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萬磊
摘 要:精神衛(wèi)生法的頒布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然該法對其基本原則雖有規(guī)定,但并不系統(tǒng),也不完善。精神衛(wèi)生法基本原則的系統(tǒng)構建應以尊重和保障精神障礙患者和患者以外所有人的人權為根本價值追求,以精神障礙患者權益訴求與社會公眾之間合法權利的沖突這一基本矛盾為內在動力,以基本權利分類和權利平衡體系為邏輯架構。自愿與免于恐懼原則、社會保障與救濟原則、無歧視原則、參與原則和均衡原則應為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的五大基本原則。
關 鍵 詞:精神衛(wèi)生法;基本原則;系統(tǒng)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11-0076-06
收稿日期:2014-06-10
作者簡介:王勇(1981—),男,湖北黃岡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建設(環(huán)保)局工作人員,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學、環(huán)境法學;萬磊(1982—),女,湖北荊門人,杭州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wèi)生法》(以下簡稱《精神衛(wèi)生法》)于2013年5月1日起生效實施。有人認為,它填補了我國精神衛(wèi)生領域的法律空白。[1]更有人申言,我國自此進入了精神衛(wèi)生法治時代。[2]誠然,該法頒布實施的標志性意義和里程碑式的進步不容否認,但一部法典的作用畢竟有限,且徒法不足以自行,立法難自不待言,法律實施亦殊非易事。在該法實施過程中,作為貫穿其全部條文之中、體現其基本精神和根本價值、用以指導其制定和實施的基本法律準則,其基本原則的基礎指引,漏洞補充,例外創(chuàng)制[3]等功能不容忽視。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對其基本原則雖有規(guī)定,但并不系統(tǒng),也不完善。筆者擬在精神衛(wèi)生法實施之后,以基本原則檢討法律規(guī)則之缺失。
一、精神衛(wèi)生法關于基本原則的現有規(guī)定及其不足
在精神衛(wèi)生法文本中直接規(guī)定“原則”的僅有第3條:“精神衛(wèi)生工作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預防、治療和康復相結合的原則。”此外,在總則中載明了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格尊嚴、人身和財產安全不受侵犯,教育、勞動、醫(yī)療以及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個人隱私等秘密受保護,不受歧視,以及精神衛(wèi)生工作實行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和單位盡力盡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機制等原則性指導性條款。從這些條款的規(guī)定來分析,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對基本原則的重視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基本原則之于精神衛(wèi)生法的重要意義,對基本原則條款的設定缺乏高屋建瓴總攬全局的考慮,表現在條文規(guī)定上就是對基本原則的規(guī)定不明確、不系統(tǒng)、不完善。不明確主要是指文本中僅有個別條款專門規(guī)定基本原則,其他原則性指導性條文無論是就其字面含義,還是就其普遍性、概括性而言,更像是總則中的通用性規(guī)定和倡導性條款,而不能毫無疑義地認定為是該法的基本原則。不系統(tǒng),主要是指文本中與基本原則相關的規(guī)定較為零散,不成體系,大部分是保障精神障礙患者基本權利的條款,且即便有關于基本權利保障的規(guī)定也不能自成體系,更多地是針對立法前的實際問題做出的就事論事的回應。不完善主要是指文本關于基本原則的規(guī)定不全面,不完整,很多應該作為基本原則的內容沒有體現在條款中,也不能通過對現有條文的體系解釋或邏輯推演而得出。二是沒有為基本原則的確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缺乏理論指導的立法,在結構設計上不盡合理,在條文擬定上亦難免草率唐突。這一點從總則中花大量篇幅規(guī)定的對精神障礙患者一系列基本人權的保障中就可略見一斑,如將“人格尊嚴”這一基礎性權利與人身和財產安全權等具體權利等量齊觀地規(guī)定在同一條款,將作為自由權的勞動權與作為受助權的受教育權、獲得物質幫助權等雜糅地規(guī)定在一起,而對現代民主社會基本人權體系中重要一環(huán)的參與權則根本未曾提及。三是對精神疾患防治規(guī)律認識不到位,對精神衛(wèi)生法的特殊性把握不夠,精神衛(wèi)生法調整的對象具有特殊性,精神障礙具有不同于軀體疾病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大多病因和發(fā)病機理未明,在診斷和治療上有一定難度,導致社會功能殘疾的比例較高,一些患者客觀上存在對自身和他人的危險性等等。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不僅是一個單純的醫(yī)學問題,更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的基本原則應有別于其他法的基本原則,體現出其獨特的價值。