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卉,武云濤,陳艷梅,趙保鋼,高迎春,朱潤秀
非瓣膜病性房顫(NVAF)是老年患者中最常見的心律失常,NVAF對增加卒中發(fā)生率已成共識。臨床應(yīng)用華法林在NVAF抗凝治療以減少卒中發(fā)生已有多項研究,但在高齡老年患者中長期應(yīng)用華法林的安全性報道尚少,故本研究針對80歲以上NVAF的患者長期應(yīng)用華法林抗凝的效果及安全性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入選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間在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干四科住院患者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的NVAF患者,按年齡分為3組,高齡老年組55例,年齡≥80歲,平均年齡(84.3±2.1)歲,男性45例,女性15例;老年組45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75.5±2.17),男性34例,女性11例;中年組37例,年齡<65歲,平均年齡(56.4±2.79)歲, 男性24例,女性13例。入選患者長期服用華法林抗凝治療,對入選患者回顧性根據(jù)心房纖顫的血栓栓塞危險評估CHA2DS2-VASc評分及抗栓治療的出血風險評估HAS-BLED評分(所有患者CHA2DS2-VASc評分均>2分,HAS-BLED評分為1~2分),均符合NVAF患者的抗凝治療標準。入選患者NVAF病史3~30年,平均(5.1±2.5)年?;颊咧饕喜⒓膊?型糖尿病、高血壓病、陳舊性腦梗塞、冠心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shù)后、甲狀腺功能低下,3組患者合并疾病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均排除肝腎功能不全及出血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檢查 所有患者用藥前均常規(guī)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脂、凝血功能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甲狀腺功能、心電圖、心臟及腹部超聲。
1.2.2 華法林用藥和監(jiān)測方法 華法林(2.5 mg/片,上海信宜制藥廠生產(chǎn)),初始劑量為2.5 mg qd,對于高齡老年組、老年組患者采用低強度抗凝,INR控制在l.6~2.5之間。中年組INR控制在2.0~3.0之間,服用華法林后第1~3 d、7 d采血檢測INR,以后每周檢查1次,根據(jù)INR測定值及其變化趨勢來調(diào)整華法林劑量,INR分別低于1.6、2.0增加劑量,分別高于2.5、3.0則減少劑量,每次增減劑量為0.625 mg(1/4片)。INR連續(xù)2次在目標范圍1.6~2.5、2.0~3.0后,隔1周進行復測,如果復測值穩(wěn)定在目標范圍則認為患者達到抗凝的初步穩(wěn)態(tài),記錄此時的華法林劑量及INR,第1個月后每月隨訪測定一次,半年后每2個月隨訪測定一次,一年后每年隨訪一次。如遇到手術(shù)及胃腸鏡操作、拔牙、出血等情況停服華法林,7~21 d后繼續(xù)恢復華法林治療,根據(jù)目標INR調(diào)整華法林劑量。嚴格按說明書注意影響華法林的飲食及藥物。
1.2.3 隨訪及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進行定期隨訪,主要通過電話及每年患者的正常體檢資料收集患者的病情變化及INR和華法林的劑量。隨訪5年,觀察高齡老年組、老年組和中年組患者口服華法林5年時華法林的療效及安全性。療效及安全性評價指標:藥物不良反應(yīng)(出血、皮疹、胃腸道不適、大便潛血陽性等)以及臨床栓塞事件。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三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服用華法林的有效安全劑量 連續(xù)隨訪5年,三組患者的華法林用量在隨訪第5年時與首次達到目標INR穩(wěn)態(tài)的華法林劑量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齡老年組和老年組的華法林用量及INR值低于中年組(P<0.05),高齡老年組與老年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1)。
2.2 有效性及安全性 服用華法林后,在隨訪期間三組患者均未發(fā)生缺血性卒中。高齡老年組發(fā)生腹膜后血腫1例;老年組有1例在用藥過程中出現(xiàn)支氣管咯血,經(jīng)調(diào)整用藥后癥狀消失;中年組發(fā)生胃部大出血1例。其他均為輕微出血,在發(fā)生輕微出血后及時華法林減量均能停止出血;高齡老年組發(fā)生牙齦出血6例、皮下淤血2例、尿化驗有紅細胞2例,便潛血陽性3例;老年組發(fā)生牙齦出血5例、皮下淤血2例、尿化驗有紅細胞1例;中年組發(fā)生牙齦出血5例,皮下出血1例、尿化驗有紅細胞1例,便潛血陽性2例。高齡老年組(25.5%,14/55)、老年組(20.0%,9/45)、中年組(27.0%,10/37)出血事件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中1例高齡患者(87歲)用藥4.5年時,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患者因冠狀動脈三支病變10年余,家屬拒絕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shù),因心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于口服華法林3.5年時死亡。
表1 不同年齡組長期應(yīng)用華法林劑量及INR的比較
