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時間的空間識解理據(jù)

2014-12-02 04:23:04
外國語文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范疇語料庫隱喻

肖 燕

(重慶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47)

1.引言

時間是一個抽象概念,其存在方式是事件和運動,這是人類認知時間的共性。Boroditsky(2000,2001)、Boroditsky和 Ramscar(2002)、Matlock(2005)等的實驗證明,空間和空間運動等經(jīng)驗范疇會極大地影響我們對時間的理解。在本體上,時間通過事物和運動來理解,并借助空間實現(xiàn)概念化。(Lakoff,2006:200)Lakoff和 Johnson(1999:140)、Engberg-Pedersen(1999:134)、Evans(2005:60;2007:750)等對時間認知模型①時間認知模型是一種時間自我中心認知模型,把人和時間作為相互參照的實體,包括自我在動和時間在動兩種形式,即時間運動時,人被視為靜止的實體,人運動時,時間則被視為靜止的實體。的討論表明,時間認知與時間的特性一樣具有延伸性、線性和方向性等特征,具有空間屬性,語言使用中主要表現(xiàn)為空間—時間隱喻。

哲學的存在論、現(xiàn)實論和永恒論都把時間及其所依附的事物置于空間場景中。哲學界認為,空間性是世界的一種構(gòu)成因素,同時,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一個時間性世界(海德格爾,2009:309;Baker,2010:27),體現(xiàn)了世界的屬性是時間性和空間性統(tǒng)一的哲學觀點。認知語言學對時間概念的空間隱喻表征討論重視空間運動的隱喻組織(Evans,2007:760)和二者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Núnez&Sweetser,2006),對時間隱喻的空間表征基礎有所忽略,本文主要依據(jù)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觀探究時間隱喻的空間基礎,從時間與空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和人認知時間的本質(zhì)屬性視角討論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和范疇相關(guān)性以及人類認知世界的本質(zhì)中人與時間和空間關(guān)系。

2.時間與空間的認知關(guān)聯(lián)

2.1 時間認知中的空間構(gòu)想

由于時間的抽象性特征,我們不能直接經(jīng)歷時間本身,而是經(jīng)歷空間中的事件或通過感知物體運動過程經(jīng)歷時間,因此,借助具體知識理解抽象知識是一種認知普遍性。人類從這種經(jīng)驗中抽象出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隱喻聯(lián)系,于是空間性在我們的知覺空間中表現(xiàn)為距離、方向和維度。受身體的自然維度限定,我們只能看到自己前面的空間,無法看見身后的空間。視角因素決定了對看得見的空間具有認知優(yōu)先原則,與時間聯(lián)系時,我們同樣是從現(xiàn)在的視角把過去看作是在身后,未來在我們的前面(Tenbrink,2007:12),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隱喻性特質(zhì)。語言學和哲學都認為隱喻是人類認知的核心(Fauconnier& Turner,2002:15),具有跨學科本質(zhì):產(chǎn)生于大腦、身體、文化的共同作用(Gibbs,2008),因此,空間隱喻成為時間概念化的一種主要途徑。藍純(2008:91)甚至認為,如果沒有空間隱喻就不能理解時間概念。時間認知模型中“移動的時間”(moving time)和“移動的自我”(moving ego)的時間構(gòu)想實質(zhì)上是一個空間隱喻,這個隱喻的結(jié)構(gòu)基于時間定位中的觀察者自我中心。例如:

(1)當它在日落后出現(xiàn)于東方星空時,說明播種的季節(jié)快到了。(CCL語料庫)

“播種的季節(jié)”在說話人(觀察者)的思維中是一個運動的時間,他所處的位置與“現(xiàn)在”相關(guān)聯(lián),“播種的季節(jié)”被構(gòu)想成一個物體朝觀察者運動,這個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軌跡在視覺想象中形成一隊物體,在空間中按順序成直線排列,作為一個整體朝一個方向即觀察者現(xiàn)在的位置水平移動。這種視角與本體論視覺的時間認知相吻合,即空間構(gòu)想是時間認知的最基本的方式,因此,我們通過實體、方位和運動來理解時間,這種理解的基礎條件是現(xiàn)在時間與觀察者處于同一方位,時間被隱喻為物體,物體(時間)的經(jīng)過是運動。Lakoff(1990)認為,當一個事物運動時,另一個是靜止的,靜止的實體是指示的中心。因此,以靜止的人為中心的視角和人的身體自然方向決定了現(xiàn)在、過去和將來的位置。在從空間到時間的映射中,空間域(源域)中物體排列的順序、運動的方向等,在時間域(目標域)中被映射為時間經(jīng)過的順序和方向,其相互關(guān)系如表1所示:

表1 空間—時間映射關(guān)系(肖燕,2012)

通過映射,形成了“時間是空間”隱喻,抽象的時間概念變得更加具體。由于兩個概念在抽象性上并不對等,更加具體的空間概念成為認知時間概念的載體,兩個范疇映射的不對稱網(wǎng)絡產(chǎn)生的概念隱喻以不同的方式對時間進行概念化表征,這樣,空間詞匯不僅用于談論時間,空間知識也用于時間思維中。(肖燕,2012)因此,空間詞匯更多地用來談論時間,這也符合隱喻本身的結(jié)構(gòu)映射特點,即“兩個范疇之間并不對等,基礎范疇為目標范疇提供了更堅實的結(jié)構(gòu)”(Wolff& Gentner,2011)。

“時間是空間”隱喻具有認知普遍性。盡管人類文化類型存在差異,但相似的社會生活體驗形成了共同的時間的空間識解范式,空間—時間隱喻幾乎存在于所有人類的時空認知中,是最普遍時間思維形式。無論從文化視角還是從概念化視角看時間的空間識解,它都“具有文化普遍性、心理真實性、多產(chǎn)性,并在思想和語言中被深深固化”(張建理、駱蓉,2007;Fauconnier & Turner,2008:54)。時間和空間作為人類認知的基本范疇和概念,也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表征世界的兩個基礎方位框架結(jié)構(gòu)。發(fā)展心理學認為,空間是時間的原型概念來自兒童對空間和時間的最初認識。Piaget(1969:1-2)和周蓉(2003)的研究表明,在兒童的早期思維中,他們不能分清楚時距和空間距離,空間和時間一開始就被等同起來就,成為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這種概念模糊性一方面是兒童的認知能力不足所致,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離性,用空間來表征時間是最方便最容易的方式。這種早期生活經(jīng)歷及以后的文化經(jīng)驗是時間—空間隱喻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中英文中“光陰似箭”、“逝者如斯夫”、“river of time”、“flow of time”等描述時間的語言,以隱喻的形式把時間和空間等同起來,使二者在語言表征、范疇和概念上都緊緊地交織在一起。

2.2 概念與范疇依存關(guān)系

時間與空間是兩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和范疇,需要借助他物理解。對空間的認知借助空間中的物體,對時間的理解借助事件。我們通過感知房間中的書桌、書架而感知空間的存在,通過理解上課、吃飯、睡覺等事件理解一天的時間,因此,理解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它們在概念和范疇上是一種依存關(guān)系,其中任何一方缺失世界都不存在。在語言的表征上,時間語言和空間語言也相互借鑒。例如:

(2)a.Long time no see.(時間的持續(xù))。

b.瑞士的巴塞爾緊鄰德法兩國,僅相距5分鐘車程(CCL語料庫)。(兩地間的空間距離)

在空間表征中,距離是我們可以感知的實體,能夠親歷,可以用儀器測量,因此可以在心理映現(xiàn),形成概念圖式。而時間概念的抽象性決定人類非純時間的隱喻理解,因此,(2)a用描述空間詞匯描述時間的持續(xù)。同樣,在空間表達不方便或更繁瑣時,(2)b也用時間來表征空間。

但是,時間和空間的依存關(guān)系并非是一種對等依賴??臻g的概念比時間更具體,人類天生具有認知從簡和把抽象知識建立在具體知識之上傾向性,于是自然地把時間概念與較之具體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依托更加具體的事物和概念去理解和表征時間。(肖燕,2012)因此,語言和語言使用中的時間表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空間性的,用描述空間的方位、長度、距離等詞匯表達時間概念。例如:

(3)a.The London-Prague service,which started in April,produced sales wellahead of forecast(BNC 語料庫).

b.She had our land on a 10-year lease from the National Agrarian Institute,but she was six yearsbehindwith the rent.(BNC 語料庫)

c.……試飛到投產(chǎn)需3年,再加上15~20年的生產(chǎn)時間,一共需30年漫長歲月。(CCL語料庫)

d.它與批文下達的時間相距三個月之久。(CCL語料庫)