然而,在現有文本中這一點體現得并不明顯。四是對世界精神衛(wèi)生立法的時代潮流缺乏認識,不能充分吸收世界精神衛(wèi)生立法的先進理念。精神衛(wèi)生問題是一項世界性難題,西方國家從較早時期便關注到精神疾病的危害性,并制定多項公共政策加以應對,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其逐步擯棄了傳統(tǒng)的借助于精神病院體制將患者與社會“隔離”開來的思維,轉而以“融入”哲學為指導,以恢復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為目的,其精神衛(wèi)生法也相應地被按照“正?;睢?、“最小限制替代原則”、“自主決定”等新的理念進行了修訂,從而逐步走向完善。我國的精神衛(wèi)生立法的基本原則也要有國際視野,應順應世界精神衛(wèi)生立法潮流,堅持國際立法基本準則,吸收其先進理念。對照現行的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文本,這些先進理念還未能作為法律原則而作明確規(guī)定,即便在具體條文中有所體現但也不夠充分。
二、構建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基本原則的理論基礎
現行精神衛(wèi)生法對于基本原則規(guī)定的缺失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沒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沒有先進的理念作指導,就不可能誕生體系完善、結構合理、原則性與靈活性兼?zhèn)?、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的基本原則。周佑勇教授獨辟蹊徑,他以法的根本價值和基本矛盾為基礎來構建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認為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基本性主要來源于它是行政法根本價值的體現;而其特殊性則主要來源于其是行政法基本矛盾的反映。[4]如果將這一研究成果導入精神衛(wèi)生法領域,則可一言以蔽之:精神衛(wèi)生法基本原則決定于精神衛(wèi)生法的根本價值和基本矛盾。
1909年,世界上第一個精神衛(wèi)生團體康涅狄克州精神衛(wèi)生協(xié)會成立,其主要目標就是為維護人類的精神健康而努力,即旨在防止神經精神障礙和精神缺陷,提高對精神障礙患者的保護水平。[5]然則,如果僅僅把精神衛(wèi)生法看成是保護精神障礙患者合法權益的法,就難免犯下盲人摸象式的錯誤。精神病學專家曾提出過一個“灰色理論”:在精神正常(白色)區(qū)域與精神不正常(黑色)區(qū)域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qū)域(灰色)。[6]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精神病是整個人類社會必然要面對的特殊風險,防范和抵御這些風險,是人類需要共同努力的事宜。[7]因為,個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面對未知的世界,未卜的命運,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顯得無力和無助。尤其是現代社會,諸多因素都可能對精神發(fā)育、功能及疾患帶來很大影響。[8]可以預見,白色、灰色和黑色仍將是未來人類精神領域不可磨滅的底色。更為重要的是,這三大區(qū)域是不斷變化的,任何一個個體都可能在這三大區(qū)域之間游移,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刻自己將身處何一區(qū)域。正因為如此,《殘疾人權利公約》重申,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都是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和相互關聯的,必須保障殘疾人①不受歧視地充分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誠如李步云教授所言:“人的價值高于一切。世界上最寶貴的事物就是人自己。世界上萬事萬物都不能和人自身的價值相比?!盵9]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基本原則所體現的法律精神和價值傾向歸結為一點就是尊重和保障精神障礙患者和患者以外所有人的人權。這也正是筆者提出系統(tǒng)建構精神衛(wèi)生法基本原則的根本價值追求。
人權“是公民權利產生的源泉,是其合理性的基礎”,“公民基本權利來源于人權,公民基本權利也就是規(guī)定在憲法中的人權,是人權中‘法定形態(tài)的一部分?!盵10]而憲法中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①在精神衛(wèi)生領域則需要通過精神衛(wèi)生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予以具體化,并最終轉化為實現形態(tài)的權利。憲法權利具有復雜的多樣性,圍繞其進行的學理分類和依據我國憲法文本的規(guī)范分類一向不乏爭議。[11]這樣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延續(xù)到了精神衛(wèi)生領域,形成了精神衛(wèi)生法律關系中不同主體復雜多樣的權利種類和權利形態(tài)。這些復雜多樣的權利都是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價值的體現和產物,各法律主體之間因各自利益或者價值取向的差異,其權利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而“權利沖突的實質是利益的沖突和價值的沖突”。[12]在精神衛(wèi)生法律關系系統(tǒng)中,精神障礙患者固然屬于弱勢群體,需要得到特別保護,但其對自身和社會的實在和潛在危險性,又使得其權益訴求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公眾免于傷害和恐懼的自由權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這一矛盾是貫穿于精神衛(wèi)生法始終的基本矛盾,也正是推動筆者提出系統(tǒng)建構精神衛(wèi)生法基本原則的內在動力。
