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2014-12-09 18:12:25韓忠彧屠雯
無線互聯(lián)科技 2014年11期
關(guān)鍵詞:互助選題背景

韓忠彧 屠雯

摘 要: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作者出發(fā)點不同,角度不同,結(jié)論必然就不一樣。三蘇同寫《六國論》,各異其趣。蘇洵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蘇軾強調(diào)人才戰(zhàn)略對國家興亡的影響,認為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關(guān)鍵在于是否“養(yǎng)士”;蘇轍強調(diào)“互助共存”,重在論六國所以滅亡,在于不團結(jié),互相攻伐,予秦以可乘之機。蘇洵著文選題好,切入點精準,借古喻今,關(guān)注主權(quán)和國家資源,比開掘不深的蘇軾文,就事論事的蘇轍文要高明得多。

關(guān)鍵詞:背景;諷喻;養(yǎng)士;互助;選題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guān)注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清代李楨也寫了一篇《六國論》)。

最近,我在教學《語文必修II》選文蘇洵的《六國論》之后,又指導學生學習了《語文讀本II》選文蘇氏兄弟的《六國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作了一下比較:

蘇洵:趙匡胤以陳橋兵變而立,懼歷史重演危及政權(quán),乃偃武修文以懲中晚唐五代之弊,而又先南后北,燕云十六州迄不能復。太宗征遼失利,遼、夏威熾,真宗與遼(契丹)澶淵盟后,歲以重賂而求茍安。夏亦如之。而二國侵略未已,宋室反以為得計。作者感憤而為此文,蓋《權(quán)書》十篇之八也。謂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而不知奮發(fā)抵抗,亦不知團結(jié),結(jié)論“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警告之意顯然。獨惜朝廷不悟,群臣又惟以內(nèi)斗政爭為務,洵死后九年遼又割地,其后女真代興,北宋卒亡,明允可謂不幸而言中矣。蘇洵的《六國論》開篇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遍_宗明義,直截了當,使讀者一眼就抓住了論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釋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边@就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fā)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jié)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tǒng)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tǒng)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蘇軾:六國之敗,父洵論在賂秦不已,弟轍本國策言六國不知厚韓親以為屏障,秦遂得乘,軾則昌言養(yǎng)士蓋六國久存而秦速亡之因。蓋智勇辯力四者,猶鳥獸之猛鷙,必厲民而以自養(yǎng)。倘皆不失職則國安民靖,否則亂亡。秦任刑法,而不任人,人才遂入民間而成反秦骨干。最后曲終奏雅,以儒家仁政教化之學,為根本解決之法。全文旁征博引,議論英特,發(fā)前人之未言,而開合收放自如,足見大蘇史論風格。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diào)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yǎng)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蘇轍:子由發(fā)秦策范睢、趙策蘇秦之言強調(diào)韓魏作六國心腹咽喉之戰(zhàn)略地位,秦則遠交近攻,六國敗藩籬根柢內(nèi)斗,此所以終之盡亡于秦也。此亦司馬溫公通鑒所論之意,故言特識則遜于父兄,言行文則紆徐委婉,平和雍穆, 則別有勝處也。

1 引言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嗟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過,以趨于亡。為國者毋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蘇洵《六國論》

司馬遷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同一個歷史事件,不同的作者可以得到不同的教益。這與作者觀察問題的角度有關(guān),而這個角度又是由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和對這個時代不同認識和主張分不開的。晚周戰(zhàn)國,七雄消長,論者聚訟,各道短長。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所謂“六國”,指的就是戰(zhàn)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方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的“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隨之相繼滅亡。

2 比較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guān)注的話題。北宋眉山三蘇,同題異構(gòu),各自同時寫了一篇《六國論》,然內(nèi)容關(guān)注點各有側(cè)重。大蘇強調(diào)“養(yǎng)士自固”,重在論六國存在時間長于雖一統(tǒng)六國卻迅速滅亡的秦國,原因在于六國重用人才;小蘇強調(diào)“互助共存”,重在論六國所以滅亡,在于不團結(jié),互相攻伐,予秦以可乘之機;老蘇強調(diào),“賂秦亡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表n、魏、楚三國賂秦而力虧,破滅敗亡;燕趙既失強援又用武而不終,結(jié)果當然是身死國滅;齊人與嬴而不助五國終繼五國遷滅。

