系中,如坊間常說的“藝術片”與“商業(yè)片”的對立,這種基礎性的歸納提供了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即“對比研究”。雖然本書沒有跳出對比研究的框架,但是它卻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基礎概念的分野,即西方電影在美學上的兩大傳統(tǒng)——“技術主義傳統(tǒng)”和“寫實主義傳統(tǒng)”,沿著這樣一條清晰的脈絡,它把梅里愛、格里菲斯、“類型電影”與弗拉哈迪、“紀錄片運動”、雷諾阿、“新現(xiàn)實主義”等分列于兩種截然相對的美學體系,并展開研究。雖然邵牧君先生還是在按照分類法來進行研究,但是他的分類方法是一種極大的突破。
《西方電影史論》突出的一點是“論”,邵牧君先生避免了與歷史上的電影研究有重復的觀念,將慣有的“史料”定位為“史論”,開篇緒論就非常明確地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即將電影定義為一門消費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的概念有很大區(qū)別,肯定了電影作為消費藝術的工業(yè)屬性、商業(yè)屬性以及其本身存在的衡量大眾文化價值水準的功能,同時擯棄了電影的商業(yè)價值與其藝術本質之間不可共存的態(tài)度。
臺灣電影人侯孝賢先生說過,電影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向自己,一種是面向觀眾。我認為侯孝賢先生的這一觀點與邵牧君先生的“商業(yè)電影和藝術電影的關系”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所謂商業(yè)電影就是你們應該怎樣看世界,是人們平庸生活的夢想,是受傷過后的撫慰,是填補差異的橋梁;而所謂藝術電影就是你們看我怎樣看世界,再客觀的視角也無法逃脫導演的指引,只是保留更多引導下的多義性。①邵牧君先生認為,商業(yè)與藝術并不是電影的最大矛盾,1995年,邵先生在《世界電影》上發(fā)表觀點“電影首先是一門工業(yè),其次才是一門藝術”,這個先后順序決定了電影的商業(yè)價值。電影的藝術價值并不在于創(chuàng)作者是如何理解和創(chuàng)造藝術,電影大發(fā)展的藝術性是由觀眾決定的,觀眾是可以被塑造的。而只有將電影的商業(yè)性和藝術性結合在一起,觀眾才能樂于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商業(yè)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走出一條商業(yè)藝術電影或是藝術商業(yè)電影的路,電影的發(fā)展才能經(jīng)久不衰。
《西方電影史論》避免了傳統(tǒng)電影史知識灌輸型的寫作方式,同時避免了傳統(tǒng)電影理論書籍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的填鴨,有助于深入淺出地了解電影史和電影理論的知識,認知中帶著觀點,歷史中體現(xiàn)著人文,引領讀者在了解邵牧君先生對電影各個方向的不同觀念的同時,讓讀者深思,產(chǎn)生自己對電影歷史的思考以及對電影未來的探究。
注釋
①http://www.winxuan.com/product/comment/77927.
[1]邵牧君.西方電影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楊寒冰,宋超.藝術電影/商業(yè)電影——青年導演發(fā)展的困惑[J].電影文學,2012(12).
[3]張秋英.論中國商業(yè)電影屬性的文化糾結[J].藝術評論,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