尊重和保障包括精神障礙患者在內的所有人的人權這一根本價值雖神圣莊嚴,但又抽象遙遠。有專家認為:“現代社會科學的最新發(fā)展之一,是產生了被人稱為‘類型學的新學科。”[13]分類是使抽象的價值(權利)具體化的基本方法。在諸多的基本權利分類方法中,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即將基本權利分為自由權、受助權與平等權三類。其中,自由權是第一位的本源性的基礎性權利,受助權和平等權都是自由權的擴展和延伸。受助權是從國家獲得收益或幫助的權利,又包括救濟權和社會權,前者以個人的請求為前提,是消極的受助權;后者則不以個人請求為必要,是積極的受助權。平等權則是自由權在主體上的擴展,自由側重“一個人”,平等則側重“人際”。[14]筆者認為,這種分類方法具有緊湊、簡明、新穎和實用的特點,但卻存在一個重要的體系漏洞,致使權利覆蓋面不周延,在自由權、受助權和平等權三權之外還應加上參與權。尊重和保障人權在精神衛(wèi)生領域就體現為尊重和保障包括精神障礙患者在內的所有人的自由權、受助權、平等權和參與權,精神衛(wèi)生法的基本原則由此演化為自愿與免于恐懼原則、社會保障與救濟原則、無歧視原則和參與原則。為調和患者與公眾之間,患者的自由權與生命健康權等諸多權利之間的沖突,則需要以正義價值為統(tǒng)領,在具體的個案和情境中進行利益和價值的衡量,由此衍生出精神衛(wèi)生法的第五個基本原則——均衡原則。以下,筆者將對這五個基本原則予以具體的闡述。
三、基本人權基礎上精神衛(wèi)生法基本原則的展開
(一)自愿與免于恐懼原則
作為基本人權的自由權在精神衛(wèi)生法中體現為自愿原則,在具體法律實踐中集中表現為個體的自我決定權,即自決權。精神障礙患者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患者。作為人,其固有的人權與生俱來,不受任何非法干涉與剝奪。作為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只要法院沒有做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裁定和宣告,任何人在法律上都應被推定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便被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民事權利能力不變,固有之人權不受剝奪,意思自治仍應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最小程度的限制。就精神障礙患者而言,由于各種原因其自身存在感知、情感和思維等精神活動的紊亂或者異常,導致明顯的心理痛苦或者社會適應等功能損害,在很多情況下,無法自主表達其內心真實的意愿,人們也很難準確把握其自主表達是否能夠反映其真實意愿。但這僅僅是權利實現的途徑問題,我們并不能以此否定精神障礙患者的自決權。尊重患者首先要求尊重患者的自主權,對醫(yī)療活動有自主決定和自主選擇權。[15]鑒于精神障礙患者的特殊情況,圍繞著自決權的實現,應著重保護其知情同意權、人身自由權、財產自由權和精神自由權。
相對于精神障礙患者自由權的特殊保護,免于恐懼的自由則是對所有個體的一體保護。如前所述,在可預見的將來,精神障礙仍將長期困擾整個人類,黑、白、灰仍將是人類精神領域的三種基本色,且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處于白色區(qū)域。因此,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社會應分擔現有精神障礙患者的痛苦,包容他們行為的癲狂,醫(yī)治他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提高其精神生活水平,逐步降低精神障礙患病率,控制其發(fā)病率,尤其是控制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患病率和發(fā)病率,避免其發(fā)病對社會公眾造成危害。同時,對于那種故意將正常人作為精神障礙患者強制送診,強制醫(yī)療的現象,應依法予以嚴厲打擊,使“被精神病”這種小概率事件的發(fā)生概率降到無限低,對社會公眾造成的影響無限小。只有這樣,社會個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不斷提高,免予恐懼的自由也將真正實現。
(二)社會保障與救濟原則
