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崇征+凌宏斌
話說太平軍離開廣西桂平北上永安州(今蒙山縣)后,金田、紫荊、江口一帶凡是村民參加起義較多的村莊,清政府立刻派出兵勇前往“鏟村”,燒殺搶掠,無所不用其極。就連起義軍將士的祖墳,也要被掘地三尺。1864年7月19日,天京(今南京市)陷落,太平天國敗亡后,清政府對起義將士采取斬盡殺絕的政策,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因此世人大多以為,起義將士特別是太平天國主要領(lǐng)導人大概不會有后裔留在世上了。其實不然,新中國成立之后,不斷有媒體披露,在太平天國失敗100多年之后,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翼王石達開和北王韋昌輝乃至其他將士,仍有后裔留在人間,且生枝發(fā)葉,已傳至六世、七世。
筆者長期專注于太平天國史研究,近年來在報章上采擷有不少這方面的素材,現(xiàn)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天王洪秀全的
第四代傳人程東讓
據(jù)史書記載,天京陷落前天王洪秀全已病死,天京城破后他全家遇難,無一人幸免。但是令人驚愕的是,在太平天國敗亡130多年之后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安微省一位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竟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天王洪秀全的第四代傳人程東讓。當時的程東讓,是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告申庭庭長。在接受記者采訪過程中,程東讓講述了一段他先輩傳奇般的經(jīng)歷。
1864年7月,清軍攻陷天京,城內(nèi)一片混亂。洪秀全的一個王妃攜一男孩混在逃難人流中逃出天京。這個男孩便是洪秀全最小的兒子來喜。母子倆一路逃荒來到了安徽定遠,因生活無著,便到一地主家做了傭人。一次,王妃無意間透露了自己的身世,不想那地主起了歹心,欲霸占王妃并殺死來喜。王妃察覺后,連夜逃命,最后來到一個叫程家灣的地方。一對善良的老夫婦收留了他們。老婦人看王妃還年輕,又無依無靠,便將她介紹給村里一個剛死去妻子的老實農(nóng)民程鳳彩。程鳳彩和程族門人都是忠厚本分人。程鳳彩的三哥程鳳玉結(jié)婚多年沒有得子,便將來喜過繼為子,取名程文起。程家子女都很勤勞節(jié)儉,日子慢慢過得好起來,兄弟們先后成家。
程文起成家之后,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程文起有五兒兩女,孩子都很成器,以后逐漸繁衍成程姓的大派。王妃在70多歲時,一病不起。臨終前,她將子孫召集到床前,向他們說明了家世,并囑咐他們嚴守秘密,以防招來殺身之禍。
王妃去世后,子孫恪守遺囑,從不向外人提及家世。程文起一家都長壽。1924年,68歲的程文起病逝。他的5個兒子平均年齡90歲。
1933年,程家修家譜時曾表示要在適當時候恢復洪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程家決定在這個大喜日子里恢復洪姓。程東讓從此改名為洪東讓。
如今,洪秀全的后人主要生活在安徽淮南市郊區(qū)段灣鄉(xiāng)安臺村,共有兩百余人。
