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瑤菲
(廣東藥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310)
基于“云服務”的多模態(tài)課堂口頭報告教學行動研究 *
鄭瑤菲
(廣東藥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310)
基于對“云時代”學習特點以及課堂口頭報告多模態(tài)化的認識,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SF-MDA)理論的指導下,該文研究嘗試設計基于 “云服務”的多模態(tài)課堂口頭報告教學過程,在教學實驗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多元符號資源進行課堂口頭報告,并通過分組錄像對比分析、調查訪談等方法檢驗教學效果。結果表明:訓練前后學生課堂口頭報告總體成績有所提高,其中結構、語速、PPT制作等方面有明顯進步;公共“云服務”輔助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協(xié)助學生掌握課堂口頭報告的“圖式結構”、PPT制作、目光注視、互動等方面的知識和技巧。
云服務;口頭報告;多模態(tài)
課堂口頭報告(Oral Presentation)是大學課堂教學中廣為使用的互動方式,但在目前的中國高校很少專門開設相關課程訓練學生此項技能。在英語教學中,口頭報告屬于通用學術英語(EGAP)的一個重要語類。通過對日常英語課堂的觀察以及與同行教師的溝通,我們發(fā)現,雖然大學英語教師普遍喜歡采用口頭報告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及英語應用能力,但多數教師的課堂實施只是局限在簡單的專項作業(yè)的形式,如布置學生做報告并作為考試考核內容之一,沒有對學生進行口頭報告的具體指導。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上,相關的專題教學研究也是屈指可數。雖然有學者探討了關于英語口頭報告教學實踐的研究[1][2],但從多模態(tài)的角度對口頭報告這個語類進行的教學研究目前還近乎空白。因此,從多模態(tài)的角度分析口頭報告話語過程并依此而設計的技能訓練指導課程非常有現實意義。多模態(tài)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在科技時代探討如何充分利用最新網絡技術于具體教學實踐當中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日益成熟,“云服務”的計算環(huán)境把教育推向了“云時代”,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已經意識到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并積極引進到教育事業(yè)中,云計算、云教育、云學習、云服務等詞匯在教育核心期刊上更是頻頻出現[3]。云計算環(huán)境下的高校教育,主要是指合理有效利用“云服務”輔助學生的學習。云服務是指采用云計算技術的網站為用戶提供的不必下載、不必安裝、上網即用、操作方便、功能豐富、價格低廉的互聯(lián)網服務[4]。根據楊濱[5]的分析,這些服務可分為兩大類,即“固態(tài)云服務”和“常態(tài)云服務”。前者是指國內外網絡運營商提供的網絡協(xié)作平臺服務,例如:Google Docs、Google Sites、Google Cloud、百度文檔、百度空間、Zoho Office等。后者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人際溝通平臺服務,例如:MSN、Facebook、Twitter、騰訊QQ、電子郵箱、博客、微博、微信、貼吧、移動服務等等。無論是固態(tài)“云服務”還是常態(tài)“云服務”,其教學輔助的潛力都有待充分發(fā)掘,相關的理論科研和教學實踐還有待進一步探討,而合理利用“云服務”來輔助外語學習的研究更是處在萌芽階段。
“多模態(tài)話語”指人類運用各種生命感知渠道、通過各種符號資源和媒介跟外部環(huán)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6][7]?!岸嗄B(tài)話語”涉及交際渠道、符號和媒介幾個因素:交際渠道是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生命體感知渠道;符號是指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各種表達意義的手段和資源;媒介指裝載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或信息的物理介質(紙張、光盤、電腦、音響等)和編碼手段(文字、音頻、視頻等)[8][9]。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是一種新興的語篇研究方法,不僅分析語言本身的意義,而且擴展到語言與其他符號資源(例如圖像、科學中的象征符號、手勢、動作,音樂和聲音等)結合產生的意義[10]。Halliday[11]的系統(tǒng)功能社會符號學理論為話語分析提供了模擬、分析和解釋多模態(tài)現象的手段,以此為依據進行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被稱之為系統(tǒng)功能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Systemic Functional-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F-MDA)[12]。該分析框架涉及面廣,較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是目前較多研究者采用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方法。SF-MDA的研究范圍廣泛,涉及符號學研究的方方面面,據此產生的很多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認可。