比較之下,大蘇的文章所站立場與乃父乃弟不同,強調(diào)人才戰(zhàn)略對國家興亡的影響;老蘇、小蘇皆在論六國的滅亡,只是滅亡原因的重點不同。然老蘇雖論六國之破亡,結(jié)論卻是:“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由古論今,借古諷今,意義深度性更勝小蘇。

⑴蘇洵《六國論》原是其策論集《權(quán)書》中的一篇?!稒?quán)書》分上、下共十篇,或論為將用兵之道,或論歷史人物、事件,皆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抱負?!稒?quán)書》雖是蘇洵以在野之身所作,但據(jù)《上皇帝書》來看,其作都是針對時政而發(fā),對于北宋的軍事、外交和國策方面,都有其獨到的見解和具體的方針。就本文而言,蘇洵雖在文章一開始就劈頭斷言六國破滅是“弊在賂秦”,而全文有五分之四的篇幅也都圍繞著這個中心論點反復關(guān)說,不過,當文章最后竟以“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收束時,就容易令讀者有“弦外之音”的聯(lián)想。為什么蘇洵在論完六國破滅之故事后不就此打住,卻又另起一段議論,將文章結(jié)尾的意境開拓出去,予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揣度。當我們對照著當時北宋的外交情勢來看時,才會豁然明了老泉此論的真正用意,絕不只是單純地停在論六國,而是更深一層地論北宋。因此本文是雙寫,六國賂秦即是北宋賂遼,惜燕趙用武不終就是惜北宋主和不戰(zhàn),代六國畫策就是代趙宋運籌,可謂環(huán)扣縝密,滴水不漏。清朝學者林西仲在《古文析義》中評論說:“老泉此論,實為宋賂契丹借來作個車鑒。以為宋有天下之大,與六國弱于秦不同,尤不待賂。其結(jié)穴全在篇末一段,感慨含蓄?!焙尉懊鳌短扑挝呐e要》亦曰:“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p>

可見蘇洵此論的主旨是在篇末才點出,乃有意地托六國以諷北宋之賂敵和怯懦。蘇洵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采取妥協(xié)茍安的外交政策。

由于蘇洵《六國論》主旨是顯中有隱,作者雖已在篇末稍稍提點主旨,但終究沒有交待得非常清楚,所以要知道本文的真正旨趣,必得先對蘇洵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寫作動機有一番了解,才不致混淆文章真正的旨趣所在。

北宋建國以后,鑒于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度,解除節(jié)度使的權(quán)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quán)、財權(quán)、軍權(quán)都收歸中央。為了防范武將軍權(quán)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zhàn),也必須按皇帝頒發(fā)的陣圖行事。將官經(jīng)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gòu)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現(xiàn)象嚴重,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當時的北宋四周環(huán)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的。

蘇洵不從其他方面去論證,而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xiàn)實服務的。北宋一代,其外患有三:初期受遼(契丹)欺;中期受夏侵;末期為金滅。宋朝建國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尾大不掉,以至滅亡的教訓,采取了“虛外實內(nèi)”的政策,削弱邊關(guān)的實力,調(diào)集重兵駐守京城。結(jié)果造成了邊關(guān)的空虛。遼國乘虛而入,屢犯邊疆。北宋建國之初,采用“先南后北”的戰(zhàn)略,雖然統(tǒng)一了狹義上的中國,但未能收復被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兩次征遼失利,討西夏又敗北,從此宋王朝再也不敢興師北伐,對外政策也由收復故土的積極變?yōu)橄麡O的保守和茍安。契丹的鐵騎因而經(jīng)常借故侵犯河東、河北地區(qū),太祖以后的歷代北宋君相受其“強干弱枝”、“偃武修文”既定國策的影響,采取妥協(xié)政策,以歲幣賂敵,求得雙方的和平。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與遼定立“澶淵之盟”后,答應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到了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遼再次要挾,派使者向北宋索求關(guān)南十縣(包括今山西太原和河北)的土地,結(jié)果富弼再與之定約宋只得增加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宋每年須給遼白銀絹布等,并與遼約為兄弟。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來要,又是賜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付之東流。蘇洵在《審敵》中提到“北胡驕恣,為日久矣……天子不忍使邊民重困于鋒鏑,是以虜日益驕而賄日益增……夫賄益多,則賦斂不得不重,賦斂重則民不得不殘?!碧K洵對于朝廷賄賂夷狄的政策是相當反對的,而且他認為這些邊寇“其志非小也,將以蓄其銳而伺吾隙,以伸其所大欲”。他借古喻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quán)者進行規(guī)勸,希望其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斗爭。