有關(guān)洪秀全后裔的消息被報道之后,引起各方關(guān)注,洪東讓也成了知名人士。1996年,洪東讓應(yīng)廣東梅縣石坑鎮(zhèn)宗親之邀,回洪秀全祖居地九郎公祠梅魁地祭祖;1997年,洪東讓到廣西蒙山參加了“太平天國與愛國主義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
“洪二代”的流亡生活
1864年7月19曰,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城破后,100多個隨從跟著幼天王洪天貴福一路南下,在湖州與干王洪仁玕會合。干王給幼天王采辦了綢緞和大米。一個月后,他們不得不再次逃離這座城市,以避開敵軍追殺。洪仁玕護著幼天王繼續(xù)向南。10月9日,干王和幼天王被清兵沖散,繼而被擒。11月23日,洪仁玕在南昌被處決,死前仍不知幼天王和他兒子洪葵元的下落。
亂軍之中,隨從失散后,幼天王獨自東躲西藏,最后也被捕,并被凌遲處死。
像洪天貴福一樣,干王嫡子瑯王洪葵元也加入了大逃亡的行列。天國垂危之時,洪仁玕出于愛子之心,請求天王讓洪葵元帶兵外出,以備城破時可以逃命。天京被攻破后,洪葵元果然拋棄自己的部下,只身策馬南逃,一直跑到福建,活活累死了戰(zhàn)馬后,步行一路乞討回到廣東。
為了謀生,他不得不做了一個養(yǎng)鴨工。這位前太平軍將領(lǐng)脾氣極為暴躁,趕鴨時鴨子不聽話,便破口大罵:“我曾統(tǒng)十萬雄兵,無不惟余命是聽是從,你乃敢違抗命令乎?”(簡又文《太平天國洪氏遺裔訪問記》)可能是身份的遽然轉(zhuǎn)換,讓這位曾經(jīng)地位尊貴的20多歲的年輕人情不自禁地發(fā)泄著心中的怨痛,結(jié)果身份敗露,被人告發(fā)到官府。此時,德國牧師黎力基施以援手,假稱洪葵元是他的仆人而順利帶走他,旋即送到教會所辦的李朗書院讀書。此后,洪葵元娶妻生子,隱身人海。當再次被清政府緝捕時,他帶著妻子遠渡重洋,到美洲謀生。此后,洪葵元在美洲授徒為業(yè)。妻子過世后,他續(xù)娶了一個黑人女子,他的兒子則成了一家汽車行老板。
洪秀全族侄玕王洪紹元逃到了香港,改名洪明,先以賣咸魚為生,此后,身材魁梧武藝出眾的他進入港英政府警察署。他又在自己所居住的紅磡,開設(shè)了一個藥鋪“廣濟局”。當看到一個廚師把飯粒掉到了地上時,曾經(jīng)的幼玕王、如今叫洪明的人,十分生氣,他呵斥廚師說,當年他統(tǒng)領(lǐng)大軍到了荒山野嶺,沒有水,士兵們只好用尿來煮飯,飯還沒有熟透,士兵們已經(jīng)爭搶著吃光了。他告誡廚師,粒粒皆辛苦,莫要暴殄天物。
在逃出天京后又逃到香港的瑛王洪春魁,改名洪和,自賣“豬仔”到古巴做了一個鳥糞工。數(shù)年后洪和回到廣東,在輪船上做廚師。他顯然頗有語言天賦,每到一地便學當?shù)厝苏f話,竟然粗通七國語言。最后,這個浪跡天涯的人在香港懸壺濟世,專治奇難雜癥,并加入了會黨洪門。1901年洪和又改名洪全福。適逢興中會會員李紀堂捐助軍餉,在廣州、香港、澳門設(shè)立秘密機關(guān),欲圖效仿孫中山革命,洪全福被推為香港總機關(guān)主持人。他們購運槍械,集合會黨成員,秘密籌劃舉事,定于1903年1月28日夜晚,乘全城文武官吏到萬壽宮行禮時,各路并起,國號定為“大明順天國”,洪全福自稱“大明順天國南粵興漢大將軍”。無奈洪全福向沙面陶德洋行購置的軍火未能如期交貨,洋行還密報給粵督德壽,設(shè)在香港的和記總機關(guān)遂遭查封。革命未舉而敗,洪全福再次流亡,先隱居九龍,后避居新加坡,一年后客死他鄉(xiāng)。
浪跡異國他鄉(xiāng)的天國遺民
天京陷落后,一些太平軍將士趁亂出城,輾轉(zhuǎn)逃往東南亞和美國等地,躲過一劫,而有的則是當作“豬仔”流落到了異國他鄉(xiāng)。
