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基,沈益鋒,蔣云濤,吳焱煒
(1.蘇州大學 東吳商學院,蘇州 215021;2.江蘇省財政廳 教科文處,南京 210024)
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是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讓有限高等教育撥款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是掌握各高校財政資金使用情況。對高校投入產出進行分析得出產出—投入相對系數,可以為政府進行績效撥款提供有效信息和數據支撐,讓高校全面正確了解其辦學資源利用情況,從而為合理配置高校辦學資源提供依據。
本文分析了江蘇省28所省屬本科高校2010-2012年期間的投入和產出數據。“投入”包括:(1)人的投入,主要指教師、管理人員及其他教職人員,用教職工人數表示(數據采集時取年度平均值,即用年初數加年終數除以2)。(2)財的投入,各高校每年財政撥款、上級補助收入、事業(yè)收入、其他收入和經營收入等。(3)物的投入,包括圖書、教學科研設備、行政辦公用房及其他固定資產,用各高校每年固定資產凈值考察(統計時也取年度平均值)。
“產出”界定為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成果,用2010年至2012年江蘇省省屬本科高校人才培養(yǎng)成果和科學研究成果表示。
產出—投入相對系數分析是將參與分析的高校視為相互獨立的系統,分別計算每個高校的產出—投入相對系數。具體分析時,用“產出-投入相對系數”反映某一高校利用全省高校1%的投入,對應取得的產出占全省高??偖a出的比率。
表1 江蘇省省屬普通高校人財物投入情況統計表
表2 江蘇省省屬普通高校產出情況統計表
例如,相對系數為1,表示該高校利用全省高校1%的投入取得全省高校1%的產出。相對系數大于1,意味著同樣的投入獲得的產出高于平均水平,投入的績效較好;相對系數小于1,意味著同樣的投入獲得的產出低于平均水平,投入的績效低。
某一高校某年投入相對系數為:
根據計算公式和樣本高校2010~2012年的投入和產出數據,本文分析得出各高校產出—投入相對系數(表3)。
(因《中國大學評價報告》對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得分的計算滯后一年,故在計算相應系數時做了調整。)
表3 江蘇省省屬普通高校2010—2012年產出—投入相對系數平均值一覽表
從表3的分析結果可知:全省高校的產出—投入相對系數平均值僅為0.843,產出—投入相對系數低于1的高校有17所,占參與分析高??倲档?4.3%;各高校產出—投入相對系數差距非常大,最高的為1.9,最低的僅有0.34,兩者相差 4.89 倍;大學和辦學時間久的學校一般比學院和辦學時間短的學校產出—投入相對系數要高些。
影響高校產出—投入相對系數的外在因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師資水平,在分析“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和“正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兩項指標時,發(fā)現產出—投入相對系數高于1的高校這兩項指標明顯高于其他學校;二是學科水平,在分析“學校是否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學科排名”指標時,除學校NJY外,產出—投入相對系數高于1的高校這兩項指標明顯高于其他學校;三是科學研究能力,在分析“學校2012年獲得的科研經費”指標,產出—投入相對系數高于1的高校所獲得的科研經費明顯高于其他學校。
影響高校產出—投入相對系數的內在因素包括以下方面:(1)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高校的發(fā)展是一個由初級到中級再向高級逐步完善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人、財、物的投入,需要教學管理經驗、師資隊伍培養(yǎng)建設以及學校文化的長期積淀。本文分析的高校中有一些升格為本科學校時間不長、積淀不足、學科建設基礎相對薄弱,基礎需要進一步夯實,內涵建設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2)教育產出存在滯后性,學校在產出投入關系上不可避免地會經歷從低水平起步的過程,目前投入產出效益較好的學校只是通過多年的發(fā)展積累先行走出了“低迷期”。(3)部分高校近年來規(guī)模擴張過快,一味“粗放式”發(fā)展而忽略了應有的配套建設,特別是內涵建設未能及時跟進。(4)區(qū)位差異,高校辦學所處地區(qū)受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影響,在生源、人才、經濟、環(huán)境、交通、就業(yè)、觀念、機制等方面都有反映。
表4 普通高校產出—投入相對系數影響因素分析表
建議從“托低”和“拔尖”兩個方向同時優(yōu)化完善江蘇省高等教育投入政策,一方面幫助多數高??s短由“初級發(fā)展階段”到“中級發(fā)展階段”即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的周期,另一方面讓少數高校盡快進入國內一流大學序列。落實到具體政策上,建議省財政將來按照“?;?、抓效益、促提升”原則持續(xù)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按“一個中心、兩個方向、三翼推進”的思路調整投入結構,即增量投入主要用于提高生均撥款,整體推進和重點提升相統籌,著力推進人才培養(yǎng)與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產學研結合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財政政策的導向作用,增強高校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具體政策建議如下:首先,進一步提高財政高等教育投入產出效益,在依法加大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同時,要注重引導和激勵高校根據自身發(fā)展定位,將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加強內涵建設,著力提高投入產出效益。其次,完善高校生均撥款政策,進一步發(fā)揮其“既體現公平又兼顧效率”的特點,同時避免出現學科和專業(yè)“同質化”、師資隊伍提升不快和內涵建設效益不高的問題,省財政新增高等教育經費主要通過生均撥款安排,對現有撥款系數進行三方面改革。一是考慮專業(yè)系數,根據培養(yǎng)成本將撥款系數逐步細化到專業(yè),提高經濟社會發(fā)展急需專業(yè)、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相關專業(yè)和學校傳統優(yōu)勢特色專業(yè)的撥款系數,針對高校專業(yè)同質化現象減少部分學校盲目開設同質化及辦學效益較差專業(yè)的撥款系數。二是考慮辦學質量,高校投入產出比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產出,決定產出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師,要在生均撥款指標體系設計時體現并強化師資優(yōu)化和發(fā)展要求。三是考慮效益系數,根據學校辦學效益年度排名及其變動情況調整撥款系數,促進高校采取切實措施重視內涵發(fā)展。再次,有機整合歸并現有高等教育專項資金,按“抓大放小”和“集中財力辦大事”原則,將省級財政專項重點用于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和產學研結合,突出財政專項資金在重點領域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