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皓潔
摘 要:前不久,臺灣發(fā)生了“太陽花”反服貿運動,在不約而同地指出學運明顯違背民主原則并嚴重破壞法治的種種事實之后,隨著運動接近尾聲,評論者們陸續(xù)轉向了更深層次的透視。臺灣民主轉型20多年,一方面,人的權利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說經濟的不景氣、對大陸嚴重的依賴,政壇腐敗、政黨杯葛國事等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的問題,除了國家認同的缺失、法制權威的困境等等以外,還在于西方民主制度本身的缺陷。由此引發(fā)了我們對中西民主制度的比較。
關鍵詞:太陽花運動;民主制度
一、“太陽花運動”折射的民主問題
前不久在臺灣落幕的“太陽花運動”,是以“反服貿”為名發(fā)動的。這場運動發(fā)動者當初針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在立法院審查的程序提出批評,認為這是超級黑箱作業(yè),沒有得到人民的認可,所以是違法的。為這個所謂的“程序瑕疵”,大學生走上街頭、占領立法院、攻擊行政院,并發(fā)動大規(guī)模游行抗議。之所以叫做太陽花運動,據說是當時抗議的這些學生穿著雨衣,坐在地上,就有花店老板,加入到這個聲援行列,自掏腰包送來1300朵太陽花,因為太陽花是代表陽光希望,每位學生就用這個手中綻放的太陽花,去照亮這樣一個所謂黑暗的服貿協(xié)議。所以對這次的反服貿行動,外界就把它形容為“太陽花學運”。
那對于這次運動,反服貿協(xié)議的人認為,這是一場臺灣民主的抗爭。而反對者則會認為,這是臺灣民主的危機。也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關于臺灣民主的爭論。那這次運動的實質是什么?它反映的臺灣民主的現狀是什么?
(一)太陽花運動的實質??陀^而言,青年學生們積極參政議政的熱情是值得佩服的,但是這種意見的表達必須通過適當的渠道,方式也應該是溫和而富有理性的,只有這樣,你的立場和觀點才能夠被社會各界充分的關注。否則,如果反對意見的表達變成肢體沖撞、拳腳相加,甚至是“暴力行動”,那么這樣的一種政治表達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情緒宣泄。
就像這次,你要去強行攻占“立法院”或是“行政院”,那這就是兩件事。立法院是一個立法機構啊,要進去的話,這個手續(xù)是非嚴格的。所以,任何民主的前提就是法制,沒有法制的民主是無法無天的民主,會給社會帶來災難。那這次大學生占領立法院,這是社會反民主反法治,是典型的社會性的無法無天無政府的行為。這驗證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說過的、也是被歷史反復檢驗的道理:沒有法治,任何政體都是壞政體。所以,建立優(yōu)質的民主,臺灣還有很長距離的路要走。
(二)臺灣民主的困境。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臺灣民主化的歷程。臺灣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民主轉型期”的。1986年,民進黨成立的時候,有些臺灣和西方媒體就說,臺灣是從此開啟了“兩黨政治”的新時代。2000年民進黨上臺,當時臺灣和西方媒體認為臺灣比較順利的進入了“政黨輪替”的民主時代。臺灣的這種民主不僅會照亮自己的未來,也會對大陸產一種“燈塔效應”,會為中國大陸的民主發(fā)展照亮道路。當然,臺灣的這種民主確實是使臺灣社會的人權和公民自由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同時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了民主發(fā)展的過程。首先是臺灣的族群問題,特別是陳水扁上臺后,沒有帶來他所說的“全民政府、清流共治”,恰恰相反,族群矛盾被故意挑起,什么“本省人”、“外省人”、“臺灣人”、“中國人”等等,一面舉著保護人權的大旗,一面違反了人生而平等這項最基本的人權。政客操弄族群對立,雖然增加了選票,但卻使整個社會傷筋動骨、族群撕裂。其次是臺灣經濟問題。20多年來,臺灣經濟已經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變成最后。臺灣民主化這20多年來,正好是大陸和臺灣實力發(fā)生根本變化的20年。20年前,中國大陸提出兩岸建立“通郵、通航、通商”的時候,臺灣對此不屑一顧,后來是臺灣更需要“三通”了。民選上來的李登輝搞“戒急用忍”,阻止臺商到大陸進行投資,臺灣失去了巨大的發(fā)展機遇。民選上來的陳水扁,8年換了7個行政院長,搞權術平衡,而不是搞經濟建設,臺灣連續(xù)8年公共投資負數,經濟急劇走衰。后來馬英九上臺后執(zhí)政乏力,民調已經降到了陳水扁當年的水平,但他加強了與大陸的經濟融合,這也是臺灣經濟的唯一出路。臺灣民主化20年也使“臺獨”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臺灣已經成了對大陸依賴最大的經濟體之一,“臺獨”即意味臺灣經濟的立刻崩潰。