時間范疇和空間范疇也被看成是人類認知中兩個最基本的范疇,這兩個范疇常常存在認知上的相互交織,有時甚至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時間作為一個抽象范疇,本身沒有內(nèi)在的結(jié)構(gòu),只能以類比的方式從比它具體的范疇中借用其概念和結(jié)構(gòu)(Matlock et al.,2005),并且借助空間詞匯表達時間概念,(3)a和(3)b中的ahead,behind,(3)c和(3)d中的“30年漫長歲月”、“相距三個月”分別用描述方向和距離的空間詞匯表達時間的方位和時距。由于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空間這個更具體的經(jīng)驗范疇隱喻映射建構(gòu)的(Lakoff,1990),這個圖式建構(gòu)在我們的心理圖式中是一個無形的空間支架式建構(gòu),依托這個支架,時間素材得以展開(Stocker,2012),形成時間的空間隱喻源,通過概念隱喻(或概念轉(zhuǎn)喻),語言表征中產(chǎn)生了空間性時間或時間性空間。

從抽象性程度看,空間比時間具體,二者產(chǎn)生隱喻聯(lián)系時,空間更多地用于表征時間。在隱喻類比中,我們熟知的基礎范疇能夠為界定不夠清楚的目標提供推理結(jié)構(gòu)(Wolff& Gentner,2011),空間范疇比時間范疇的概念和結(jié)構(gòu)更為具體、清楚,因此,空間被首先用來理解時間,空間范疇也“以隱喻轉(zhuǎn)換方式概念化時間”(Tenbrink,2007:12)。概念和范疇的借用形成了二者間的隱喻關(guān)系,空間的圖式化識解如上下、前后、左右、遠近、中心與邊緣、接觸等空間關(guān)系都用來描述時間。時間借助空間概念化在語言表征中得到印證。Jackendoff(1983:189)認為,在時間關(guān)系表征中,時間介詞與空間介詞總體一致,它們在句子中出現(xiàn)的位置相同,二者共享很多詞匯,如表2所示:

表2 中英文空間—時間共享詞匯例示

2.3 維度關(guān)聯(lián)

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關(guān)聯(lián)上,認知語言學認同哲學和數(shù)學領域?qū)r間的理解,即時間并不獨立于空間之外,它們共同組成一個時空連續(xù)體,這是一個四維時空實體,時間是其中的一個維度(馮文麗、孔秀祥,2001;Hacker,1982;Mundle,1967)。人類認知世界的維度像空間的維度一樣是多維的,這些維度在我們的思維中呈等級狀,時間維度在第一個層次,空間維度在第二個層次(Navon,1978)。這也從一定層面解釋了空間到時間的映射后,時間即使是一個運動的物體,也被概念化為一個一維、線性運動的物體。二者的隱喻映射關(guān)系基于二者之間的維度相關(guān)性。在概念語義學框架內(nèi),空間中的點被概念化為零維度,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立體是三維的,而平面和立體要獲得方向就必須解構(gòu)為線性的軸線(Jackendoff,1991),通過空間中物體的運動映射,時間獲得了方向,同樣成了一維、線性運動的物體,與時間相關(guān)的事件也被看著是零維度的點狀或一維的直線延伸。雖然事件和時間單位都處于時間線上,但它們可以從內(nèi)部構(gòu)想為零維度、一維度、二維度和三維度(Tenbrink,2007:23;Radden,2011:3),保留其多維空間特性。

對時間和空間維度特征關(guān)聯(lián)性發(fā)現(xiàn)是人對有形世界認知的結(jié)果?,F(xiàn)象與存在主義哲學家Dreyfus(1975:150)提出:人的身體結(jié)構(gòu)是一個自我解釋的實體,具有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三個維度。這種解讀也把觀察者所處的方位定為現(xiàn)在,其前面和后面的空間分別與將來和過去對應。而實體的維度確定了時間識解中的空間方向性,作為實體的人的位置與時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存在于識解者的認知維度中。因此,時間認知模型中的時間變成靜止的大地時,時間被概念化為一個平面空間,猶如人在靜止的時間大地上行走,時間與空間關(guān)聯(lián)起來,產(chǎn)生一個時空連續(xù)體,Lakoff和 Johnson(1999:160)和 Tenbrink(2007:1)等把這個連續(xù)體稱為四維空間,時間是這個連續(xù)體中的第四個維度。在語言表征上,空間和時間短語常常相似或者等同。例如:

