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智慧的關鍵并非是否有機會接觸到智慧,而在于是否有接受智慧的心態(tài)。
世上為什么只有少數人獲得了驚人的智慧,而多數人仍懵懵懂懂庸庸碌碌?難道這少數人擁有常人所沒有的智慧源泉?并非如此。馬云和王健林并沒遇到高人指點或拾到絕世秘笈,他們所擁有的,是獲得智慧的智慧。讓我用一個故事闡明吧!
初遇巴菲特
1998年,我的一位多年好友剛從沃頓商學院畢業(yè)。她興奮地告訴我,她和一個同學把所有的積蓄拿出來湊了幾萬美元買了一只Berkshire Hathaway(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這樣她們就可以參加該公司的年會了。
“什么Hathaway?”我漫不經心地問。她告訴我是個叫做巴菲特的人的公司。我沒在意。其后的兩年多里,NASDAQ股市因為互聯網的蓬勃發(fā)展狂漲了3倍多,我隨大溜買了許多根本不懂的互聯網股票。接下去互聯網泡沫破裂,到2003年NASDAQ已經跌到比1998年還低了,我的投資血本無歸。
伯克希爾股票后來漲了多倍,但我并不后悔當時沒買它,真正令我后悔的,是當我最聰明的朋友傾其所有買了它,我居然沒有好奇心去看看這是一個什么公司。所有相關的信息就在我手邊,假如當年我多花了幾分鐘了解一下伯克希爾,我就會注意到,就在我準備追隨成千上萬熱血沸騰的網民沖進互聯網泡沫的時候,巴菲特正在反復告誡人們不要進入這個泡沫。也許我會更早地學習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也許我在投資的路上會少走許多彎路。
但那時我的心靈和眼睛都是關閉著的,我沒有去讀,更沒去思考。
獲取智慧的關鍵并非是否有機會接觸到智慧,而在于是否有接受智慧的心態(tài)。如果把智慧比作水,人就像能裝智慧的瓶子。有的人裝得少,不是因為接觸不到水或沒有容積,而是因為自以為已經很滿,對智慧既不渴望也不敏感,所以瓶嘴是閉著的。你就是把這樣的瓶子摁在水里,它肚子里還是空空如也。
我們都飄浮在智慧的海洋里,書店、圖書館里有許多寫滿智慧的書,網上到處是免費的智慧,但為什么只有少數人越來越智慧,而多數人則渾渾噩噩,在智慧方面停滯不前?因為他們的眼睛和心靈都是關閉著的,他們看不見滿世界的智慧。
“大雞心理”
但僅僅張開智慧的瓶嘴是不夠的,如果瓶嘴傲慢地翹向天上,我們還是接觸不到智慧的海洋。我們只有虛心地俯下身子,才能暢飲到智慧之水。
人學不到智慧常常是因為自負和自滿,而自負和自滿常常是因為有所謂的“大雞心理”在作怪。當兩只大小差不多的公雞相遇時,它們都會覺得自己比對方大,會本能地看不起對方,甚至彼此攻擊。
許多人表面上謙卑,骨子里卻誰都瞧不上,不管遇到什么人,本能地就像那自以為很大的公雞一樣在心里挑別人的毛病,他們喜歡在背后損人不利己地說別人的壞話。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驕傲自大讓這種人看不到對方的優(yōu)點,拒絕向對方學習,無法與對方合作。
受“大雞心理”毒害的一個例子是三國時的袁紹。孫曹劉三國的主公都曾在牛逼哄哄四世三公的袁紹帳下做事,袁不是理所當然地應該當皇帝嗎?可惜他高傲自負,心胸狹隘,嫉賢妒能,逼得人才紛紛離去,剩下的多是窩囊廢,他最后死得很慘。
相反,劉關張結義的時候都不怎么樣,劉備是個賣草鞋的,關羽是個逃亡的殺人犯,而張飛是個土豪,但他們能彼此欣賞,取長補短,精誠合作,日后在一起成長成了一個千古傳唱的團隊。
光瞄準打不死敵人
但光有智慧也不見得就能成功,讓我再講一個故事說明這一點吧!