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于“賂秦”,盡管文章在論證上、語氣上給人勢如破竹的感覺,但今天看來顯然失之偏頗。因為從本質(zhì)上講,六國滅亡是由于不思改革進取,不采取富國強兵之策,從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歷史所淘汰。當然也有戰(zhàn)略、策略(包括“賂秦”)等方面的種種具體原因。單從某種視角看到了某些事實,便以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這使人們很容易陷入的誤區(qū)。蘇洵的議論盡管有不無商榷之處,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后來的政治走勢為其不幸而言中:就在蘇洵死后六十年,終于發(fā)生了“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后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xiāng)。

一個國家無論多大多富,如果沒有堅強挺立的民族精神,沒有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一味拿土地、財富去賄賂對手,必然是“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只能刺激起對手無盡的貪欲,最終走向滅亡。慈禧太后有一句很雷人的賣國言論:“量中華之物力,結(jié)與國之歡心。”意思是:憑借中國之大,友邦要什么就給什么,只要高興就好。中國差一點就葬送在她手上。今天,釣魚島日本硬要;藏南谷地,南亞某大國死活賴在那里;茫茫的南中國海,亞太一些二、三流國家都敢跟我們叫板。在國內(nèi),一些靠各種手段暴富起來的利益集團瘋狂圈地囤地,使我們本就非常有限的耕地正在變成鋼筋水泥的森林!如果怕刺激為富不仁者的神經(jīng),對其遷就放縱,當我們的糧食不能自給,對手又拿糧食作為戰(zhàn)略物資卡我們脖子時,不知情何以堪。魚爛之后必然是瓦解,為國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矣。戰(zhàn)國六國,趙氏兩宋,病態(tài)之滿清,足為殷鑒。杜牧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矣!”蘇洵《六國論》給我們的警示值得記取。

⑵髯蘇《六國論》倡言養(yǎng)士。揭六國久存而秦速亡之因。認為智勇辯力四者,猶鳥獸之猛鷙,必厲民而以自養(yǎng)。倘皆不失職則國安民靖,否則亂亡。秦任刑法,而不任人,人才遂入民間而成反秦骨干。最后曲終奏雅,以儒家仁政教化之學,為根本解決之法。全文旁征博引,議論英特,發(fā)前人之未言,而開合收放自如,足見大蘇史論風格。其文突出強調(diào)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yǎng)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大蘇所言之“養(yǎng)士”,發(fā)端于春秋戰(zhàn)國。當時,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智襄人物的作用,誰能爭取到更多賢士的支持,誰就能鞏固和擴大自己的統(tǒng)治權(quán)。于是,一些謀士便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他們憑借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參與政事,為統(tǒng)治者出力。例如,齊桓公養(yǎng)士八十人,讓他們周游四方,游說天下賢士歸齊,進行政治改革,結(jié)果使他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戰(zhàn)國時期,養(yǎng)士之風更盛。養(yǎng)士最多的是所謂戰(zhàn)國“四君子”,即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僅孟嘗君就有門下食客三千人。這些食客中有招聘的,有自薦的,也有經(jīng)人推薦的;既有“智、勇、辯、力”之士,也有雞鳴狗盜之徒;有的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也確有不少高才秀士,積極為主人出謀劃策,奔走游說,建功立業(yè)。他們雖然不一定屬于國家官吏的編制,也不一定擔任公職,但其地位和作用卻為國家和社會所公認??梢哉f,養(yǎng)士制度是我國最早的智囊制度。

由于通過養(yǎng)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聲譽,以號召天下,又能壯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稱霸諸侯,所以上層權(quán)貴們爭相禮賢士人,不拘一格地網(wǎng)羅人才,以盡天才之大為己能,形成了“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人才流動和人才競爭的大好局面。