(4)a.今天你在張村把東西賣了,帶上錢,走到李村,你又可以用這錢去買想要的東西。(CCL語料庫)

b.在20世紀,世界的城鎮(zhèn)化過程在繼續(xù)前進。今天,我們快走到21世紀的大門口。(CCL語料庫)

c.……然后不約而同地相擁著走向我的小屋。(CCL語料庫)

d.她想和他們交流,將帶著這些新的見解走向未來。(CCL語料庫)

(4)a中的“走到李村”和(4)c中的“走向我的小屋”是描述空間的短語,雖然動作發(fā)生在特定的空間場景中,但它們都有一個時間的維度,類似的短語同樣用于時間描述,因此,(4)b中的“走到21世紀”和(4)d“走向未來”是空間化的時間描述,其中的“21世紀的大門口”、“未來”在概念上是立體空間場景,人不僅進入一個空間,而且進入了這個空間中的時間內(nèi),時間作為一個維度與空間共同組成時空連續(xù)體。在四維時空連續(xù)體中,維度中時間的事件意義與詞匯概念中涉及的具體有界事件相關(guān),這個有界事件指某個復雜事件順序有始有終(Lakoff&Johnson,1999:160),因此對時間的理解也是對空間的理解。例如:

(5)a.The woman’stime(labour)approached.(Evans,2007:754)

b.登機的時間到了,姜昆匆匆道別。(CCL語料庫)

(5)a和(5)b都是描述的自然發(fā)生的有界事件,事件有時間的起始和結(jié)束,發(fā)生在某個空間中,空間與時間(時間事件)一起組成一個時空連續(xù)體。

雖然時間本身具有線性特征,但空間時間的維度不僅僅是一維的,在非自我中心的時間認知中,通過映射,空間時間隱喻中的時間維度發(fā)生了改變,運動的物體映射到時間范疇后具有了拓撲學特征。英語中的 in,on,at,within等介詞把時間限定在了一個拓撲空間關(guān)系中,中文則通過與其他詞的搭配表達時間的立體維度。(肖燕,2012)例如:

(6)a.in Winter/on Saturday/within the week

b.在距離考研將近30天左右的時間,將給學員下發(fā)三套模擬試題。(CCL語料庫)

3.時間的空間識解的哲學理據(jù)

哲學的存在論和永恒論都把時間、人和空間視為一個有機結(jié)合體。在海德格爾的時空觀中,人居于中心地位。他認為,一切存在者都具有空間性。(海德格爾,2009:309)同時,時間與存在、特別是人的存在聯(lián)系緊密,他認為人性即為時間性,時間性之為此在①海德格爾把“此在”解釋為存在者。存在者就是所有我們所談論的東西,我們所意指的東西,我們對之有所思有所行的東西,是所有我們與之有干系的東西,是我們自己之所是與我們?nèi)绾问侵绞健钱斚虑邢挛业拇嗽凇?海德格爾,2009:196,431)存在。(海德格爾,2006:20,2009:429-447)認知語言學也把時間看著是一個智力構(gòu)想、一種永恒的存在。(Evans,2007:752)通過時間認知模型可以看出,靜止的時間和運動的時間兩種存在方式都與人在空間場景中的位置和方向相關(guān),對空間和時間認知的結(jié)合產(chǎn)生了時空一體的感知印象,并通過語言以概念隱喻進行表征,這體現(xiàn)了Johnson(2008:39-48)的“哲學即隱喻”思想,他認為哲學用隱喻界定所有的抽象概念,沒有隱喻就沒有哲學。

哲學對時間概念的追問同時指向世界的時間性和空間性。我們通過理解特定事件和物體的時間性來理解世界的時間性,這些事件和物體總是限定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肖燕,2012)從哲學視角看,時間無所不在,世間萬物及諸現(xiàn)象均表現(xiàn)出它們的時間性,“所有的事物一定是在某個(或某一段)時間在世界上存在”(Baker,2010:35),而事件和時間的方位都存在于空間中。在定位一個事件時,我們必須同時指定時間和空間,它們中的任何一個缺失,我們的事件知識都不完整。(Galton,2011)這一點在小說的背景交代和敘事情景中得到有力支持:時間、地點、人物三大要素具備才能完成整個故事,人、時間和空間融為一體。象哲理小說《時間旅行者的妻子》中,主人公亨利不能自控的不斷時空穿越雖然與現(xiàn)實錯位,但他每一次出現(xiàn)都是人與時空的融合。因此,在對時間與存在的感知上,人類的體驗是相同的,即通過感知事件和運動而感知時間。我們經(jīng)歷的事件是時間性事件,也是在一定的空間場景中有序存在的時間。例如,喬伊斯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把人、時間和空間巧妙結(jié)合,讓事件既按一定時間順序依次發(fā)生,又把每一個事件限定在一個時間段和具體場景中,人物的思維雖然跳躍,但始終跳不出給定的時間和空間。