心房纖顫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fā)病率隨著年齡增長逐年上升。心房纖顫是缺血性卒中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1]。NVAF導致心臟缺乏有效的機械運動,易在心房內(nèi)形成血栓,這種心源性栓子是引起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2]。對NVAF患者而言,預防血栓栓塞并發(fā)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內(nèi)關(guān)于NVAF應(yīng)用華法林預防卒中的一級預防薈萃分析表明,華法林可降低卒中的發(fā)生率64%[3]。因華法林的副作用是出血,需監(jiān)測INR。實際臨床工作中,雖然NVAF的抗凝治療已經(jīng)逐漸得到臨床醫(yī)生的共識,但對于高齡患者,同時也是出血的高危人群,由于大多數(shù)醫(yī)生顧忌其依從性以及用藥風險,故華法林在高齡NVAF患者中應(yīng)用較少,最終未能很好的預防卒中事件的發(fā)生[4]。尤其長期應(yīng)用華法林的安全性報導尚少。
本研究觀察了高齡老年NVAF患者應(yīng)用華法林5年的療效及安全性。美國心臟協(xié)會與美國心臟病學會,歐洲心臟病學會制定的心房纖顫治療指南中推薦華法林抗凝后的INR檢測指標為:NVAF患者為2.0~3.0,瓣膜病心房纖顫患者為2.5~3.5。而日本的一項研究顯示[5],NVAF用華法林抗凝后INR在1.5~2.1比2.0~3.0出血者危險性下降,療效一致。本研究采用不同年齡不同抗凝強度長期應(yīng)用華法林5年,三組患者無1例發(fā)生缺血性卒中,說明不同強度抗凝預防腦栓塞療效同樣顯著。三組患者的華法林用量在隨訪第5年時與首次達到目標INR穩(wěn)態(tài)的華法林劑量相當。高齡老年組和老年組的華法林用量低于中年組,高齡老年組與老年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三組患者發(fā)生嚴重出血及輕微出血的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從本研究結(jié)果看高齡老年人長期應(yīng)用華法林,嚴格檢測INR情況下是安全有效的。
華法林為香豆素類口服抗凝血藥,化學結(jié)構(gòu)與維生素K相似,其抗凝血作用的機制是競爭性拮抗維生素K的作用,減少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從而抑制血液凝固。華法林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達100%,血漿蛋白結(jié)合率為99.4%,半衰期約為40~50 h,口服后12~24 h即起效,1~3 d作用達高峰,持續(xù)2~5 d。華法林導致出血并發(fā)癥的原因很復雜,包括是否規(guī)律服藥、對華法林敏感、合并疾病及合并用藥等,但最主要與抗凝強度有關(guān)。高齡老年心房纖顫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疾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在應(yīng)用華法林時,應(yīng)注意藥物的反應(yīng)、吸收速度、食物和藥物的干擾,在治療過程中以INR在目標范圍之間調(diào)整劑量。
老年心房纖顫不僅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同時也是出血的高危因素,年齡大于85歲的心房纖顫患者抗凝后顱內(nèi)出血風險是70~74歲者的2.5倍。AFFIRM試驗中,嚴重出血者平均年齡為72.3歲,年齡每增加1歲,嚴重出血并發(fā)癥的風險增加約5%[6]。故高齡老年人應(yīng)用華法林時初次用藥前應(yīng)常規(guī)測定患者的INR,用藥后第1周檢測2次INR,根據(jù)INR測定值確定下次服用華法林的劑量,第2~4周改為每周檢測1次INR,當INR達到目標值并穩(wěn)定(即連續(xù)2次達到目標INR)后,每隔4周檢測1次INR即可。INR的目標值依據(jù)病情而定,一般高齡老年建議為1.6~2.5。老年患者使用華法林時,如出現(xiàn)出血,稍輕者(如皮下淤斑)除加強抗凝監(jiān)測外, 不需特殊處理;稍重者(如肉眼血尿)絕大多數(shù)經(jīng)減量或短期暫停服藥1~2次出血即得以控制,控制后可恢復治療劑量的華法林;由于老年患者的自身特點,華法林用量要比年輕患者小,在應(yīng)用過程中,要注意嚴密監(jiān)測,根據(jù)個體差異對其進行個體化治療。
本研究樣本量少,期待更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進一步闡明高齡老年人NVAF患者用華法林抗凝后INR在1.5~2.0的療效及安全性。
[1] Connolly SJ.Atrial Fibrillation in 2010:Advances in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J]. Nat Rev Cardiol,2011,8(2):67-8.
[2] clopidogrel added to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N Engl J Med,2009,360(20):2066-78.
[3] Hart RG,Pearce LA,Aguilar ML. Meta alysis: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 Ann Intern Med,2007,146(12):857-67.
[4] Baczek VL,Chen WT,Kluger J,et al. Predictors of warfarin us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C Fam Pract,2012,13:5.
[5] Yamaguchi T. Optimal intensity of warfarin therapy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Stroke,2000,31(4):817-21.
[6] 馬長生. 心房顫動抗凝治療誤區(qū)[J]. 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2,32(10):7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