所謂“養(yǎng)士”,也稱養(yǎng)“食客”、養(yǎng)“門客”和養(yǎng)“清客”,就是名門望族或大戶人家供給那些有特殊本領的人衣食住行等,在重大問題或關(guān)鍵時刻請他們出面為自己出謀畫策。世道混亂,養(yǎng)士可以消災弭禍;太平時期,養(yǎng)士則包藏了巨大的政治野心和權(quán)力圖謀。養(yǎng)士靠的是財力聲望,如沒有巨大家資和赫赫名氣,怎能輕易地使各界名士為己效力?優(yōu)厚的物質(zhì)待遇往往是令人垂涎的誘餌,那些自以為能力不凡又無法施展抱負的人,盡可以大搖大擺地跨進豪門,白吃白喝,高談闊論。

戰(zhàn)國時代的游士很像近代日本的“浪人”,對于蓄養(yǎng)自身的權(quán)貴期望值甚高,不但要求他們能給予自己很高的物質(zhì)待遇,而且要求權(quán)貴們能懂得人才,善于使用人才。在游士們看來,權(quán)貴者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識別人才、使用人才,是不能容忍的錯誤。這就逼迫權(quán)貴者開拓人才的信息,提高識別人才的能力。因此許多隱姓埋名于民間的人才,如彈鋏長歌的馮瓘、勇于自薦的毛遂都被主人識別重用,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才干。一些生活在民間的游俠,如荊軻、聶政,都是被權(quán)貴們一再邀請,委以重任,才干出一番驚天動人的事業(yè)的。

門客受尊重的程度是由自己的才能所決定的,與身份的貴賤無關(guān);而作為養(yǎng)士的權(quán)貴者須“仁而下士”,不能“以其富貴驕士”。正因為如此,佶陵君為了結(jié)交身為看門者的隱士侯贏,居然在鬧市中和顏悅色地牽著韁繩,站在一旁,等待侯贏和別人談話完畢,才請他上車迎到家中。燕太子丹通過“大俠”田光的介紹才得以見到身為平民的荊軻。見面時,太子丹“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以后“日造門下”,想盡方法來“順適其意”。這樣一種風氣,使得多數(shù)埋名隱姓于民間的俠士有了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機會。在門客中,人與人的相對平等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圈。這顯然與由游士大量集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圍,以及戰(zhàn)國時代“士議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這樣一種新的價值觀所喚醒的游士個人意識的自覺是分不開的。任何人只要能進入這一文化圈,那么至少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都能因自己的才識和武藝而受到尊重。中國古代社會自有確切的歷史記載起,“貴賤尊卑”等級有序的觀念便占統(tǒng)治地位。長達數(shù)千年的古代社會,只有極少數(shù)時期,并在極特殊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人際關(guān)系才有相對平等的可能。戰(zhàn)國的養(yǎng)士制度就是這樣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在這種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個人人格上獨立的要求得到鼓勵和尊重。

蘇軾《六國論》倡言養(yǎng)士,其實是希望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人們的最大尊重,這與作者的自負和豪曠是一致的。雖然說不上格高調(diào)遠,但也還算有所寄托。

⑶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jié)一致,共同抗戰(zhàn),滅國是咎由自取。晚周六國以五倍之地十倍之兵,屢攻千里之秦而不免反為之蠶食鯨吞,最終盡滅;亦猶五代十國之后,繼之以遼夏與宋之對峙,攻戰(zhàn)無已,前景難卜。強調(diào)韓魏作六國心腹咽喉之戰(zhàn)略地位,齊、楚、燕、趙為自身安全計,應不顧一切,力挺韓魏。

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連年不絕。假使以前擁有的地理形勢像秦國那樣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中的任何一國也可以象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了自己而導致滅亡的。張儀想使合縱離散而連橫成功,就對魏王說,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甚至互相殘殺的,而想憑借著虛偽欺詐、反復無常的策略來合縱圖秦那簡直是笑話。而六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欺詐相互威脅,他們既沒有兄弟骨肉之親,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張連橫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強秦的威勢,張嘴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君主,還只得俯首聽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謝罪。你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扶助,怎么可能呢!

