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浩
[摘 要]“獠”是居住在我國中南、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古老部族,通過對“獠人”變化過程,特別是其與宋以前中央政府關(guān)系的梳理,可以對廣大南方的少數(shù)族群有更清晰的認識,找到他們之間的異同,以及走上不同發(fā)展道路,形成今天不同民族的原因。
[關(guān)鍵詞]南北朝隋唐;獠人
“獠”是居住在我國中南、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古老部族,中原的統(tǒng)治者一般把他們與“蠻”、“夷”、“俚”等其他居于西南的少數(shù)部族統(tǒng)稱為“夷”。目前史學界在研究中南、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族群的時候,多把各族群歸一討論,用比較大的族群,如“蠻”、“夷”,來代稱這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部族,進行整體性研究,而對單個的少數(shù)族群的研究則比較欠缺。特別是對在魏至唐期間的中南、西南地區(qū)并不算主要族群的“獠”的專門性研究則更是成果罕至。目前關(guān)于“獠人”的研究要么沒有針對單獨的“獠人”與中央政府的關(guān)系進行討論;要么成文時代較早,關(guān)于民族史方面的資料和研究又有很多進步,而其文中并沒有采納到。而通過對“獠人”變化過程,特別是其與宋以前中央政府關(guān)系的梳理,我們可以對廣大南方的少數(shù)族群有更清晰的認識,找到他們之間的異同,以及走上不同發(fā)展道路,形成今天不同民族的原因。
一、“獠人”族群的淵源、特點以及發(fā)展
史籍一般都記載“獠人”是“南蠻之別種”。(1)《爾雅》中解釋“獠”為“宵獵”,(2)也就是晚上狩獵??梢岳斫鉃榇俗迦涸谠缦鹊臅r候是以狩獵為主,比較原始落后。同時,也體現(xiàn)出中原王朝對這一族群的歧視。而在史籍中用于指一類人則最早出現(xiàn)于《后漢書·西南夷列傳》。書中記載武帝元鼎六年,屬于西南夷的夜郎國的竹姓君長為漢朝所殺,“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后。牂柯太守吳霸以聞,天子乃封其三子為侯?!保?)可見,“獠人”尊奉“蠻夷”之明君為其先祖。被稱為“獠”的族群西晉以前,主要散布在廣大的嶺南和滇黔地區(qū)。而“獠人”大批北上,進入巴蜀之地是在西晉李特起義之時?!妒耔b》卷4,“李壽縱獠于蜀”條記載:
晉康帝建元元年,蜀李壽從牂牁引獠入蜀。李雄時嘗遣李壽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壽既篡位,以郊甸未實,都邑空虛,乃徙郡戶三千已上以實成都。又從牂牁引獠入蜀境,自象山以北,盡為獠居。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犍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萬家。獠遂挨山傍谷,與土人參居。參居者頗輸租賦,在深山者不為編戶。種類滋蔓,保據(jù)巖堅壑,依林履險,若履平地。性又無知,殆同禽獸。諸夷之中,難以道義招懷也。(4)
可見,“獠人”在入蜀之時處于比較蠻荒的狀態(tài),與其他“蠻夷”相比,也是比較落后的。歷代史家大都認為“獠人入蜀”是秦漢時期開化較早的巴蜀地區(qū)出現(xiàn)文化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一大原因。(5)
“獠人”與巴蜀土著居民在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習俗上的差異十分明顯?!扳踩恕苯?jīng)濟生產(chǎn)方式依然是原始社會刀耕火種的“畬田”,或是“臥水底,持刀刺魚”的漁獵方式。同時,由于地貧山荒的原因,一年四季常出現(xiàn)饑荒,因此“獠人”經(jīng)常采野菜度日。(6)其生活條件也是非常原始落后的,“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蘭?!保?)而蜀地在李冰治水后,就是“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保?)巴之地在西漢時已是“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偉既多,而風謠旁作,故朝廷有忠貞盡節(jié)之臣,鄉(xiāng)黨有主文歌詠之音”之地。(9)因此,“獠人”的到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巴蜀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在中原人看來,他們把“獠人”分為“生獠”、“熟獠”。這種區(qū)分主要是根據(jù)其與當?shù)赝林诤系某潭?,以及政府對其控制力的大小而定?/p>