口頭報告指學生在課堂上用一種清晰有組織的方式就某一話題或知識點向師生展示他們所搜集到的信息,陳述自己的理解和觀點[13]??陬^報告能力是一項適合于各個學科的通用學術技能,也是各專業(yè)學生日后工作或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手段,其本質是動態(tài)多模態(tài)的話語溝通過程,涉及的模態(tài)有言語(包括不同的語音語調所傳達的含義)、動作、目光注視、演講者與聽眾的互動、PPT演示、音頻視頻等等?,F代外語教學課堂的口頭報告是一種通過各種媒介手段實現信息傳遞、師生互動交流的活動,調用多模態(tài)進行口頭陳述目的就是通過多種信息渠道的感官刺激讓觀眾對所傳遞的意義印象深刻,從而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
在課堂報告的教學研究領域,國外的研究集中在評價工具的建設、自我及同伴評價的作用、演講焦慮的克服、口頭報告所涉及的技能等方面。在較少的談及“怎樣教”口頭報告的論文中,Luc De Grez等[14]從社會認知理論和自我調節(jié)學習理論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了一套發(fā)展學生口頭報告技能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并進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多媒體口頭報告教學模式很受學生歡迎,學生的口頭報告技能也得到明顯提高。這種多媒體教學設計為我們這次的多模態(tài)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另外,關于學術報告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文獻[15][16]也為本研究的教學設計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指導。
本次教學研究的教學對象是廣東藥學院本科選修課《學術英語》的56名學生。該選修課是我們?yōu)榱颂接懘髮W英語教學改革而嘗試在本科生中開設的課程。2013年我們在所任教的廣東地區(qū)幾所不同層次的醫(yī)藥類院校進行了一次關于學術英語(EAP)課程需求調查發(fā)現:醫(yī)藥專業(yè)大學生對有學科特色的學術英語需求較大,而對于“課堂口頭報告”這一語類的教學需求尤為明顯,56%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用英語做口頭陳述的技能,但66%的學生認為在英語課程學習中完全沒有涉及到口頭陳述的教學[17]。我們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類理論的指導下對醫(yī)藥學術英語進行了初步分類和研究[18],在“學術英語”這門選修課中,我們對學生呼聲比較高的幾種語類進行重點教學,而“課堂口頭報告”就是我們重點要發(fā)展的教學語類之一。
本研究主要研究目標有三個:(1)探討如何充分利用“云服務”于多模態(tài)課堂口頭報告教學過程;(2)探討如何應用SF-MDA引導學生合理調動多元符號資源進行有效課堂口頭報告;(3)檢驗基于“云服務”的多模態(tài)課堂口頭報告教學效果。
本研究屬于教學行動研究。首先,我們通過教學觀察并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課堂口頭報告教學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然后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相應教學方案并加以驗證。具體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教學實驗、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問卷調查等;軟件工具包括MMA Video2.0多模態(tài)視頻分析軟件、SPSS13.0統(tǒng)計軟件。
1.建立“課堂報告多模態(tài)學習資料庫”
實現多模態(tài)教學的最基本要素是多模態(tài)教學資源,它們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和學生進行課外自主學習的中心內容。我們通過各種信息手段在云端廣泛收集多模態(tài)的英語口頭報告材料,包括圖文并茂的紙質教材、國際會議的論文宣講視頻和PPT、名家教授口頭報告技能的公開課視頻等,材料盡量圍繞“醫(yī)藥”這個主題去搜集,例如醫(yī)藥國際會議的演講、引用醫(yī)藥學術場景、例句等的講課視頻。我們把收集到的材料按模態(tài)形式(文本、錄音、視頻、視聽等)分門別類,做好編號和關鍵詞搜索,建立小型的“課堂報告多模態(tài)學習資料庫”,并放在“百度云管家”并提供訪問網址給學生上網下載。
2.學生分組網絡自主學習并制作“訓練前口頭報告視頻”
由于選修課的學生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除了每周一次上課時間見面外,學生平時沒有經常見面。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利用云端人際溝通平臺服務(微信、QQ等)組建起全班的學習群(56人),在大群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組成14個討論組進行小組自主學習和討論。教師布置學生按小組制作口頭報告視頻,教師只是設定口頭報告的話題(介紹一種疾病或流行病)和時長(5-15分鐘),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堂報告多模態(tài)學習資料庫”小組共同參與拍攝第一次的視頻。學生拍攝好的視頻一般會放在網上的討論群里或云盤共享。我們列出了10個評分標準(結構、內容、互動、語言、語音語調、語速、眼神、手勢、面部表情、PPT制作)并制作評分表讓每一位同學參與每個小組視頻的評分,教師根據學生的打分情況再綜合自己的判斷打一個最終的成績。
3.教師課堂專題講座和訓練
課堂專題講座(面授)分為規(guī)劃準備、提綱結構、陳述技巧、評價標準等四個專題(如表1所示)。陳述技巧專題內容比較多分兩次課進行,其他專題一次課,每次課約80分鐘。教師在“課堂報告多模態(tài)學習資料庫”的基礎上精心準備授課用的多模態(tài)PPT及其他演示工具(視頻音頻等),以身作則演示每一個專題。在充分認識課堂教學的多模態(tài)本質的基礎上,我們遵循最優(yōu)化和最簡化原則調用各種模態(tài),促使學生高效掌握有關口頭報告的知識、技能和技巧。
表1 口頭報告專題講座和訓練
4.訓練后小組課堂口頭報告展示并評分