社會保障與救濟原則來源于基本權利中的受助權。依據義務主體之義務履行是否需要權利主體主動提起,受助權又分為作為積極受助權的社會權和作為消極受助權的救濟權。此處的社會權具體到精神衛(wèi)生領域又可限定為社會保障權,其義務主體直指政府,要求政府必須向作為特殊社會群體的精神障礙患者和相關人群提供社會服務,作出保障該群體社會福利的制度安排。這種服務和制度安排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從精神障礙的預防,患者的救治,到康復和重新社會化的整個過程;同時是全覆蓋的,其直接受益對象是精神障礙患者和相關人群,而最終受益的則是整個社會;其保障的權利種類是多樣化的,包括生存權、健康權、獲得治療權、勞動報酬權、受教育權、婚育權等等。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立法的目的除了維護患者權益、規(guī)范醫(yī)療服務和加強對重癥患者管理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出發(fā)點就是促進中國精神健康事業(yè)的發(fā)展,保護、促進和改善公眾的精神健康,提高全民的精神健康水平。[16]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第3條、第6條、第7條、第62條、第68條和第69條等都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這些規(guī)定對于改變我國當前大量需要得到治療的重度精神障礙患者因經濟貧困等原因得不到醫(yī)治等落后狀況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相對于現實情況的復雜性,法律規(guī)則的僵化、滯后、偏狹暴露無疑,且限于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心理特點和當前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精神衛(wèi)生資源與服務水平,法律規(guī)則的實施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只有以原則為指引,方能防止掛一漏萬,避免規(guī)則的盲區(qū),并砥礪具體規(guī)則將整部精神衛(wèi)生法的價值和精神落到實處。
無救濟即無權利,早已是法學界普遍奉行的格言。救濟權不獨本身自成一體,更在于其作為“權利維護權”[17]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精神障礙患者由于其自身精神、智力或感官的損傷或社會適應能力的缺失,幾乎天然地處于社會弱者地位,在叢林法則支配下其合法權利被侵犯在所難免;而社會正常人一旦被貼上精神障礙的標簽便陷入第22條軍規(guī)①的困境,百口莫辯,淪為被歧視、被損害、被隔離的角色。如果說社會保障主要解決的是“該收治的不收治”問題,那么救濟原則主要針對的就是“不該收治的收治”問題。如所周知,非自愿住院涉及到非法限制患者或者“被精神病”者的人身自由。我們關注的不應僅是“自愿”與“非自愿”的字面表達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障礙判定的嚴密程序和強制醫(yī)療決定權的歸屬問題。[18]通行的非自愿收治的標準——不能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有傷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擾亂公共秩序的危險——是判斷民事主體有無行為能力和行為人有無人身危險的標準,而不是醫(yī)學上是否強制入院治療的標準。[19]說到底,這是一個法律判斷,最有權威的法律判斷是司法判斷,其主體是人民法院及其法官。因此,對于非自愿住院引起的限制人身自由的糾紛理應由法院做出最終判斷,相應的救濟渠道應是司法救濟。
(三)無歧視原則
歧視是平等權的最大敵人,更是精神障礙患者心中無法言說的苦痛和難以逾越的鴻溝,其帶來的排斥、隔離、恥辱感等無形傷害甚至遠超過有形的身體、財產等損傷和消減。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的天賦、能力、性格等造成的實際身份、地位、經濟狀況、勞動能力、健康情況等各有差別,同樣的權利并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同樣的利益或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有可能會造成結果上的并不平等,只有通過對精神病患者的傾斜性保護,才能達到維護其實質性利益的目的。[20]因此,根據具體需要,在不造成過度或不當負擔的情況下,進行必要和適當的修正與調整,以確保精神障礙患者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享有或行使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合理便利”便成為必要。不僅如此,政府和社會還應通過各種活動促進保障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權,以形式多樣、開放包容的宣傳和教育活動,使公眾懂得精神障礙現象是人類文明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價,而尊重精神障礙患者正是社會多樣性和包容性的表現,也是一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從而減少對該人群的侮辱和歧視,改變結構性和態(tài)度上的阻礙,在人群中實現積極的精神健康結果。
做到平等對待并提供合理便利,只是無歧視原則的最低目標。無歧視的最高境界,也即最高目標則是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化和正常化:增強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其在最少的專業(yè)協(xié)助下,于其所自主選擇的環(huán)境中過著成功且滿足的生活,最終達到完全康復,恢復正常生活。
(四)參與原則