二、魏晉南北朝隋唐政府對“熟獠”的統(tǒng)治及成效
被稱為“熟獠”的人一般與漢人雜居,漢化程度較高。《隋書·地理志》云:“傍南山雜有獠戶,富室者頗參夏人為婚,衣服居住言語,殆與華不別?!保?0)南山,即川陜交界的大巴山,那里的“獠人”文化習俗已經(jīng)與漢人無異。這樣的變化與“熟獠”進入巴蜀地區(qū),需要適應當?shù)氐慕?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有關(guān),同時也與各王朝中央政府推行風俗轉(zhuǎn)變,興教化有直接關(guān)系。在南北統(tǒng)一、國力強盛的隋唐時期,這種轉(zhuǎn)化進行得更為迅速、全面。
西南地區(qū)在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二次“蠻夷化過程”后,民間流行多神崇拜,原始巫文化盛行,雜祠淫祀現(xiàn)象嚴重,為全國典型的淫祠區(qū)。(11)西南地區(qū)的地方官,尤其是貶官或流放的士大夫則執(zhí)著于破除迷信、引導文明生活方式的易風移俗活動,并且收到了一定的社會治理效果。(12)唐代鄭余慶、鄭澣父子都曾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在興元府興辦學校教育。《新唐書·鄭余慶傳附鄭澣傳》記載:“始余慶在興元創(chuàng)學廬,澣嗣完之,養(yǎng)生徒,風化大行?!保?3)這應是歷史上漢中地區(qū)最早創(chuàng)立的府學,對當?shù)毓賹W教育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宋代扈仲榮編的《成都文類》中還稱頌到:“昔鄭正公之鎮(zhèn)興元,創(chuàng)立儒宮,開設(shè)學校。其子宣公復居其位,繼成前烈,殆將三百年。江漢之人,誦其遺風若前日事?!保?4)這樣的大興儒學教育,也同樣惠及當?shù)馗鳌靶U夷”族群。更有專門針對“蠻夷”的儒化教育。如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群選蠻子弟聚之成都,教以書數(shù)……如是五十年,群蠻子弟學于成都者殆以千數(shù)?!保?5)在群“蠻夷”中推行教化,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漢化程度,對于“獠人”融入當?shù)厣鐣钣泻艽髱椭?/p>
另外,“熟獠”還成為朝廷的編戶之民,對朝廷有納稅的義務(wù),并且成為朝廷的征兵對象。在齊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的時候,陳顯達出任益州刺史,隨即派出使者,責成當?shù)亍扳踩恕鄙侠U稅賦。(16)北魏宣武帝正始(公元504年—公元508年)時,專門設(shè)立巴州“以統(tǒng)諸獠……又立隆城鎮(zhèn),所綰獠二十萬戶”。這些屬于中央正州統(tǒng)轄下的“獠人”被稱為“北獠”,他們“歲輸租布,又與外人交通貿(mào)易”,是“熟獠”的一種。除了向政府納稅以外,“熟獠”還有承擔國家兵役的職責。《北史》記載,北周梁州恒稜獠“作亂”,總管長史趙文表出兵討伐。當制定好作戰(zhàn)計劃后,“遂以此意,遍令軍中。時有從軍熟獠,多與恒稜親識,即以實報之?!保?7)說明當時“熟獠”也是地方政府軍隊的兵源之一。另外,政府軍隊在當?shù)赜熊娛聭?zhàn)事的時候,“熟獠”也有供應軍糧的任務(wù)。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梁州總管龐玉征伐集州獠,軍糧將盡,龐玉對當?shù)亍笆焘病闭f:“秋谷將熟,百姓毋得收刈,一切供軍,非平賊吾不返?!痹葎衿渫吮氖焘病奥?wù)叽髴?,曰:‘大軍不去,吾曹皆將餒死。其中壯士乃入賊營,與所親潛謀,斬其渠帥而降,余黨皆散,玉追討,悉平之?!保?8)
由上可見,中央政府對“熟獠”的統(tǒng)治比較全面,也是卓有成效的。
三、歷代政府對“生獠”的管理以及戰(zhàn)爭
為數(shù)眾多的“生獠”多散布在于巴蜀、漢中地區(qū)的山林地帶,以及今天貴州、云南和廣西中南部地區(qū),還有越南境內(nèi)。對于這些“生獠”,中央政府以安撫和羈縻政策為基礎(chǔ),招撫并設(shè)置羈縻州縣,以其酋長、首領(lǐng)為守,統(tǒng)轄其民。