四次的專題講座訓練后,14個小組在“訓練前視頻”的基礎上通過反復修改和練習,最終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每組選派一名同學把課堂展示拍成視頻作為“訓練后視頻”發(fā)到云端共享討論并評分,也供感興趣的同學參考和進一步提升之用,教師下載后可進行訓練前后的評分對比研究?!坝柧毢笠曨l”的評分同樣是師生共同參與,學生參與評分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人手一份評分表加上教師講解,強調并復習了做口頭報告要注意的各種因素;其次同伴互相打分的做法也讓學生們更有目的性地去聆聽別人的展示,從中獲取信息,學習別人的長處。
我們收集了14組學生訓練前后的演講視頻評分情況,利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采用Wilcoxon秩和雙尾檢驗對比分析訓練前后的分數差異。結果表明,訓練后學生課堂口頭報告總分有明顯提高(Z=-3.296,P<0.01),十個分項評分標準前后對比顯示,學生口頭報告的結構(Z=-3.296,P<0.001)、語速(Z=-3.170,P<0.01)和PPT制作(Z=-3.296,P<0.01)等方面有明顯差異,而其他方面差異不明顯。
針對定量分析中發(fā)現的學生在語言使用、語音語調、手勢語、眼神、面部表情、內容、互動等方面進步不夠明顯或沒有進步的問題,我們對幾位學生進行了訪談,根據訪談結果我們做出如下分析:首先,語言使用(包括語音語調)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中國學生寫作長期存在作文口語化傾向[19],對書面語的掌握一向是英語學習的短板,更談不上對學術語言的掌握。在本次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英語水平問題,我們在語言使用方面的訓練還仍然較多停留在語法錯誤與語言的順暢表達等層面,雖然我們也向學生介紹學術語言、書面語、口語的不同之處并設計初步的練習進行訓練,但這種訓練還需要走較長的一段路。然而,這也提醒我們:語言始終是人類溝通的主要手段,語言教學長期要堅持抓好的就是語言本身的訓練。其次,雖然教師在專題訓練中不斷提醒學生注意目光注視的切換,眼神的溝通和手勢語的適當配合,但是眼神、手勢語和面部表情的自如使用與學生對所講演的材料熟悉度高度相關,許多學生由于過分依賴PPT上面的文本資料“讀”講稿,所以不會有太多的身體語言輔助講解。身體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本能自發(fā)的行為,如果演講者全身心投入到所演講的內容當中,身體語言自然也就能充分配合。因此,今后應該從促進學生的參與度和重視度出發(fā),督促學生熟悉講稿并多做排練以達到臺上的自如展現。有個別學生建議增加手勢語的演練時間,下一步的教學可以采取手勢語與講稿內容結合在一起訓練的方式,讓學生邊講邊做邊練。最后,關于演講內容變化不大,學生對這一分項的打分前后都比較高,在調查反饋中也有大部分同學表示喜歡同學們所提供的信息和內容。而互動是學生們表示有收獲的指標,從PPT看來,訓練前只有兩組設計了互動環(huán)節(jié),而訓練后有七組設計了互動環(huán)節(jié),表明學生對怎樣進行互動是有一定認識的。但是在實際課堂演示時學生卻沒有落實真正的互動,大多數只是設計了問題然后自己回答,場面控制能力還比較弱,這也是今后訓練要加強的方面。
信息時代大學生的學習是以“網絡”為依托的,這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有很大的區(qū)別。云計算技術支持的網絡環(huán)境為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設計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條件。就這次口頭報告的教學設計而言,“云服務”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步驟中(如圖1所示),教師的備課、課堂的教學和課外的自主學習互相配合、并協(xié)互補,共同促進學生口頭報告的有效進行。另外,在“上頁表1”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基于“云服務”的網絡通訊軟件可以服務于口頭報告專題訓練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與教師面授內容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次教學實驗的定量分析結果驗證了這種教學質量的提高。在調查問卷中,全體學生表達了對這次教學活動的認可和喜愛,特別欣賞教師的辛勤備課與云端網絡溝通方面時間的付出。大多數學生喜歡“演示視頻反饋”這個環(huán)節(jié),覺得這種技巧的介紹和訓練非常新穎,用實際例子展示口頭報告容易出現的問題并引起注意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及自我提高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相當一部分學生指出這個教學設計特別有助于他們掌握課堂口頭報告的“圖式結構”、PPT制作、目光注視、與觀眾互動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與定量分析結果基本吻合。另外,由于公共“云服務”的輔助作用,師生得以在課外進行充分地溝通并盡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務,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增進了友誼和合作。
課堂口頭報告是一個動態(tài)多模態(tài)教學語類,應用SF-MDA分析框架對課堂口頭報告進行語篇分析并改進報告的質量是本次研究的重點和創(chuàng)新點。在“教師課堂專題講座和訓練”(如上頁表1所示)前三個專題中,我們通過觀看視頻和教師講解演示的方式,讓學生明白課堂口頭報告所涉及到的多元符號系統(tǒng)以及各模態(tài)對表達意義可能產生的作用,讓學生對“多模態(tài)”有基本的認識并從本質上了解課堂口頭報告的結構、內容、語言使用、視覺輔助工具、演講技巧等方面因素。在第四個專題的的“演示視頻反饋”這一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挑選一組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訓練前視頻”與教學視頻1、4作語篇對比分析,借助MMA Video 2.0軟件從圖式結構、語言使用、手勢語、目光注視等方面進行標注量化分析,向學生演示通過語篇分析發(fā)現問題并根據分析結果幫助學生提出改進口頭報告的質量的建議。
圖1 基于“云服務”的課堂口頭報告教學過程