2007年,美國發(fā)生了次貸危機,房地產大跌,經濟凄風楚雨。到了2010年,美國經濟復蘇,房地產也開始回暖,但銀行貸款利率很低。有位朋友對我說,現在是在美國買房地產的大好時機,我很同意,并對房地產走勢進行了深入分析。
回頭看來,我所有的分析都是對的,但我一分錢都沒賺到,因為我什么也沒買,不是因為沒錢或不知怎么買,而是因為惰性和慣性,我只是想,卻沒有行動。而我的朋友并沒進行什么深入的分析,他貸款買了多處房子,大賺了一筆。
智慧必須通過行動才能有結果,沒有結果的智慧是毫無價值的。一個士兵對敵人瞄得再準,如果不扣扳機,是不可能打死敵人的;一個球員滿場帶球帶得再精彩,如果不射門,是贏不了比賽的。
但對著目標無數次瞄準卻不扣扳機的大有人在。我認識一個想投資的人,他整天整天地讀財務報告,成本成本地記財務數據,他非常有成就感,因為自己分析得透徹而自豪,卻不能把這些分析轉換成買賣股票的行動,結果只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不關心結果是一種心理缺陷,是執(zhí)行力的天敵。
明知應該行動卻遲遲不行動的人常是因為思維的惰性,慣性和對未知的恐懼。沉湎于反復瞄準但不扣扳機的人往往迷戀于做事的過程,而忘了最終的目的。重復已經習慣了的程序讓他們感到安全而舒適,而扣扳機則是這些人潛意識里不愿觸及的新東西,所以能拖就拖。
所幸的是,房地產大跌還會不時出現,所以我以后還有扳回錯誤的機會。我那位買伯克希爾股票的朋友一直像海綿一樣吸取著投資的智慧,當初為幾萬美元還得湊錢的她,如今已是管理著5億美元對沖基金的億萬富翁了。我在一本一本地讀伯克希爾幾十年來的年報,比起我的天才好友,我遲到了許多年,但總比從沒睜開眼睛強。
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什么個人素質能創(chuàng)業(yè)成功?人們習慣于在創(chuàng)業(yè)者的簡歷上尋找答案,最關注學位、行業(yè)經驗等能在紙上反映出來的素質。其實不然,我講兩個創(chuàng)業(yè)者的不同故事吧!
10多年前,他們同時看中了中國的新藥研發(fā)外包服務(CRO)行業(yè),于是創(chuàng)建了各自的CRO公司。甲以前是一個世界著名機構的副總裁,他所管的部門專門從事CRO業(yè)務,在全世界有很多客戶,并從多個知名VC先后融資約5000萬美元。而乙則遜色很多。他之前在一個美國生物技術公司里當技術骨干,初創(chuàng)公司時很不起眼,他自己湊了50萬美元并接受了無錫一家民營公司的投資作為啟動資金。
甲和乙的公司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甲的公司業(yè)績不佳,為了在營業(yè)額增長方面好看,他花血本買了一個有營業(yè)額但嚴重虧損的美國CRO,結果無法整合。因一再失利,董事會只好請他離開,該公司最終被賣掉。而乙的公司借著中國CRO產業(yè)興起的東風突飛猛進,成為該行業(yè)的國際知名企業(yè),在紐交所上市,今天市值約15億美元。
甲的問題是總是十面同時出擊,沒有重點,缺乏專注。他幾乎每周都有新計劃,但執(zhí)行細節(jié)他不屑一提,他缺乏足夠的堅持力去對付創(chuàng)業(yè)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他喜歡做表面文章,過早過多地把精力用在PR上。而乙的長項是腳踏實地,注重每一個細節(jié),對大而空的策略嗤之以鼻。他對計劃非常認真,一旦制定就瘋狂地去執(zhí)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