南北朝時期,中央政府就在“生獠”比較集中區(qū)域設(shè)置羈縻州縣,這些羈縻州縣多在經(jīng)濟文化較為發(fā)達的正州附近?!爸苄辏胖菘偣?、龍門公裕,招慰生獠王元殊、多質(zhì)等歸國,乃置費州,以水為名……后魏開生獠,于此置蒙山郡,領(lǐng)始陽、蒙山二縣?!保?9)隋唐時期設(shè)置羈縻府州的數(shù)量,較前朝則是大為增長。設(shè)置州縣的范圍則在由原來正州附近設(shè)立州縣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擴展到“生獠”聚居的黔東南以及嶺南西南部和安南地區(qū)。對于內(nèi)附的“生獠”部族,人數(shù)較少時,隋唐政府把他們歸制于較近的正州。唐朝時有“南平獠”,“其王姓硃氏,號劍荔王。貞觀三年,遣使內(nèi)款,以其地隸渝州”,又“顯慶三年,羅、竇生獠酋領(lǐng)多胡桑率眾內(nèi)附?!保?0)羅州、竇州位于嶺南道最南部,臨近今雷州半島。而較大的“生獠”部族則直接設(shè)置為羈縻州縣以統(tǒng)轄。
對于更為偏遠、蠻荒的“生獠”則不為置州縣,只是羈縻而已。如“雅州都督一十九州,并生羌、生獠羈縻州,無州縣?!柚荩y(tǒng)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獠。無州,羈縻而已?!保?2)
由以上羈縻政策以及羈縻州縣的建立看來,各個王朝,特別是國力強盛的唐朝對“生獠”的掌控比較重視,羈縻的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朝廷需要的時候,“生獠”部眾可以聽候政府的調(diào)遣。
隋朝立國初期,有“南平獠”甯氏,甯長真為隋朝寧越刺史。“及(隋)討林邑,長真出兵攻其后,又率部落數(shù)千從征遼東,煬帝召為鴻臚卿,授安撫大使,遣還?!保?3)唐朝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安南奏:蠻寇寇當管金龍州,當管生獠國、赤珠落國同出兵擊蠻,敗之?!保?4)“生獠”可以以提供整支部隊的形式參與政府的軍事行動,這與“熟獠”以編戶的身份成為朝廷兵役的承擔者是不同的。前者在名義上是屬于中央政府管轄下的軍隊,但實際上政府對他們并無實際指揮調(diào)動的權(quán)力;后者則完全是政府的正規(guī)軍兵源。
但各個王朝中央政府與“生獠”的關(guān)系極不穩(wěn)定,這種不穩(wěn)定主要表現(xiàn)就是中央政府軍與“生獠”的戰(zhàn)爭?!扳才选钡淖盅鄄唤^于史書,這些被朝廷稱為“叛逆”的“獠人”幾乎都是“生獠”。這樣的戰(zhàn)爭從“生獠”與中原王朝初接觸時就開始。在前面王朝對西南地區(qū)拓展開發(fā)的基礎(chǔ)上,隋唐王朝的開拓和管理更為具體、全面、深入,版圖也越來越大,進入其統(tǒng)治范圍的“生獠”也越來越多,因此隋唐統(tǒng)治期間的“生獠反叛”比較頻繁。
根據(jù)《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的記載,隋唐時期發(fā)生的“獠人叛亂”有35起,其中的30起發(fā)生在唐朝安史之亂之前,又以太宗朝為最多,共有13起,其次是高祖朝共有9起。這一是由于唐朝初期拓展邊疆,鞏固邊防的需要,唐朝政府急需穩(wěn)定當?shù)厣鐣刃?。二則與唐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變化有關(guān)。安史之亂后,各地藩鎮(zhèn)力量坐大,唐朝政府自顧不暇,對于本來就不是統(tǒng)治重點的“生獠”就更無心也無力管制。
這些戰(zhàn)事主要發(fā)生在今四川盆地西南部、東北部直至今漢中地區(qū),以及嶺南中部山區(qū)的外圍。這些“生獠”多處于唐朝正州轄區(qū)內(nèi),沒被納入正式編戶。他們比起“熟獠”有更多的自身利益,也更不受政府的約束,但由于處于正州區(qū)域內(nèi),和當?shù)孛癖娊煌容^頻繁,因此摩擦也會比較多。相對于邊遠地區(qū)的“生獠”,他們的“反叛性”就更強。
各朝政府與“獠人”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地方政府為了獲利,對“獠人”部族進行戰(zhàn)爭劫掠
地方政府出兵劫掠“獠人”,在南朝時就有發(fā)生。史載:“蕭衍梁益二州歲歲伐獠以自裨潤,公私頗藉為利?!保?5)這種地方政府主動進攻掠奪的行為固然可以獲得一定的財物和人力,但是畢竟不是中央王朝處置少數(shù)族群關(guān)系的常態(tài),隨著各個王朝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勢必這樣的政府性質(zhì)的搶掠會逐漸消逝。
(二)地方官員為了集結(jié)兵員,詐稱“獠反”,以此欺騙朝廷出兵