參與權又稱參政權,本指一國的公民以國家主人的身份,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以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權利。筆者認為,對于精神障礙患者而言,更需要參與的是與自身權利保護密切相關的領域,如參與治療方案的擬定,參與社區(qū)事務管理,參與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事項的辦理或相關政策的制定。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對此還是空白,而國際公約和有關國家與地區(qū)的相關法規(guī)早已明文規(guī)定。英國衛(wèi)生部在其精神衛(wèi)生法1998年修訂草案中明確寫入應讓精神病人盡可能地參與治療方案的制訂和修改原則。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精神衛(wèi)生法》則具體規(guī)定,中央主管機關及地方主管機關在辦理精神衛(wèi)生工作的有關事項或制定相關政策時,應邀集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法律專家、病情穩(wěn)定的病人、病人家屬或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共同參與討論,并對人數比例作出限制,即病情穩(wěn)定的病人、病人家屬或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至少應有三分之一。[2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規(guī)定可資借鑒。
(五)均衡原則
“均衡”一詞指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的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一種合理的量、度、大小、重要性等比例關系。[22]“均衡”之于法學,實質是一個利益衡量的過程,要求全面衡量各利益群體之間是否合比例。當今全球精神衛(wèi)生立法呈現出努力在患者個人自由和保護其他人不受患者病態(tài)行為影響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在患者的自尊與大眾保持對精神健康的關注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的趨勢。[23]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本身就是一部利益衡量之法,整部法律的字里行間無不是利益衡量的注腳。精神衛(wèi)生法均衡原則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作為特殊群體的精神障礙患者與作為正常群體的公眾之間利益沖突的平衡:為了公眾的安全,對于拒絕治療的精神障礙患者,法律規(guī)定在特殊情況下實施強制治療,在相當程度上剝奪了其個人自由;為了防止強制治療權被濫用,法律又規(guī)定所有這些權力,只有在有正當理由并且沒有其他替代辦法時才可使用。其次,是患者的自主權與近親屬和監(jiān)護人的送診權、監(jiān)護權(代理權)等之間的沖突的協(xié)調:一方面,有責必有權,權責應一致,賦予近親屬和監(jiān)護人一定程度的監(jiān)護、代理等權利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設置一整套有效的機制防止近親屬和監(jiān)護人濫用監(jiān)護權、代理權等損害患者的合法權益,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時,則及時地給予必要的救濟。再次,是患者的自主權與醫(yī)療機構和醫(yī)生的收治權之間的矛盾的化解:精神障礙患者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愛和醫(yī)療機構的救治,對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療;但為防止非自愿住院醫(yī)療權的濫用,應設置嚴格的入院條件、規(guī)范的復診及異議程序,并形成送診人、精神衛(wèi)生機構和復診機構之間的制約機制,確保精神衛(wèi)生機構及其醫(yī)務人員嚴格根據醫(yī)學標準和法律規(guī)范收治。第三,是精神障礙患者自由權與生命健康權等其他權利之間的平衡:對于治療有助于防止其病情惡化,或有助于減少對其健康和生命的傷害,從而符合其最佳利益或者出現自殺或者自殘等損及自身生命和健康的精神障礙患者必須以保護其生命健康權為目的,實施強制性方式的治療;但由于這種強制性的治療涉及患者的自主權,要特別注意防止濫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相對于其他四大基本原則而言,均衡原則可謂“兜底原則”,在其他四項基本原則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原則的效力如何,又如何適用于具體的情境,必須以均衡原則為指導,在各利益之間進行全面而細致的比較、分析、權衡,最終做出各方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抉擇。
【參考文獻】
[1]張世誠,張濤.精神衛(wèi)生法的立法過程和主要內容[J].中國衛(wèi)生法制,2013,(01):4;姜景芳,金紅艷.《精神衛(wèi)生法》:讓精神障礙患者更有尊嚴地活著[EB/OL].http://jhwcw.zjol.com.cn/wcnews/system,2013-05-24.
[2]梁國棟.精神衛(wèi)生:步入法治時代[J].中國人大,2012,(21):22.
[3]林來梵,張卓明.論法律原則的司法適用——從規(guī)范性法學方法論角度的一個分析[J].中國法學,2006,(02):125-128.
