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的解釋論

2014-11-24 19:05申惠文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侵權責任法弱勢群體社會保障

摘 要: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是立法者堅持社會主義理念,追求和諧穩(wěn)定政策的產物,是共同體主義法文化在新時期的表現(xiàn)。損害補償條款是一種新型法定之債,讓經濟強者承擔了國家應當承擔的救濟經濟弱者的義務。損害補償條款原則適用于生命權和健康權受損害的場合,適用于受害人不能維持當?shù)鼗旧畹膱龊?,凸顯生命權大于財產權的理念,凸顯生存權大于發(fā)展權的理念。損害補償條款屬于衡平性條款,應當堅持合憲解釋和限縮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出臺損害補償條款法律適用的司法解釋。

關鍵詞:損害補償;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權利救濟法

中圖分類號:DF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4.05.12

我國《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侵權責任法學研究的重點由立法論轉向解釋論。如何恰當把握立法意圖,準確解讀立法條文,是法律實施的關鍵?!肚謾嘭熑畏ā饭彩褂昧?6次“侵權”、39次“賠償”、114次“責任”,規(guī)定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侵權損害賠償條款。這對于明確侵權責任,預防并制裁侵權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肚謾嘭熑畏ā吠瑫r也使用了5次“補償”,規(guī)定了諸多的損害補償條款。根據(jù)這些條款,行為人沒有從事侵權行為,對受害人不承擔侵權責任,但對受害人具有法定的補償義務。如何合理解讀損害補償條款,關系到侵權責任法如何定位,關系到公平歸責原則是否成立,關系到司法個案如何衡平,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目前學者的研究大都是批判性的,甚至主張立即啟動立法程序廢除損害補償條款。參見:吳元元.法律父愛主義與侵權法之失[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3);李霞.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的法律救濟[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歷史不能假設,闡釋損害補償條款存在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為此,本文以多元權利救濟為視角,首先梳理《侵權責任法》中的損害補償條款,然后從立法者的角度探求如此規(guī)定的原因,分析損害補償條款的特征,接著從司法者的角度分析如何適用,最后明確提出司法解釋的建議稿。

一、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的表現(xiàn) 根據(jù)《新華字典》,補償是指彌補缺陷、抵消損失,而賠償是指自己行為導致他人損害而予以彌補。根據(jù)《英漢法律詞典》,“remedy”可以翻譯為“補償”,而“compensation”可以翻譯為賠償。從詞義學上看,補償和賠償雖然都包含彌補損失的涵義,但兩者有很大的區(qū)別。補償不強調行為人的原因導致的損害,而賠償強調行為人原因造成的損害。賠償采取填平損害的原則,損失多少賠償多少,而補償則考慮行為人的經濟能力,適當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從我國《侵權責任法》立法條文的表述看,損害補償條款除使用“補償”外 ,還使用“分擔損失”,而損害賠償條款除使用“賠償”外,還使用“侵權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主要包括第23、24、31、33和87條。其中,第24條是損害補償?shù)囊话阋?guī)定,其他條款是特別規(guī)定。

(一)損害補償?shù)囊话銞l款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guī)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迸c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相比 ,立法條文有兩點變化: 一是以“受害人和行為人”替代“當事人”,二是以“分擔損失”替代“分擔民事責任”。 立法者認為,無過錯即無責任是侵權法的基本原則,既然雙方當事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那么行為人就不應承擔責任,而只能分擔損失[1]。分擔損失不是受害人和行為人各打五十大板,平均分擔損失,而是應當考慮雙方當事人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該條款是損害補償?shù)囊话銞l款,授權法院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新的損害補償類型。

(二)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補償條款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申惠文: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的解釋論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3條規(guī)定:“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shù)模芤嫒藨斀o予適當補償?!迸c我國《民法通則》第109條相比 ,立法條文有三點變化: 一是以“他人民事權益”替代“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二是以“應當”替代“也可以”,三是增加“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根據(jù)過錯歸責原則,受益人不是侵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損害不存在任何過錯,不應當負有侵權賠償責任。然而,當侵權人逃逸或者根本無力賠償,見義勇為者遭受損失如果得不到任何救濟,就不符合基本的公平和正義觀念。見義勇為具有高度的人身危險性,但與一般的無因管理行為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因此,立法規(guī)定受益人給予見義勇為者適當補償,有利于社會助人為樂良好風氣的形成,符合公平正義的精神。

(三)緊急避險中受益人的補償條款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1條規(guī)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與我國《民法通則》第129條相比,“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shù)拿袷仑熑巍毙薷臑椤安怀袚熑位蛘呓o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行為是在兩種法益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犧牲較輕的民事權益,保全重大的民事權益,符合社會整體的利益,因此不具有違法性。緊急避險人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避險行為,造成第三人利益損害的,由受益人給予適當?shù)难a償。如果緊急避險人為了本人的利益而采取避險行為,造成了他人損害的,由緊急避險人給予適當?shù)难a償。

(四)暫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補償條款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3條第1款規(guī)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沒有過錯的,根據(jù)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行為人沒有過錯,就不用承擔侵權責任,而是要承擔補償?shù)牧x務。例如,因被強迫使用酒精、麻醉藥品或精神藥品,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失去意識,造成他人損害。暫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于沒有過錯,雖然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但要根據(jù)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該條是侵權責任法新增的內容,是公平分擔損失條款的新類型。

