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稱謂表示某種社會含義,它與各國的社會特征和語言文化密切相關。本文 根據(jù)Kroeber提出的親屬制范疇,就漢語稱謂和韓語稱謂的構成原則進行了比較分析。 漢語親屬稱謂的構成原則整體與韓語類似,主要區(qū)別在于說話者的性別。漢語親屬稱謂一般沒有反映說話者的性別,而韓語親屬稱謂則部分反映說話者的性別,其表現(xiàn)主要在平輩親屬稱謂的使用上。這些差異是中韓兩國社會特征和語言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
關鍵詞:親屬稱謂;漢韓對比;說話者;性別
稱謂是言語交際中體現(xiàn)特定的人際關系中特定身份的詞語形式,也是一定社會文化或特定語言環(huán)境的反映。本文根據(jù)Kroeber提出的親屬制范疇,就漢語稱謂和韓語稱謂的構成原則進行比較分析。
一、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構成原則
馮漢驥(1989)指出漢語親屬稱謂的構成原則,即“中國親屬稱謂的構成依據(jù)兩個原則: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的劃分,輩分的分層。通過這兩個原則的結合,每一種親屬就被牢牢地固定在整個系統(tǒng)結構中”。馮漢驥的這一分析框架理論來自于 Kroeber的《親屬關系的類分制》。Kroeber (1909)提出了存在于各種親屬制中的范疇,一共有八條,其具體內(nèi)容如下:
第一、同輩與不同輩之別
這一范疇可從整個親屬輩分標志的使用中準確地觀察到。輩分不僅是親屬制中重要的結構原則,還是婚姻關系中重要的調(diào)節(jié)因素,以及面稱使用中的決定因素。
第二、直系與旁系之別
這一范疇在整個親屬制中受到嚴格限定。
第三、平輩的年齡之別
這一范疇在親屬制中有部分代表。在“己身”這一輩上,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年齡之別。在上輩親屬中,只有男性親屬及其妻子有些分別;在下輩親屬中無此分別。
第四、親屬的性別
這一范疇在中國親屬制里通過性別標志的普遍使用來實現(xiàn),在核心稱謂中它占據(jù)了100%。
第五、說話者的性別
這一范疇完全沒有反映。
第六、某親屬關系所從出的那一親屬的性別
這一范疇在中國親屬制里通過特殊標志的使用得到充分的表達。
第七、血親與姻親之別
這一范疇得到全面的反映。
第八、某親屬關系所從出的那一親屬的生命狀況
這一范疇是存在的,但一般并未得到全面的反映。最常見的區(qū)別方式是用特殊標志來區(qū)分已故親屬和健在的親屬。
二、韓語親屬稱謂的構成原則
???(1992) 研究中也提到了韓語親屬稱謂的構成原則,他將韓語親屬稱謂的構成原則分成了十二個原則,這十二個原則具體如下:一、排行之別,二、與話者的年齡比較,三、與相關親屬的年齡比較,四、親屬的性別之別,五、說話者的性別之別,六、直系和旁系之別,七、旁系的程度差異,八、(旁系親中)血親和姻親之別,九、在特定父系親屬中,成員權利之別,十、主要親屬范圍的區(qū)分,十一、婚姻或出生的合法性,十二、婚姻與否。??? (1992) 的研究中提出的韓國親屬稱謂的構成原則是基于Kroeber(1909)、Murdock(1949)、Goodenough(1970)的構成原則而得出的結論,他分析了韓國親屬稱謂語的構成原則,對其中的一部分更細分化。如果運用 Kroeber(1909)的親屬稱謂語構成原則對韓語的親屬稱謂進行分析的話,可以知道韓語的親屬稱謂是由以下的構成原則確定的,這幾個原則分別如下:
第一、同輩與不同輩之別
這一范疇可以從整個韓語親屬的輩分標志的使用中準確地觀察出來。輩分不僅是親屬制中重要的結構原則,而且還是婚姻關系中重要的調(diào)節(jié)因素。
第二、直系與旁系之別
這一范疇在整個韓語親屬制中受到嚴格的限定。
第三、平輩的年齡之別
這一范疇在韓語親屬制中有部分代表。在“己身”這一輩中,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年齡之別。在長輩親屬中,只有男性親屬及其妻子有些分別;在晚輩親屬中并無此分別。
第四、親屬的性別
這一范疇在韓語親屬制里通過性別標志的普遍使用來實現(xiàn)。
第五、說話者的性別
這一范疇在韓語親屬中有部分反映,在平輩親屬中有話者的性別之分,在長輩親屬和晚輩親屬中沒有話者的性別之分。在稱呼平輩年長者時,需要反映出話者的性別,例如:女性稱“哥哥”為“??”,男性稱“哥哥”為“?”;女性稱“姐姐”為“??”,男性稱“姐姐”為“??”;男性稱“弟妹”為“???、???”,女性稱“弟妹”為“??”,男性稱“妹夫”為“??、??”,女性稱“妹夫”為“??”等。
第六、有關親屬的性別
有關親屬的性別指的是某親屬關系所從出的那一親屬的性別,這一范疇在韓語親屬制里通過特殊標志的使用得到充分的表達。
第七、血親與姻親之別
這一范疇在韓語親屬制里有全面的反映。
第八、相關親屬的生死
相關親屬的生死指的是某親屬關系所從出的那一親屬的生命狀況,這一范疇是存在的,但一般并未得到全面的反映。最常見的區(qū)別方式是用特殊標志來區(qū)分已故親屬和健在的親屬。
根據(jù)上面所述的構成原則,可知漢韓稱謂的最大區(qū)別在于“說話者的性別”?!罢f話者的性別”范疇在漢語親屬稱謂中沒有體現(xiàn)出來,但是在韓語稱謂當中卻有部分反映。
三、結語:韓國在朝鮮時代中期后,由于引入了中國的文物制度,韓國的親族體系逐漸地向父系為中心的體系轉(zhuǎn)變。從十八世紀起,韓國的親族體系趨向于和中國的體系相似(???,1991)。 漢語親屬稱謂的構成原則整體與韓語類似,主要區(qū)別在于說話者的性別。漢語親屬稱謂一般沒有反映說話者的性別,而韓語親屬稱謂則部分反映說話者的性別,其表現(xiàn)主要在平輩親屬之間。如:女性稱“哥哥”為“??”,男性則為“?”;女性稱“姐姐”為“??”,男性則為“??”;男性稱“弟妹”為“???、???”,女性則稱“??”;男性稱“妹夫”為“??、??”,女性則稱“??”等。這些差異是中韓兩國社會特征和語言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
參考文獻:
[1]馮漢驥著.徐志成譯.中國親屬稱謂指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2]???.????,????,???? : ?? ????? ??? ???[J]. ???????,1995.
[3]???、???、???.????? ???[M].首爾:??,2005.
[4]???. ??? ????[M]. 首爾 :???,1991.
作者簡介:李明兒,女,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