世界的空間性表現(xiàn)為運動與靜止的統(tǒng)一,其中的拓撲空間具有基礎性,即世間萬物在靜態(tài)空間中存在,即使我們理解的運動事件也有一個起始和終止的時間和空間范圍,例如,旅行是從出發(fā)到終結(jié)這個過程的積累,Casati和Varzi(1999:157)把這種空間運動看成是一個時間過程,包括時間過程內(nèi)的起始運動到過程終結(jié)兩個連續(xù)事件。于是,我們可以通過理解空間運動及空間中事物的存在來理解時間并以空間隱喻的形式表征時間。在哲學視域內(nèi),空間中普通的物體隨時間變化而發(fā)生改變,在不同時間呈現(xiàn)不同特征,與不同的物體產(chǎn)生聯(lián)系,時間概念也因此與其他概念產(chǎn)生聯(lián)系,特別是與空間概念發(fā)生關(guān)系。因此,可以借助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實體)認知時間,并通過空間測量和時間量化。例如:

(7)a.從寒松園到楊家藥鋪不過是一箭之遙的距離,但對此刻的樂梅而言,卻漫長得有如一生一世。(CCL語料庫)

b.日喀則到薩嘎480公里沙石路,只見你超車不見車超你,九個小時路程顛得我七葷八素。(CCL語料庫)

用空間詞匯表達時間概念或用時間詞匯表達空間概念時,是對事物存在方式的概念化表征,也是對時間性事件的理解,但不是一個具體的計算值。(7)a中“一箭之遙”指兩地之間的距離很近,但這里用隱喻的方式指樂梅行走所花的時間,而且是一種主觀時間,把本來到達目的地花費的較少時間概念化為“一生一世”的時間。存在主義哲學把世間萬物都看成在空間中存在,這種空間性顯示為距離與定向的性質(zhì)。對距離和時間的判斷雖然不是準確的計算,但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可理解性,“一箭之遙”以隱喻方式指示的較短距離和時間,雖然測量出的不是一個具體數(shù)字,卻是一個可理解性時間。(7)b中,“480公里沙石路”與“九個小時路程”,一個表示時間、一個表示空間距離,但描述的同一個時間性事件,它們?nèi)魏我粋€都可以代替對方來指說話人從出發(fā)點到目的地的旅行,是說話人和聽話人都能理解的空間和時間表征方式。人們認知時間段時往往和空間距離聯(lián)系起來,反之亦然,用空間距離指時間或用時距指代空間距離是時空表征中一種常見的隱喻和轉(zhuǎn)喻思維方式。

4.結(jié)語

本文通過考察時間和空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對時間概念的空間表征理據(jù)進行了探討。時間的空間識解是時間認知中最基本的隱喻思維,這基于二者在概念、范疇和維度方面的關(guān)聯(lián)。這種識解方式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時間的一般原理,與哲學關(guān)于時間、事物和人的存在關(guān)系論吻合。從哲學的角度看,時間和人都存在于空間中,無論運動時間還是靜止時間都與識解者(人)一起置于空間場景中,因此,人和時間作為存在者,同樣具有空間性,他們的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以空間隱喻表征。

由于時間概念在不同學科的意義并非完全一致,我們很難窮盡時間概念的空間隱喻表征理據(jù)。盡管如此,相關(guān)學科如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的時間概念對認知語言學時間概念化的基礎建構(gòu)仍然是今后需要繼續(xù)探討的議題。

[1]Baker,L.R.Temporal Reality[M]//J.K.Kampbell et al.Time and Identity.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10:27-47.

[2]Boroditsky,L.Metaphoric Structuring:Understanding Time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s[J].Cognition,2000(75):1-28.