鎮(zhèn)守一方之官員為坐大自己的實力,時有瞞報、謊報當?shù)貙嵡榈默F(xiàn)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2年)益州的“行臺仆射竇軌多行殺戮,又妄奏獠反,冀得集兵。”(26)
(三)為數(shù)最多的原因是“獠人”因為政府對他們“暴虐”而進行的反抗
1、反抗政府橫征暴斂:
北魏宣武帝正始年間(公元504年—公元508年),“以羊祉為梁州,傅豎眼為益州。祉性酷虐,不得物情?!蹦铣捔撼脵C連通當?shù)亍扳病敝最I(lǐng),進攻梁州。北魏不得已,以“施恩布信”的傅豎眼取代羊祉,“大得獠和”。后繼者“(元)法僧在任貪殘,獠遂反叛,勾引梁兵,圍逼晉壽?!北蔽盒⒚鞯坌⒉酰ü?25年—公元527年),“諸獠以(嚴)始欣貪暴,相率反叛,攻圍巴州。”(27)唐大中末(公元847年—公元860年)“昌、瀘二州刺史貪沓,以弱繒及羊強獠市,米麥一斛,得直不及半。群獠訴曰:‘當為賊取死耳!刺史召二小吏榜之曰:‘皆爾屬為之,非吾過。獠相視大笑,遂叛?!保?8)
地方政府的壓榨盤剝長期存在,這也成為“獠人”反抗的主要原因。雖然朝廷有所治理,但是到任地方官多以此為利益收入,“交通生獠”或“漁獵其民”(29),迫使“獠人”起兵反抗。
2、反抗掠奪“獠人”為奴婢
“獠人”本有相互擄掠,外賣為奴的習慣。史書稱:“親戚比鄰,指授相賣。被賣者號哭不服,逃竄避之,乃將買人指捕,逐若亡叛,獲便縛之。但經(jīng)被縛者,即服為賤隸,不敢稱良矣。亡失兒女,一哭便止,不復追思?!痹谄浔鄙吓c中原王朝政權(quán)接觸后,則受到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擄掠,大量的“獠人”被當做為奴隸。北周孝閔帝在平服梁州、益州后,“每歲命隨近州鎮(zhèn),出兵討之,獲其生口,以充賤隸,謂之為壓獠焉。后有商旅往來者,亦資以為貨,公卿達于人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保?0)可見北朝時期,經(jīng)常發(fā)生擄掠“獠人”充當奴婢的事情,由此而淪為奴婢的“獠人”數(shù)量也相當可觀。
唐王朝建立后,出于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定民族邊疆地區(qū)的需要,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限制、釋放奴婢的條令,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前朝政府大量虜獲“獠人”為奴婢的情況。(31)但是,即使是在全國奴婢問題得到緩和的總趨勢下,唐政府還是將大量“獠人”戰(zhàn)俘當做奴婢。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竇軌破反獠于方山,俘二萬余口。”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郭行方擊叛獠于洪、雅二州,大破之,俘男女五千口。”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左武侯將軍上官懷仁擊反獠于壁州,大破之,虜男女萬余口?!钡诙?,又出兵“巴、壁、洋、集四州反獠,平之,虜男女六千余口。”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竇州道行軍總管黨仁弘擊羅竇反獠,破之,俘七千余口?!保?2)這樣勢必又引起“獠人”的不斷反抗。
3、反抗繁雜徭役
“太宗再伐高麗,為舡劍南,諸獠皆半役,雅、邛、眉三州獠不堪其擾,相率叛?!保?3)與政府的編戶不同,“生獠”沒有承擔租賦的義務(wù),他們只是“每于時節(jié)謁見刺史而已?!保?4)因此,唐太宗強行征發(fā)“獠人”為役,即使只是正役的一半,也會引起“獠人”的反抗。
(四)在中央王朝政權(quán)不太穩(wěn)定時,“獠人”也會聚眾,或是聯(lián)合其他力量,奪取當?shù)卣?quán)
如前面提到的,在北魏初定梁、益州時,當?shù)亍扳踩恕笨嘤诖淌返呢澙?、暴政和壓榨,于是主動引導蕭梁的軍隊駐屯梁州附近,與當?shù)氐谋蔽赫疇帄Z梁州。這樣的情況在唐朝依然出現(xiàn)。不同的是,整個唐朝時期還沒有出現(xiàn)兩個政權(quán)對“獠人”地區(qū)進行爭奪的情況,因此當?shù)亍扳踩恕倍嗯c其他“蠻夷”聯(lián)合進攻唐朝地府政府。比如,“貞元中,嘉州綏山縣婆籠川生獠首領(lǐng)甫枳兄弟誘生蠻為亂,剽居人?!保?5)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石門洞蠻向環(huán)亦集夷獠數(shù)千攻陷澧州,殺刺史呂自牧,自稱刺史?!保?6)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見,因為“獠人”的組織比較沒有“蠻”、“夷”那樣集中、龐大,往往都是依據(jù)險要的山勢,固守一處,即使是攻下府州城池也多撤退回固堡里。