(1)圖式結構。Martin[20]認為,語類是“我們作為特定文化中的成員,所從事的一種階段性的、有既定目標的、有目的的活動”,每一種語類通過各自特有的、較為穩(wěn)定的圖式結構,即按一定順序排列的“階”(Stages)來逐步實現其社會(文化)目標。相(Phases)是低“階”一級的局部意義模式結構[21]?!半A”和“相”可作為人們分析和識別不同語篇體裁的手段。我們所選取的教學視頻1就是一個典型的學術口頭報告語篇體裁,整個語篇可分為3階11相(如下頁表2所示)。而學生視頻(視頻7)語篇分為2階7相(如下頁表3所示),引入階時長比例合適,但是缺乏對整個口頭報告的概述(Overview);主體階各個“相”時間分配也基本合理,但是總結階基本上是沒有的。因此,教師建議學生增加概述相和總結階,其他部分可適當調整時間。開場白部分的自我介紹可以做得更加生動有趣,盡量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繼續(xù)模仿視頻2。
表2 教學視頻1語篇圖式結構
表3 視頻7語篇圖式結構
(2)語言使用。語言使用是學生口頭報告一個比較多問題的方面。從視頻7的PPT文字語言來看,學生基本上是找了中文材料然后再逐句翻譯成英文的,英文翻譯不夠規(guī)范地道,有較多語法錯誤。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建議學生上英文網站查閱資料,結合自己的學科知識仔細對比甄別之后選取合適的語言。在視頻演講的環(huán)節(jié)里我們發(fā)現學生的口頭表述語言基本流利,但語調平淡,激情不夠,降調使用過頻,沉默空白處過多,朗讀成份偏多。我們建議學生要努力做到自然講解,語速可以放慢,增加交互的環(huán)節(jié),比如引入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提問。
(3)手勢語。手勢語可分為強調性、描述性、指示性和轉換性四種,教學視頻4介紹了各種不同的手勢語,同時我們也對這個視頻演講者的手勢語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如圖2所示)供學生參考。相比之下,學生視頻演講者手勢語非常缺乏,只在中間發(fā)現兩處指示性手勢語(時長比例:3.01%),其余都是無手勢語的講解或朗讀。建議適當增加一些手勢,走動一下也是可以的,一來沒那么單調,二來也可以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觀眾也可以比較清楚了解所講內容。
(4)目光注視。軟件分析結果表明:學生視頻演講者低頭看電腦屏幕的時間比例過大(如圖3所示),大部分時間都是對著電腦朗讀經過準備的講稿,很少有跟觀眾的眼神互動而教學視頻1的眼神分配就比較合理(如圖4所示)。建議學生進一步熟悉講稿并盡量背誦講稿以便展示時可以自如配上手勢語及眼神互動。
圖2 教學視頻4手勢語使用情況
圖3 學生視頻演講者目光注視比例
圖4 教學視頻1目光注視比例
在數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廣泛使用的背景下,“多模態(tài)話語”已經成為社會交流的主流,在高校外語教育領域,充分利用“云服務”于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構建的發(fā)展空間和潛力很大。教育是多模態(tài)研究關注的一個重點,本文通過“課堂口頭報告”這一個多模態(tài)的教學語類,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希望對外語同行們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本研究只是一個小范圍的教學實驗,難以覆蓋所有的教學情況,有關課堂口頭報告的教學設計也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在多模態(tài)教學手段運用方面可以從兩方面繼續(xù)深化:一是探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多符號資源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二是在本研究中我們只是幫助學生建立起多模態(tài)話語表達的意識,今后的教學可以繼續(xù)幫助學生深挖各種模態(tài)在表達意義方面的作用以期更好提高溝通效率。在教學效果驗證方面,由于條件所限,本研究沒有對學生語言使用做出比較細致的及物過程分析,也沒有利用視頻分析軟件進行訓練前后視頻對比定性分析,今后可以朝這兩方面繼續(xù)研究驗證多模態(tài)課堂口頭報告教學的有效性。
[1]楊貝.學生課堂展示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4,(3):47-49.
[2]辛桐川.醫(yī)科碩士研究生EAP教學中的行動研究——以課堂presentation教學實踐為例[J].外語教學,2013,(6):64-69.
[3]俞建華.基于云計算的遠程教學資源建設模式—以浙江開放大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1,(12):130-135.
[4]郭保軍,吳瓊,趙娜.適合教育應用的云服務集萃[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8):84-86.
[5]楊濱.“云服務”環(huán)狀體系在高等教育中的構建[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8):93-95.
[6]顧日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4):3-11.
[7]劉巍.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優(yōu)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116-119.
[8]張德祿.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9]張立新.基于ELAN的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以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 2012,(7):54-58.
[10]O’Halloran,K.L.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A].In Hyland,K.and Paltridge,B.(eds).Continuum compan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C].Bloomsbury Companions.London: Continuum,2011.
