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昌宏
摘 要:諺語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英漢諺語極大地豐富了英漢兩國的語言文化。道德觀是文化主要內(nèi)容之一,本文主要通過比較漢英諺語得出中西方道德觀的異同。
關(guān)鍵詞:諺語;語言;文化;道德觀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諺語的最大特點是表達人民群眾在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中,各種社會活動中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閃耀著人民智慧的火花。諺語一般精練短小,富有哲理,極其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xí)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點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道德觀是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諺語集中的反映了中西道德觀,其異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孝道問題。孝道就是孝順父母之道。孝順父母是兒女應(yīng)盡的義務(wù),包括聽父母的話、在身邊侍侯父母、尊敬父母、養(yǎng)父母老、繼承父母的香火,等等。漢語中有許多諺語表現(xiàn)了孝順的內(nèi)容: 父母在,不遠游。千里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十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 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在西方道德中,雖然也要求兒女尊敬父母,但不強調(diào)對父母言聽計從,子女都有自己的人格,更沒有要求子女三從四德,以及把“無后”看作不孝的罪行。有些諺語表達了相反的觀念。如: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 不能因父母之過使孩子受到責(zé)怪。(與“父母責(zé),須順承”相反。)
children suck mother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father when they
are old. 孩子小時吃母親的奶,老了享受父親的財。(與“養(yǎng)兒防老”相反。)Children when they are little make parents fools, when they are great make them mad.孩子小時使父母變傻,長大了把父母逼瘋。(這條諺語更是與中國的孝道背道而馳。)
(2)婦女問題。在長期的社會化過程中,女性因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價值標(biāo)準(zhǔn)等不同于男性體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特征。在封建社會的中國,男孩子出生為“弄璋之喜,夢熊之喜,天降麒麟,麟趾呈祥賀生子”。而女孩子出生則為“弄瓦之喜,明珠入艷,喜添金雛,風(fēng)聲清賀生女”。璋/瓦分別象征男子的高貴與女子的卑微。在西方莎士比亞就在其著名的《哈姆雷特》中提到: “Frailty, the name is woma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女性與男性一樣接受教育,參加社會活動,從事各類職業(yè)工作,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因為我們在日常交流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使用帶有性別歧視的諺語,同時希望有更多類似“女人能頂半邊天”這樣肯定女性地位的諺語被創(chuàng)造出來
(3)名譽問題。名譽和道德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中國人在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既重視名譽,也重視面子。有關(guān)的諺語有: 人有臉,樹有皮,沒臉沒皮沒出息。人怕不要臉,樹怕剝掉皮。由于在乎面子,中國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謠言可以殺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西方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認(rèn)為,名譽很重要,人應(yīng)該檢點自己的行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會和他人,不違反法律,他人如何評價自己并不重要。所以,英語諺語涉及流言蜚語時并不感到害怕,而是覺得無所謂: 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 棍棒石頭可能打斷我的骨頭,但話語決不會傷害我。比較漢語諺語“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可見:中西觀念對棍棒傷人認(rèn)識一致,而言語傷人則看法不同。下面一條諺語更能說明兩者認(rèn)識上的差別: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難聽話不會傷筋動骨。
(4)交友問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自身利益與國家、集體、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較起來是小利益。因此有這樣的諺語: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歲寒如松柏,患難見知交。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與其有十兩黃金,不如有一個知心。 但是,在西方社會中,個人利益總是超過其他利益(“我”不用“i”,而用“I”就是一個典型實例),比起自己來,朋友是次要的,甚至?xí)聿槐恪R虼?,英語中有這樣的諺語:
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愛朋友但要照顧自己。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時間的賊。 在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結(jié)果之一是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交友講究互惠互利,對一些人來說有著極重的功利色彩。這在諺語中也有反映: 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 錢包豐厚的人從來不需要朋友。 Hungry knows no friend.饑餓不識朋友。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 千萬不要接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難的朋友。 有趣的是,這條諺語中也用刀做比喻,但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宣揚的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的義氣正好相反,這條諺語用刀來比喻危險,勸人不要救遇難的朋友。
(5)愛情問題。中國封建道德和西方資本主義道德最鮮明的對比恐怕就是愛情觀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禮教嚴(yán)重束縛男女的自由戀愛。婚姻憑父母做主,聽媒約之言,做到明媒正娶。反映這方面的諺語有: 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爹娘做主,一世受苦。 媒人口,無量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娶到的媳婦買到的馬,有由人騎來由人打。 在西方社會,早在14-16世紀(jì)文藝復(fù)興時期,人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英語中有許多歌頌愛情,評論愛情的諺語: Love is free.愛情是自由的。 Sweet lovers love the spring.甜蜜的情侶熱愛春天。 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真正的愛情決不會過時。 Where love is, there is faith.那里有愛情,那里就有信任。 Love is the touchstone of virtue.愛情是美德的點金石。 Love laughs at locksmiths愛情嘲笑鎖匠?,F(xiàn)在,“愛情嘲笑鎖匠”這條諺語常被用來形容愛的力量。
(6)金錢問題。英國和美國都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英語里有很多與金錢有關(guān)的諺語,這些諺語有深刻的思想性。
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要做金錢的主人,莫做金錢的奴隸。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貪圖金錢是一切邪惡的根源。Money often unmakes the man who makes it.賺了金錢,損了德行。但英語中也有不少諺語宣揚資產(chǎn)階級的銅臭,兜售金錢拜物教。Money talks.金錢萬能。Money can
move even the gods.錢能通神。Money is the key that opens all
doors.金錢是打開一切門戶的鑰匙。這些宣揚腐朽和落后思想的諺語是英語諺語中的糟粕,是毒害人們的精神鴉片。漢語中也有一些類似的表達?!叭藷o外財不富”、“人為財死.烏為食亡”等等,對此我們要給予高度的警惕和無情的批駁。我們學(xué)習(xí)和研究英語諺語,不但能豐富我們的英語知識,提高我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必將提高我們的思想修養(yǎng)和情操。思想道德之舟在時代的大潮中是不進則退的,人的思想境界只有不斷升華,才能從根本上劃清是非界限,從而不斷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不斷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在改革開放和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當(dāng)宣傳媒體熱衷開展“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大討論的時候,我們每個人要切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做錢的主人,不做錢的奴隸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諺語歷史久遠,或來源于民間,或來源于宗教典籍,或來源于文學(xué)作品,匯集了大眾的智慧,經(jīng)過長期積累,不斷豐富。諺語集中體現(xiàn)了中西道德觀的異同,是理解中西文化異同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王德春,柯素英,黃月圓漢英諺語與文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 邢志遠,殷耀. 英漢對照常用英語諺語詞典[M].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03.
[3] 張舒.漢英諺語文化含義比較研究[J]. 哈爾濱學(xué)院學(xué)報.
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