19世紀中期,歐州各國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需要成千上萬的勞工。據(jù)說曾經(jīng)率領(lǐng)“常勝軍”參與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英軍少校,在攻陷蘇州后,立刻將俘虜?shù)奶杰妼⑹砍洚敗柏i仔”,用兵輪運到南美洲英國的殖民地圭亞那等地當苦工。
據(jù)廣東花縣洪秀全紀念館的調(diào)查資料說,干王洪仁玕的長子洪葵元,離開香港后來到美國一個叫哥哥朗(音譯)的地方為人幫工,數(shù)年后移居英屬圭亞那,在那里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國民黨元老陳友仁的父親原是太平軍的將領(lǐng),后來也流落到南美州西印度群島一個叫馬提尼克的小島,在那里靠幫人家種植橡膠為生,還娶了個黑人姑娘做老婆。
相傳,洪秀全的兩個小兒子即被封為光王的洪天光和明王的洪天明,逃離天京后先跑到香港,再從香港輾轉(zhuǎn)流離到印度的加拉吉打,在那里開設(shè)鐘表店。后來,同是從天京逃離的太平軍將領(lǐng)洪春魁(洪全福)輾轉(zhuǎn)流離到加拉吉打,偶然與他倆相逢,勸說他們回國參加復興天國的活動。他們沒有答應(yīng)。據(jù)說他們的后人已傳至第七代。
在廣東,還流傳著一個“天王本家流落日本”的說法。據(jù)說這位“天王本家”經(jīng)香港乘船逃到日本加入了日本國籍,改姓矢野氏,并娶妻生子。若干年后,其子矢野興曾被日本政府派到廣州,任日本國駐粵領(lǐng)事館隨員。抗戰(zhàn)時期,有個叫矢野崎的日本侵略軍華南派遣軍高級軍官,于1939年某日親到廣東花縣官祿埔村洪秀全的家鄉(xiāng),說是奉族老之命前來尋訪洪氏族人,向洪姓族人要了一本《洪氏宗譜》。1981年3月,太平天國起義13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在廣州開幕,桂平學者李毓麟與筆者兩人與會。會議期問,全體與會人員曾到洪秀全家鄉(xiāng)花縣參觀,花縣洪秀全紀念館館長陳棣生向筆者講述了這件事。照此看來,事情不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
東王兒子死里逃生
已傳至第六代
1856年天京事變中,東王楊秀清被殺時,有一個嬰兒被人救到杭州,交給屠姓人家收養(yǎng),取名屠丙昭;在蕭山還有百年前為楊秀清建造的衣冠冢。有學者經(jīng)與楊秀清后裔通信、面談,并查核歷史資料、分析研究有關(guān)的家譜和族眾傳說,對事件由疑問到肯定,于1998年4月在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報刊發(fā)布了消息《楊秀清的后裔》。同年5月25日《解放軍報》也有報道。
在太平天國史料中,東王楊秀清的大兒子進天京后病死,楊秀清重病一場,哭瞎了一只眼睛。1856年天京事變前公開露過面的另外兩個大一點的兒子均在事變中被殺,由小妹楊二姑護送到杭州的屠丙昭是惟一的后代。
屠丙昭病死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4),享年49歲。他初到杭州時,雖然太平軍曾經(jīng)兩次攻克杭州,第一次在1860年3月19日至24曰,丙昭時年5歲,他在杭州的監(jiān)護人王春喬沒有讓他出面;第二次是在1861年12月29目至1864年3月31日,丙昭6歲至9歲,仍未露面。太平軍第二次占領(lǐng)杭州時間長達27個月,還開府設(shè)官,他的叔父楊輔清和姑母楊二姑正駐軍皖南、蘇南一帶,但始終未曾到杭州接走侄兒,王春喬也沒有主動出頭送出楊丙昭。此中原因,除了天京已由天王洪秀全把他第5個兒子洪天佑以過繼楊家名義承襲為幼東王以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富有政治遠見的王春喬看到太平天國混亂無法長存,不讓屠丙昭出頭冒險,從而為東王楊秀清保住了唯一的后裔。王春喬的女兒與屠丙昭所生的兒子起名屠孝根,此中含有深意。