在對待這些“叛亂”的時候,政府大體采取了三個步驟,一是平息反叛,一是追究責任,一是調(diào)整政策。(37)政府會鎮(zhèn)壓、安撫并用,待叛亂平息后,追究反叛者的責任,同時也會懲處引起反叛的有責官員,或是在處理叛亂時不得力的官員,最后調(diào)整不合適的政策。因為各朝政府都還是力爭“獠人”的安穩(wěn),不至于形成氣候,危害當?shù)刂刃?,給其統(tǒng)治帶來隱患。
總之,自“獠人”北進,進入中原王朝直接統(tǒng)治的版圖以來,中央政府對“熟獠”、“生獠”的統(tǒng)治更為直接,二者的互動更為頻繁,關(guān)系也更為復雜。總的說來,中央政府依然視“獠人”為“蠻夷”之類,依然有歧視的眼光,即便是“熟獠”也被區(qū)別于當?shù)貪h人對待。但是無論是政府溫和的招撫、羈縻政策,還是訴諸于戰(zhàn)爭,都在客觀上促進了“獠人”與當?shù)赝林娜诤?,使“獠人”的?jīng)濟社會文化有比較大的發(fā)展。
注釋:
(1)唐代以前的正史中關(guān)于“獠”的列傳,均稱其出自“南蠻”。參見《北史》、《周書》、《魏書》的《獠傳》。
(2)(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卷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86頁。
(3)(宋)范曄:《后漢書》卷86《西南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844頁。
(4)(宋)郭允蹈:《蜀鑒》卷4,長沙: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第52頁。
(5)郭允蹈在評論“獠人”進入巴蜀這一事件時,認為“蜀之衣冠流徙荊湘,而名郡樂郊,皆為獠居矣。至唐末而患猶未已也。文物之不逮于兩京,幾數(shù)百年,職此之由。自蜀通中國以來,得禍未有如是之酷且久也,可不鑒哉?”參見,《蜀鑒》卷4“李壽縱獠于蜀”條。
(6)鮮于煌:《試論唐代三峽少數(shù)民族“獠人”的民俗生活特色及影響》,《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7)(北齊)魏收:《魏書》卷101《獠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48頁。
(8)(晉)常璩:《華陽國志》卷3《蜀志》,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第30頁。
(9)《華陽國志》卷1《巴志》,第4頁。
(10)(唐)魏征:《隋書》卷29《地理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829頁。
(11)王永平:《論唐代民間的淫祠與移風易俗》,《史學月刊》,2000年第5期。
(12)馬強:《唐宋士大夫與西南、劍南地區(qū)的移風易俗》,《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32卷第2期。
(13)(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65《鄭余慶附鄭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062頁。
(14)(宋)袁說友:《成都文類》卷48《成都府學講堂頌張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934頁。
(15)《資治通鑒》卷17,第8078頁。
(16)(梁)蕭子顯:《南齊書》卷26《陳顯達傳》,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489頁。
(17)(唐)李延壽:《北史》卷95《獠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56、3157頁。
(18)(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3,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5867頁。
(19)(后晉)劉昫:《舊唐書》卷41《地理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682、1743頁。
(20)《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第6326、6327頁。