北宋中期,何者為秦,何者為韓魏,何者為齊楚燕趙,沒有可參照的對象。蘇轍此論已經(jīng)失去了現(xiàn)實針對性,只能算是漫天放空炮。

唐代白居易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币獯罄軐W家、歷史學家克羅齊也說過:“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三蘇在當時也算得上是公眾人物了,質(zhì)辯議論總得要考慮一下其中的社會價值。小蘇之論不痛不癢,既不能振聾發(fā)聵,也沒法讓人耳目一新,實在平平不足道。大蘇渴望個性解放,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最大化,還算言之有物,只是境界偏小。然則老蘇文章卻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關(guān)乎家國興亡,二蘇之文與其父比較實在不可以道里計。

3 結(jié)語

清人張鵬翮為三蘇祠撰聯(lián)曰:“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p>

蘇氏父子,論人生歷練,或許子不如父。至于文才,大蘇絕對勝過乃父,小蘇也不在乃父之下。為何三篇同題異構(gòu)的《六國論》父勝于子呢?這不是水平問題,主要在于選題,在于切入點的確定。

中國人寫論文有一個大缺陷:那就是其每篇論文只有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一篇真正的論文,決不能缺少論題這個關(guān)鍵核心的要素。缺了這樣的要素,就會導致無數(shù)人走上論點導向研究的道路,從而導致知識的酸腐無用。誤以為只要搜集到足夠論據(jù),想出巧妙的論證方式方法即可證明論點正確。事實上這是決不可能的事。比如以獅城舌戰(zhàn)為代表的歷屆國際大學生辯論會,正反雙方激烈辯論了很長時間,但能證明各自論點的正確嗎?一個獲勝選手說過這樣一句話,即使他抽到了證明月球是三角型的論點,也可雄辯一番。這句話應該引起我們深思,難道諸子百家千百年來不都是如此嗎?他們想到的是通過論據(jù)論證即可證明論點正確。于是一個個知識淵博,思想豐富,論辯精彩,然而卻根本沒有想到只有能解決問題,論點才是正確的,從根本上丟了論題這個最重要的要素。

論題是靶子,論點是箭,論據(jù)是弓,論證是弦。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都要為論題服務。缺少論題這個關(guān)鍵要素、核心要素,我們的思想文化就會長期徘徊局限于用各家各派的教條相互指責批評上,導致一片混亂。缺乏論題,我們是無的放矢;選不對選不準選不好論題,我們是事倍功半、勞民傷財、高耗低效。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重要,實際上提準提好問題更重要。論題立在敵人的心臟上咽喉上比立在敵人的手腳上更厲害,更致命。論題不僅不能缺少而且必須準確立好。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象哪吒一樣練出一身好本領,拉開九成弓,射出軒轅箭,打開新天地,解決大問題。

三蘇同題異構(gòu)《六國論》,綜合水準略低的蘇洵超過了兩個天才兒子,成功的奧妙就在于他那關(guān)注國計民生的最佳選題,因為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參考文獻]

[1](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1981.

[2]《東坡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宋)蘇洵.《嘉佑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宋)蘇轍.《欒城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5](清)畢沅,編.《續(xù)資治通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郭紹虞,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伍蠡甫,蔣孔陽,編.《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猜你喜歡
互助選題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車NVH的發(fā)展趨勢
《論持久戰(zhàn)》的寫作背景
當代陜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談詩詞的選題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時代郵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6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試析初中數(shù)學建模教學的難點及對策
淺談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晚清外語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背景
小學語文教學高效課堂初探
喀什市| 上高县| 怀集县| 墨脱县| 柳江县| 交城县| 泾源县| 汉中市| 霞浦县| 班玛县| 安阳县| 沙田区| 朔州市| 方城县| 石屏县| 苗栗市| 宁德市| 柘城县| 古蔺县| 陆丰市| 许昌县| 界首市| 鹰潭市| 定远县| 保德县| 黄大仙区| 油尖旺区| 大足县| 宁明县| 呼和浩特市| 奉化市| 河西区| 武城县| 古浪县| 内黄县| 舟曲县| 交城县| 得荣县| 板桥市| 文化|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