[3]Boroditsky,L.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Conceptions of Time[J].Cognitive Psychology,2001(43):1-22.

[4] Boroditsky,L.& M.Ramscar.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185-189.

[5]Casati,R.& A.C.Varzi.Parts and Places[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9.

[6]Dreyfus,H.L.Human Temporality[M]//J.T.Fraser,& N.Lawrence.The Study of Time II.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ime.Berlin.Heidelberg.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5:150-162.

[7]Engberg-Pedersen,E.Space and Time[M]//J.Allwood& P.Grdenfors.Cognitive Semantics:Meaning and Cogni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131-152.

[8]Evans,V.The Structure of Time:Language,Meaning and Temporal Cognition[M].Ams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9]Evans,V.How We Conceptualize Time:Language Meaning and Temporal Cognition[M]//V.Evans et al.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ader.London:Equinox Publishing Ltd.,2007:733-765.

[10]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2002.

[11] Fauconnier,G.& M.Turner.Rethinking Metaphor[M]//R.W.Gibb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53-66.

[12]Galton,A.Time Flies But Space Does Not:Limits to the Spatialisation of Tim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695-703.

[13]Gibbs,R.W.Metaphor and Thought:The State of the Art[M]//R.W.Gibb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3-13.

[14] Gibson,J.J.Events are Perceivable but Time is Not[M]//J.T.Fraser& N.Lawrence.The Study of Time II.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ime[M].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5:295-301.

[15]Hacker,P.M.S.Events and Objects in Space and Time[J].Mind,1982(91):1-19.

[16]Jackendoff,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83.

[17] Jackendoff,R.Parts and Boundaries[J].Cognition,1991(41):9-45.

[18]Johnson,M.Philosophy’s Debt to Metaphor[M]//R.W.Gibb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39-52.

[19]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39-74.

[20]Lakoff,G.Conceptual Metaphor: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D.Geeraerts.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 Readings.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165-238.

[21]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1999.

[22]Matlock,T.et al.On the Experiential Link Between Spatial and Temporal Language[J].Cognitive Science,2005(29):655-664.

[23]Mundle,W.K.The Space-Time World[J].Mind,New Series,1967(76):264-269.

[24]Navon,D.On a Conceptual Hierarchy of Time,Space,and Other Dimensions[J].Cognition,1978(6):223-228.

[25]Núnez,R.E.& E.Sweetser.With the Future Behind Them:Convergent Evidence From Aymara Language and Gesture in the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of Spatial Construals of Time[J].Cognitive Science,2006(30):401-450.

[26]Piaget,J.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69.

[27]Radden,G.Spatial Time in the West and the East[M]//M.Brdar et al.Space and Time in Language.Frankfurt et al.:Peter Lang,2011:1-40.

[28]Stocker,K.The Time Machine in Our Mind[J].Cognitive Science,2012(36):385-420.

[29]Tenbrink,T.Space,Time,and the Use of Language: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s[M].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7.

[30]Wolff,P.& D.Gentner.Structure-Mapping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J].Cognitive Science,2011(35):1456-1488.

[31]馮文麗,孔秀祥.語言表達中的時間和空間[J].修辭學習,2001,106(4):6-8.

[32]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和英語的空間隱喻[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3]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34]馬丁·海德格爾.時間概念史導論[M].陳嘉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5]肖燕.時間的概念化及其語言表征[D].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36]張建理,駱蓉.漢英空間—時間隱喻的深層對比研究[J].外語學刊,2007,135(2):68-73.

[37]周榕.兒童時間隱喻能力發(fā)展趨勢初探[J].現(xiàn)代外語,2003(3):221-231.

猜你喜歡
范疇語料庫隱喻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評介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把課文的優(yōu)美表達存進語料庫
基于JAVAEE的維吾爾中介語語料庫開發(fā)與實現(xiàn)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子长县| 宁国市| 林周县| 外汇| 合肥市| 徐汇区| 黔南| 永兴县| 孝义市| 西华县| 罗甸县| 南丰县| 噶尔县| 唐山市| 禹州市| 西和县| 厦门市| 合作市| 板桥市| 邯郸市| 广宗县| 永新县| 柘城县| 奉化市| 衡水市| 凤翔县| 麻城市| 定南县| 唐海县| 宁远县| 卢湾区| 昌都县| 鹤壁市| 彭水| 兴国县| 凌云县| 高阳县| 成武县| 怀集县| 璧山县|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