[1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revised by Matthiessen,C.I.M.)[M].London: Arnold,2004.
[12]Van Leeuwen,T.Speech,Music,Sound[M].London: Macmillan,1999.
[13]Levin,P.& Topping.G.Perfect presentations[M].Berkshire,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
[14]De Grez,Luc.,Valcke,Martin & Roozen,Irene.The impact of an innovative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oral presentation skills in higher education[J].Computer and Education,2009,(53):112-120
[15]Hood,S.& Forey.G.Introducing a conference paper: Getting interpersonal with your audience [J].Berkshire,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5,(4):291-306.
[16]Ventola,E.,Shalom,C.& Thomson,S.The Language of conferencing[M].Frankfurt: Peter Lang.2002
[17]陳松菁,鄭瑤菲,龔長華.醫(yī)藥類院校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及其啟示[J].廣州醫(yī)學院學報,2013,(2):59-63.
[18]鄭瑤菲.基于語域理論的醫(yī)藥學術英語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11-114.
[19]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國大學生英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高水平英語學習者語料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268-274.
[20]Martin,J.R.Language,register and genre[A].In Christie (ed.).Children Writing: reader[C].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4,25-30.
[21]Rose,D.Reading to Learn: Accelerating learning and closing the gap[M].Sydney: Reading to Learn,2007.
鄭瑤菲: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功能語言學,語言教育 (jenifer421@163.com)。
2014年8月6日
責任編輯:宋靈青
A Cloud-service-based Pedagogic Action Research on Multimodal Classroom Presentation
Zheng Yaof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Guangzhou Guangdong 51031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modal pedagogic model characteristic of cloud-service-based assistance in the instruction of classroom oral presentation.Building on Systemic-Functional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F-MDA),the teaching design focuses on guiding students to properly use different semiotic resources to do effective presentation.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design of a multimodal instructional format will enhance oral presentation skill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multimodal nature of the design was favoured by all participants and oral presentation skill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schematic structure”,ppt demonstration,rate of speaking after the instruction.Implications for applying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n multimodal i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e also discussed.
Cloud Computing; 0ral Presentation; Multimodality
G434
A
1006—9860(2014)12—0133—06
*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教育信息技術專題研究課題“云計算技術輔助的醫(yī)藥院校大學英語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2JXN05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