東王的兒子屠丙昭長大后,在杭州城以賣柴為生,到了34歲才成親,其妻子便是救命恩人王春喬的17歲女兒。
東王楊秀清留存在浙江的后裔,第二代1人即屠(楊)丙昭,第三代2人,第四代11人,現(xiàn)在世者8人,第五代7人,第六代8人。另楊秀清之妹楊水嬌即楊二姑俞氏(因避禍改姓俞)與王春喬所生的后代,現(xiàn)在也傳到第六代。
生活在家鄉(xiāng)的翼王后裔
和逃回老家的補王
傳說,在貴縣奇石鄉(xiāng),翼王曾有個兒子在太平天國革命初期被人抱養(yǎng),幸而存活下來并繁衍至今。
翼王石達開是廣西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qū))奇石鄉(xiāng)人。金田起義后,留在石達開故鄉(xiāng)的他的原配攜子改嫁。在這個孩子周歲的時候,石達開的一位姐姐趁夜將他偷了出來,并和丈夫一起將他撫養(yǎng)成人,對外謊稱是石達開姐姐與其丈夫所生。石達開死后,他們?yōu)榇俗痈坝阑睢?,寓意石達開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永活生兩子,長子天澆,意為“天曉”,即“只有天曉得他是石達開的孫子”,三點水旁,則是英雄遺恨,蒼天落淚之意。次子天祥,寓意上天賜吉祥于石達開的子孫。
據(jù)口碑傳說,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石達開確實有一個兒子被抱養(yǎng),抱養(yǎng)的正是平治村的石達開的姐夫胡善積。胡善積的妻子石氏,因無子女,故抱養(yǎng)了石達開的兒子,并取名為胡永活。因而石達開幸存下來的這一脈骨血姓胡不姓石,現(xiàn)已經(jīng)繁衍了六代,已有了100多人?,F(xiàn)在平治村的胡姓人家中,有部分是石達開的后代,他們的共同祖先是翼王的兒子胡永活。
石達開的后裔勤勞勇敢,安居樂業(yè)。胡永活的第五代傳人胡聯(lián)裔,是貴港市奇石鄉(xiāng)平治村黨支部的老支委,現(xiàn)已60多歲,多年來一直擔任村里一個林場的場長,自己另外經(jīng)營200畝山林,種滿各種竹林和中藥材,單此一項每年收入頗豐。后任平治村黨支部書記胡聯(lián)嘉,也是石達開的后裔,與胡聯(lián)裔是堂兄弟。
補王莫仕暌,有史書記載,稱他在天京淪陷后“不知所終”;但據(jù)黃素坤著《天國成敗與花洲團營人》一書記述:太平天國敗亡后,莫仕暌從天京逃脫,幾經(jīng)周折回到老家平南縣鵬化里(今大鵬鎮(zhèn)),后來老死在家鄉(xiāng)的一間山寮里。他無子女,鄉(xiāng)人請來道士為他做了一場法事超度亡靈。2002年,當?shù)厝罕娫诖簌i鎮(zhèn)高坪村的大塘坪修建了一座補王陵墓。
撲朔迷離的北王后裔
說到北王韋昌輝的后裔,事情就顯得有點撲朔迷離了。20世紀70年代初,桂平金田鎮(zhèn)金田村兩位黃姓老人(其中一人是曾任廣西文史館館員的黃石鳴先生)告訴筆者,北王韋昌輝有后裔傳世。在天京事變中韋昌輝被殺害時,他有個業(yè)已身懷六甲的小老婆乘亂逃離天京,輾轉(zhuǎn)跋涉,落腳于安徽宣城紅林橋雙溝村,不久嫁人并產(chǎn)下一子,這便是韋昌輝的遺腹子。有趣的是這戶人也姓韋,那遺腹子取名承業(yè),正好為韋昌輝承宗接祧。