[4]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則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29.
[5]金德初.精神衛(wèi)生與心理衛(wèi)生語義析[J].中國醫(yī)院管理,1988,(05):49.
[6]郭敬波.讓精神疾病的診斷有法可依[J].檢察風云,2012,(23):37.
[7]陳杰人.從人權高度重視制定《精神衛(wèi)生法》[N].南方日報,2011-04-29(02).
[8]Norman Sartorius.二十一世紀的精神衛(wèi)生對策及方案[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87,(01):24.
[9]李步云.法的人本主義[J].法學家,2010,(01):2.
[10]焦洪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分析[J].中國法學,2004,(03):44.
[11]林來梵.從憲法規(guī)范到規(guī)范憲法——規(guī)范憲法學的一種前言[M].法律出版社,2001.89-93.
[12]劉作翔.權利沖突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法學,2002,(02):58.
[13]張慶福.憲法學基本理論(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598.
[14]鄧聯繁:基本權利學理分類的意義與方法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528.
[15]劉協(xié)和.論“被精神病”事件的防止與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管理體制改革[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02):82.
[16]彭少慧.論精神衛(wèi)生法的基本范疇[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0,(04):17.
[17]張維.權利的救濟和獲得救濟的權利——救濟權的法理闡釋[J].法律科學,2008,(03):20.
[18]馮林林.論《精神衛(wèi)生法》的“自愿治療”原則[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02):21.
[19]馬鈺朋,李秋萌.精神衛(wèi)生法,在爭議中前行[J].浙江人大,2011,(08):62.
[20]王蕾,彭玉凌.精神病患者的人權保障機制探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05):15.
[21]胡亦眉.完善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征求意見稿)》的思考[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0,(05):60.
[22]王桂源.論法國行政法中的均衡原則[J].法學研究,1994,(03):36.
[23]謝斌.我國精神衛(wèi)生工作的挑戰(zhàn)及主要立法對策探討[J].上海精神醫(yī)學,2010,(04):193.
(責任編輯:徐 虹)
On Establish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ental Health Law in China
Wang Yong,Wan Lei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la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Although there are provisions for the basic principles,but they are neither systematic nor perfect.To establis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ental health law,we should take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the human rights of all people including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s as a fundamental pursuit,tak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 legal rights of social public as intrinsic motivation,tak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balance between basic rights as logical structure.The principle of being voluntary and free from fear,social protection and relief,non-discriminatory,participation and balance are the five basic principles of mental health law in China.
Key words:basic human rights;mental health law;the basic 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