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婷
近幾年來,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方面的研究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心理資本關注那些具有積極導向的、能夠被有效測量的、能夠開發(fā)和管理的,同時與高績效相關的心理資源或要素,因此成為個體或組織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來源。心理資本成為繼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之后人力資源開發(fā)的新取向,也成為人才招聘的重要指標之一[1]。
心理資本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學、投資學和社會學等文獻中。1997年,經(jīng)濟學家Goldsmith 等人提出,心理資本是指能夠影響個體生產(chǎn)率的一些個性特征,這些特征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觀點或自尊感,支配著一個人的動機和對工作的一般態(tài)度[2]。
2004年,Luthans 等人提出積極心理資本這一概念,主張心理資本是指:“人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韌性4個方面”[3]。2005年Luthans 等首次明確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表現(xiàn)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tài),它超越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投資和開發(fā)而使個體和組織獲得競爭優(yōu)勢”[4]。
2007年,Luthans 等人又對心理資本的定義進行了修訂,認為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a 在面對充滿挑戰(zhàn)性的工作時,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b 對現(xiàn)在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樂觀);c 對目標鍥而不舍,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現(xiàn)實目標的途徑(希望);d 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超越(韌性),以取得成功”[5]。
通過文獻回顧,心理資本概念的界定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屬于積極心理學范疇。心理資本強調個人的積極性,反映的是個體的優(yōu)點,這些資本能夠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做正確的事情。第二,是一種基于積極組織行為學標準的心理能力。心理資本除了必須是積極的之外,它必須符合科學的標準:是建立在理論和研究基礎之上的;是可測量的;是類狀態(tài)的個體特征及可以開發(fā)的;是與績效相關的。第三,超越了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人力資本明確是個體應該具備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社會資本注重的是關系網(wǎng)絡和人脈,而心理資本關注的重點是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體現(xiàn)了從現(xiàn)實自我向可能自我的轉變。第四,是高階變量。心理資本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核心構念,它是很多符合積極組織行為學標準的能力的集合體,這些能力不僅以累加的方式,而且會以協(xié)同的方式發(fā)揮作用,即心理資本的整體作用可能大于各個部分的作用之和。第五,具有投資和收益性。我們可以通過特定的心理資本干預措施對個體進行投資和開發(fā),將其潛力挖掘出來進而獲得非常高的投資回報。
20 世紀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 開始運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來研究職業(yè)領域中的問題[6]。1983年Taylor和Betz 在社會學習和認知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結構正式提出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即“個體對自己完成擇業(yè)相關任務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主要包括5 方面內容:個體對自身的準確認知能力(包括自己的能力、職業(yè)興趣、與職業(yè)價值和自我概念的自我評價)、獲取職業(yè)信息的能力、根據(jù)自身特點與工作特點進行目標匹配和篩選、對職業(yè)決策具體實施規(guī)劃的能力、在職業(yè)決策過程中應付困難等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7]。研究表明,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影響個體對職業(yè)的選擇范圍、職業(yè)認同感、求職行為、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爭取績效的動機水平和職業(yè)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程度是預測個體工作績效的指標之一[8-10]。
1.1 對象 本研究以武漢各高校的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發(fā)放問卷400 份,有效問卷354 份(88.5%)。其 中,男 性148人(41.8%),女 性206人(58.2%);本科生267人(75.4%),碩士生87人(24.6%)。
1.2 方法
1.2.1 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 對Luthans 心理資本問卷的項目和結構進行初步的修訂[11],以大學生為測量樣本,編制了包括自信、希望、樂觀、回復力、和諧的人際關系、謙虛誠信和感恩奉獻7個維度的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采用6 點記分方式,共28 題。該問卷累計解釋方差比例為57.3%;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86,各因素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介于0.65~0.84;量表各因素之間具有顯著相關(r=0.50~0.70,P<0.01),各因素與總分呈顯著相關(r=0.56~0.78,P<0.01)。信度和效度均達到了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以在相關研究和實踐領域使用。
1.2.2 大學生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彭永新、龍立榮修訂的Taylor和Betz 編制的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問卷分為問題解決、自我評價、選擇目標、制定規(guī)劃和收集信息5個維度,采用5 點記分方式,共39 題。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37,鑒別效度、結構效度都較好[12]。
1.3 統(tǒng)計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7.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
2.1 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現(xiàn)狀 大學生在心理資本上的平均得分為124.46分。得分在100 及以下的有17人(4.8%);得分在101~120 的有125人(35.4%);得分在121~140 之間的有165人(46.6%);得分在141~160 的有30人(8.5%);得分在160 以上的有17人(4.8%),由此可見,大學生整體的心理資本水平較高。
為了分析不同群體的大學生在心理資本水平上的差異,本研究以性別、學歷、出生地、年級和專業(yè)作為自變量,心理資本及其各個維度作為因變量,在性別、學歷和出生地方面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表明:回復力維度在性別上有顯著性差異,男生得分(4.54±1.17)顯著高于女生得分(4.17±0.95),t=2.43,P<0.05;感恩奉獻維度在學歷上有顯著性差異,碩士生得分(3.65±0.83)顯著高于本科生得分(3.44±1.02),t=2.22,P<0.05;希望維度在出生地上有顯著性差異,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得分(4.37±0.68)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得分(4.18±0.80),t=2.37,P<0.05。