韋昌輝的第七代傳人中有個小學教師,他查閱家中秘藏多年據(jù)說乃其先祖從南京帶出來的族譜,才知道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是他的先祖。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安徽宣城韋姓族人曾專程前往廣西桂平金田村尋根問祖,與當?shù)仨f姓人有過聯(lián)系。
據(jù)桂平市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保管所工作人員黃、陳兩君告訴筆者:1993年曾有一韋姓老人到金田村探訪,自稱是韋昌輝的第五代傳人(重孫),曾在柳州市郊區(qū)某縣任副縣長,已退休數(shù)年。返回柳州后曾捐款1000元給桂平市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保管所??上У氖?,當時黃、陳二人均不大在意,沒有細問這韋姓老人的通信方式,他與安徽宣城韋姓族人是否有聯(lián)系均不得而知。
另據(jù)1982年2月17日《安徽日報》報道:有人在安徽宣城洪林公社、孫家阜公社查訪太平天國遺族遺物,訪問了韋氏后裔韋子才等人,看到了尚未披露于世的《韋氏簡譜》手抄本,還發(fā)現(xiàn)了太平天國后期右軍主將韋志俊的墳墓和墓碑。韋志俊是北王韋昌輝的胞弟,參加了金田起義,建都天京后封國宗。1855年,太平軍再進武昌,韋志俊曾擊斃湘軍主將羅澤南。1856年天京事變時,他因領(lǐng)軍在外未受牽連。后期受封右軍主將,后敗于池州,投降了清軍。墓碑碑文說,韋志俊晚年“致仕隱居蕪湖以終”,因無顏再見廣西桂平家鄉(xiāng)族人,遂遠葬于安徽宣城農(nóng)村,與韋昌輝后人在一起。
流亡異國的太平軍戰(zhàn)士
巴黎當家教
2011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國際副刊《朱迪特:“中國公主的化身”》一文,講述了一個令人拍案驚奇的故事:一名中國太平軍士兵流亡法國,培養(yǎng)了一位法國文壇“玉女”和歐州漢學翹楚,促使中歐文化交流綻放異彩。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一名太平軍士兵、山西秀才丁敦齡為躲避清軍鎮(zhèn)壓,輾轉(zhuǎn)逃到澳門,旋應(yīng)澳門主教加勒利之邀,到巴黎參加編纂一部漢法辭典。不料,丁只身到達巴黎時,加勒利主教突然去世,無人接待這位遠道而來的流亡者。恰于此時,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和雨果的好友、法國大詩人泰奧菲爾·戈蒂埃在火車站遇見無處可去的丁敦齡,遂將其接到自己家中待為上賓。自此,丁敦齡便成了戈蒂埃之女朱迪特·露易絲的中文家庭教師。有一年,年幼的蘇里耶·德莫朗隨父母在諾曼第省迪那爾度假,正巧與戈蒂埃一家為鄰,朱迪特見德莫朗天資聰穎,便教他學習漢語。日后,德莫朗就是因為通曉中文,相繼被法國海軍部和外交部派到北京當翻譯,進而深入探尋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尤其潛心鉆研中醫(yī)的針灸法,用法語寫成《中國針灸》一書,傳入歐洲大陸。
朱迪特在《回憶錄》里這樣記述父親與丁敦齡的相識:此公在巴黎陷入經(jīng)濟困境,不懂法語,戈蒂??犊岢鲑I船票送他回國,但這位中國秀才表示太平軍殘部受官方清剿,他曾參加反抗清軍的戰(zhàn)斗,有家難回。出于同情,父親邀他留在家里做清客,兼教漢語。1872年,泰奧菲爾·戈蒂埃去世,朱迪特依舊維持著同丁敦齡的師生關(guān)系。丁敦齡于1886年離世,最后是朱迪特為老師舉辦葬禮,將其掩埋在戈蒂埃家族的墓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