二、臺灣民主問題產生的原因
第一,選舉制度的弊端。臺灣目前的行政體制接近于法國的“總統(tǒng)制”,但“總統(tǒng)”選舉上卻采用了單一選區(qū)相對多數決制。當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的支持率接近或超過半數時,這種選制的弊病比較小。但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的支持率大大低于半數時,弊病暴露無遺。比如臺灣1996年直選“總統(tǒng)”,李登輝當選票數過半,并未顯露出這種制度的缺陷。而2000年“總統(tǒng)”選舉中陳水扁僅以39.3%勝出,即使是掌握了臺灣資源的民進黨在2004年大選中不過勝出0.22%個百分點。第二,國家認同危機。一個成熟的民主制度一定要有基本的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是一個國家所以為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當一個社會的主流還在爭論是“愛臺”還是“賣臺”、是“愛國”還是“賣國”的時候,那這個社會就容易產生劇烈對抗。當民眾對國家認同沒有形成共識的時候,政客就很容易打民粹牌煽動族群對立來獲取選票,這樣的民主絕不是大多數人的民主。第三點,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一個正常的民主制度它應該是這些政治人物,他首先要討論的是公共政策,福利政策、稅收政策啊等等,而不是辯論這些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盡管臺灣是在教育廣泛普及、中產階級力量相當壯大、人均收入顯著提高后才開始“民主轉型的”,但是并沒有擺脫意識形態(tài)壓倒一切的特征,其中,最危險的就是民粹主義的“臺獨意識”,這個民粹主義是最能換取選票的,但它也容易使民主向極權轉變,即政客會打著民主的旗幟去反民主、利用民主的形式去反民主、反人權,最終導致社會的分裂或是戰(zhàn)爭。第四,法制權威的困境。臺灣過去,幾十萬人的大型示威游行活動時而可見,但是再激烈的重大爭議最終都會因為司法解決而落幕。與這次服務貿易最相似的,是在1999年“9.21地震后”時任領導人李登輝發(fā)布了緊急命令,隨后“行政院”為落實這個緊急命令而制定了“緊急命令執(zhí)行要點”?!傲⒎ㄔ骸眻猿忠獙彶檫@個執(zhí)行要點,而行政院認為“立法院”僅能備查,爭執(zhí)不下就請大法官裁決,大法官就做了一個解釋解決了這個爭議。這種重大爭議得以通過司法解決的實際經驗,過去也是臺灣最值得稱頌的民主法治成就。
三、臺灣民主問題引發(fā)的思考
西方社會認為世界上只有民主與專制兩種制度。這種范式是不能成立的,這實際上是以美國式的意識形態(tài)掛帥,把千差萬別的世界政治形態(tài)大大簡化了。好像整個世界的制度不是民主的就是專制的。民主是好的,專制就是壞的。而民主是什么,只能由西方來定。但是西方的民主形式不是一種普世的價值,如果強行在世界推廣西方的制度,那就過分了。
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民主,或者說中國的民主化正在進行中。中國一邊探討實行什么樣的民主,一邊探討如何實現民主。為此,我們在這方面已進行了大量工作,摸索了民主的具體實現形式,并取得了可觀成果。盡管這些具體形式有些還是實驗或試點性質,但表現的內容卻揭示了它巨大的生命力。比如在農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區(qū)自治和基層政權建設中實行的各種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制度等,都為我們的民主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當然,我們的民主在這種探索和發(fā)展中,理論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主要是,我們過去在國家管理理論中,往往奉行一種政府主導的原則,公民權利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很好實現。另外,在實踐上切實解決公民權力的落實和對政府權力的監(jiān)督問題。我們過去一直對權利和權力的性質、運行機制、變化趨勢研究不夠,以致兩方面落實的都不好,現在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中國在自己的民主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從臺灣的民主實踐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教訓,并且一定要超越臺灣目前的模式,超越西方那種狹隘的民主觀,推動符合中國國情的、漸進而又深入的政治體制改革,最終后來居上,建立一種新型的民主與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