(21)本表內(nèi)容參見《舊唐書》卷41《地理志四》,《新唐書》卷42《地理志六》。
(22)《舊唐書》卷41《地理志四》,第1707頁。
(23)《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第6326頁。
(24)《舊唐書》卷17下《文宗紀下》,第549頁。
(25)《魏書》卷101《獠傳》,第2249頁。
(26)《舊唐書》卷75《韋云起傳》,第2631頁。
(27)《北史》卷95《獠傳》,第3155頁。
(28)《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第6328頁。
(29)《資治通鑒》卷13,第6026頁。
(30)《北史》卷95《獠傳》,第3155、3157頁。
(31)廖國強:《唐代前期奴婢數(shù)量縮減的原因初探》,《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
(32)《資治通鑒》卷13,第5983—6153頁。
(33)《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第6327頁。
(34)《北史》卷95《獠傳》,第3155頁。
(35)《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第6327頁。
(36)《資治通鑒》卷17,第8261頁。
(37)岳純之:《唐朝前期民間群體性反叛的原因與處置》,《蘭州學刊》,2009年第11期。
參考文獻:
[1]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2]盧勛等:《隋唐民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嚴英?。骸豆糯抛迓允觥罚稓v史教學》,1982年第1期。
[4]尤中:《唐宋時期的僚族》,《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5]張雄:《隋唐時期巴人的漢化趨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6]吳靜、張友誼《西南地區(qū)僚族與漢族的融合及意義》,《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第19卷第2期。
[7]王韻:《論唐代東北和西南民族的內(nèi)遷》,《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9月第16卷第4期。
[8]黃向春:《“畬/漢”邊界的流動與歷史記憶的重構(gòu)——以東南地方文獻中的“蠻獠—畬”敘事為例》,《學術(shù)月刊》,2009年6月第41卷6月號。
[9]楊明:《論古代重慶地區(qū)的濮、僚族》,《重慶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10]趙衛(wèi)邦:《中古時期四川的僚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4年第4期。
[11]宋蜀華:《論古達云貴高原的濮、僚族及其和百越的關(guān)系》,《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5期。
(24)《舊唐書》卷17下《文宗紀下》,第549頁。
(25)《魏書》卷101《獠傳》,第2249頁。
(26)《舊唐書》卷75《韋云起傳》,第2631頁。
(27)《北史》卷95《獠傳》,第3155頁。
(28)《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第6328頁。
(29)《資治通鑒》卷13,第6026頁。
(30)《北史》卷95《獠傳》,第3155、3157頁。
(31)廖國強:《唐代前期奴婢數(shù)量縮減的原因初探》,《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
(32)《資治通鑒》卷13,第5983—6153頁。
(33)《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第6327頁。
(34)《北史》卷95《獠傳》,第3155頁。
(35)《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第6327頁。
(36)《資治通鑒》卷17,第8261頁。
(37)岳純之:《唐朝前期民間群體性反叛的原因與處置》,《蘭州學刊》,2009年第11期。
參考文獻:
[1]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2]盧勛等:《隋唐民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嚴英?。骸豆糯抛迓允觥罚稓v史教學》,1982年第1期。
[4]尤中:《唐宋時期的僚族》,《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5]張雄:《隋唐時期巴人的漢化趨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6]吳靜、張友誼《西南地區(qū)僚族與漢族的融合及意義》,《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第19卷第2期。
[7]王韻:《論唐代東北和西南民族的內(nèi)遷》,《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9月第16卷第4期。
[8]黃向春:《“畬/漢”邊界的流動與歷史記憶的重構(gòu)——以東南地方文獻中的“蠻獠—畬”敘事為例》,《學術(shù)月刊》,2009年6月第41卷6月號。
[9]楊明:《論古代重慶地區(qū)的濮、僚族》,《重慶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10]趙衛(wèi)邦:《中古時期四川的僚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4年第4期。
[11]宋蜀華:《論古達云貴高原的濮、僚族及其和百越的關(guān)系》,《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5期。
(24)《舊唐書》卷17下《文宗紀下》,第549頁。
(25)《魏書》卷101《獠傳》,第2249頁。
(26)《舊唐書》卷75《韋云起傳》,第2631頁。
(27)《北史》卷95《獠傳》,第3155頁。
(28)《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第6328頁。
(29)《資治通鑒》卷13,第6026頁。
(30)《北史》卷95《獠傳》,第3155、3157頁。
(31)廖國強:《唐代前期奴婢數(shù)量縮減的原因初探》,《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
(32)《資治通鑒》卷13,第5983—6153頁。
(33)《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第6327頁。
(34)《北史》卷95《獠傳》,第3155頁。
(35)《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第6327頁。
(36)《資治通鑒》卷17,第8261頁。
(37)岳純之:《唐朝前期民間群體性反叛的原因與處置》,《蘭州學刊》,2009年第11期。
參考文獻:
[1]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2]盧勛等:《隋唐民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嚴英?。骸豆糯抛迓允觥?,《歷史教學》,1982年第1期。
[4]尤中:《唐宋時期的僚族》,《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5]張雄:《隋唐時期巴人的漢化趨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6]吳靜、張友誼《西南地區(qū)僚族與漢族的融合及意義》,《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第19卷第2期。
[7]王韻:《論唐代東北和西南民族的內(nèi)遷》,《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9月第16卷第4期。
[8]黃向春:《“畬/漢”邊界的流動與歷史記憶的重構(gòu)——以東南地方文獻中的“蠻獠—畬”敘事為例》,《學術(shù)月刊》,2009年6月第41卷6月號。
[9]楊明:《論古代重慶地區(qū)的濮、僚族》,《重慶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10]趙衛(wèi)邦:《中古時期四川的僚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4年第4期。
[11]宋蜀華:《論古達云貴高原的濮、僚族及其和百越的關(guān)系》,《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