2.2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相關分析為了解大學生心理資本和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之間的相關關系,本研究對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和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維度進行Pearson 相關分析。
表1 表明,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和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P<0.01),相關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心理資本、希望、自信、樂觀向上、回復力、融洽的人際關系、感恩奉獻和謙虛誠信。
2.3 大學生心理資本對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回歸分析為進一步考察大學生心理資本對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作用,本研究以心理資本各維度作為自變量,以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作為因變量,使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回歸分析。
表1 心理資本和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r)
表2 表明,對于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這一因變量,被選入回歸方程式的變量有5個,即希望、謙虛誠信、樂觀向上、回復力和融洽的人際關系對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有顯著作用,其聯(lián)合解釋變量為0.441,標準回歸方程為: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0.288×希望+0.209×謙虛誠信+0.191×樂觀向上+0.119×回復力+0.128×融洽的人際關系。
表2 心理資本對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預測的回歸分析
第一,大學生整體的心理資本水平較高。回復力維度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說明男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情境時的能力比女生好。這可能是由于女大學生既有作為女性的細膩和敏感,又有作為知識分子的自尊和驕傲,加之生活在一個安逸的環(huán)境,所以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更脆弱;感恩奉獻維度在學歷上有顯著差異說明碩士生的感恩奉獻精神高于本科生。一方面碩士生的生活閱歷更多,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有著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碩士生身上承擔的責任也更多;希望維度在出生地上有顯著差異說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希望水平低于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可能是由于城市和農村存在著較大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水平上的差別,農村的孩子來到城市的大學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導致農村學生對自己產(chǎn)生較低的評價。
第二,心理資本及其各個維度和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心理資本作為一個高階核心概念和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要遠高于心理資本的各個維度,這和其他實證研究的結果相一致,再次驗證了心理資本的高階核心概念。
第三,心理資本共有5個維度對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具有預測力。希望、樂觀向上和回復力這3個維度已被之前的研究加以證明,而謙虛誠信和融洽的人際關系則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心理資本的重要組成因素。
目前,關于大學生群體心理資本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是關注大學生群體,特別是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群體的心理資本對于企業(yè)人才招聘有著重大的意義。本研究僅考察了大學生心理資本和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之間的關系,今后的研究可以關注更多變量和心理資本的相關關系,例如職業(yè)決策困難[13]、心理倦?。?4]等,以及如何對心理資本進行開發(fā)和干預[15],將大學生的心理資本研究同企業(yè)的人力資源開發(fā)及管理的實踐相聯(lián)系。
本研究采取的是橫截面的調查取樣方法,但是心理資本的類狀態(tài)特征說明心理資本是可持續(xù)、可改變的,并且可通過一定的干預手段得到提高。今后的研究可以嘗試采取縱向研究的方法探討心理資本及其相關因素的影響。
研究大學生心理資本應保持一種寬廣的、跨學科的視角,將積極心理學、積極組織學與積極組織行為學應用到研究中,同時結合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擴展心理資本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此外,關于大學生心理資本的跨文化研究,即探討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及其差異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1]張烽.人力資源開發(fā)視野下大學生心理資本培育研究[J].學術交流,2009,25(9):195-197
[2]Goldsmith A H,Veum J R,and Darity W.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capital on wages[J].Economic Inquiry,1997,35:815-829
[3]Luthans F,Youssef C M.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33:143-160
[4]Luthans F,Avohu B J,Walumbwa F O,et al.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49-271
[5]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1-256
[6]Hackett G H,Hackett N E.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1,18:326-336
[7]Taylor K M,Betz N E.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3(22):63-81
[8]McDonald T,Siegall M.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self-efficacy and job focus on job performance,attitude and withdraw behaviors[J].Journal of Psychology,1992,126(5):465-475
[9]陸呂勤,方俐洛,凌文輇.組織行為學中白我效能感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與思考[J].心理科學,2002,25(3):345-346
[10]方俐洛,凌文輇,劉人維.職業(yè)心理與成功求職[M].北京: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2001:60-79
[11]路桑斯.心理資本:打造人的競爭優(yōu)勢[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1-228
[12]彭永新,龍立榮.大學生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測評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21(2):38-43
[13]楊麗恒,母全尚,顧珍.大學生心理資本與職業(yè)決策困難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4):595-598
[14]閆曉飛,何丹,王一娟,等.低年資企業(yè)員工心理資本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43-1345
[15]溫磊,七十三.企業(yè)員工心理資本干預的實驗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6):67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