(五)高空拋物或墜物中可能加害人的補償條款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guī)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根據(jù)本條的規(guī)定,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建筑物使用人要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建筑物使用人如果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就是可能的加害人,就要對受害人的損害給予補償。傳統(tǒng)侵權法是以受害人自我負擔損害為原則,除非有充分的損害轉移事由,受害人應承擔不幸事件的后果。而該條款突破了傳統(tǒng)的私法框架,高空拋物或墜物中的受害人不能查明具體的加害人時,有權向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主張損害補償。

二、我國《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損害補償條款的原因 法律乃是人類意志的產物,有一定的目的,應受“目的律”支配[2]。解讀侵權責任法,必須要了解其立法目的。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條規(guī)定的立法目的是,明確侵權責任,預防并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立法者認為,侵權責任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支架性法律,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大影響[3]。解讀損害補償條款,必須明確侵權責任法制定的時代背景。

(一)經濟原因

侵權法要為經濟發(fā)展服務,而經濟的發(fā)展需要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fā)展,是2007年黨的十七大確定的目標。侵權法作為社會工程和社會規(guī)劃的一部分,應當努力減少社會的不平等,而不是制造和維持不平等[4]。侵權法要適應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在效率優(yōu)先的前提下,更加關注公平。

首先,貧富差距擴大。近些年來,我國地區(qū)、城鄉(xiāng)和行業(yè)間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導致部分社會財富向少數(shù)人集中,由此引發(fā)諸多社會問題。根據(jù)世界銀行《世界發(fā)展報告2006》,基尼系數(shù)低于中國的國家有94個,高于中國的國家只有29個,其中27個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2個是亞洲國家(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2009年的數(shù)據(jù),貧富差距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5:1擴大到現(xiàn)在的12.66:1。受害人與加害人經濟地位的懸殊,導致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害的后果,有違社會公平正義的觀念。

其次,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截至2008年底,根據(j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全國參加社保的農民工只有2416萬人。我國社會保障覆蓋面小、保障程度低,不能充分發(fā)揮社會穩(wěn)定器的作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短期內無法完全改變,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道路還很長。如果弱勢群體權益受到侵害,不能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得到救濟,必然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立法者要恰當平衡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深刻認識到救濟弱勢群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政治原因

經濟上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明顯增加。為正視矛盾和化解矛盾,黨和國家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侵權法的政治學派試圖從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揭示出侵權法的政治意義[5]。立法是一個政治博弈的過程,侵權法中的政治因素不能忽略。

首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提出。2006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而法律制度是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妥善協(xié)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才能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的背景下,我國立法者要積極回應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凸顯侵權責任法的政治色彩。

其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形成。2005年底,中共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隨后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信念,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其中,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立法機關具有指引作用,對制定侵權責任法產生直接的影響。2008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明確提出制定侵權責任法的總原則是,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完善侵權責任法律制度,減少民事糾紛,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6]。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損害補償條款,是立法者追求和諧穩(wěn)定的產物,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產物。

(三)文化原因

文化與特定的民族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代表著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法律制度是人類的文化創(chuàng)造,又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侵權法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探究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的文化基礎,追溯損害救濟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共同體主義觀念根深蒂固。共同體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各種社會關系,人存在的價值并不是個體的獨立,而在于依附于婚姻共同體、家庭共同體、村落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在此文化背景下,中華法系強調“尊尊”和“親親”,形成了以儒家禮教思想為指導原則的倫理法。倫理法所強調的是,道德對于政治法律的主導、統(tǒng)帥作用,是法律的道德化[7]。在泛道德主義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中,一切法律問題最終都被簡單地轉化為道德問題,以道德作為評價的標準,以共同體利益實現(xiàn)作為評判的依據(jù)。我國《侵權責任法》將“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作為立法目的,注重社會秩序的鞏固和發(fā)展,是共同體觀念在新時期的表現(xiàn)。

其次,人文主義觀念逐步形成。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明確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2004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第33條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個人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立法者不斷強調私有財產的保護,強調人格尊嚴的保護。順應這一文化變遷,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guī)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人身、財產權益?!痹摽钜?guī)定將人身權置于財產權之前,將生命權和健康權置于人格權之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三、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的特征 侵權法在整個損害救濟體系中發(fā)揮的作用,取決于特定國家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需求,取決于經濟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其他權利救濟制度的完善程度。與侵權損害賠償條款相比,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具有以下特征:

(一)損害補償條款的規(guī)范特征

首先,從法律文本看,損害補償條款中出現(xiàn)諸多的模糊性概念。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4條分擔損失條款使用了“根據(jù)實際情況”,第23條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補償條款、第31條緊急避險受益人的補償條款和第33條暫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補償條款中,都強調“適當”補償。第87條高空拋物或墜物中可能加害人的補償條款,雖然沒有強調“適當”補償,但使用了“可能加害”的模糊表述。這些模糊性的概念反映出損害補償條款呈現(xiàn)不穩(wěn)定性的狀態(tài),無法做到定量化或者精確化。損害補償條款是屬于典型的衡平性條款。衡平就是指法院在解決爭訟時,根據(jù)公平正義原則進行裁決的權力[8]。立法者有意識使用模糊的概念,以法律的彈性應付損害補償?shù)膹碗s性,授權法官根據(jù)具體情況,爭取個案的正義。

如何確定行為人補償義務的范圍,存在較大爭議。有學者主張,致害人與受害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由雙方各承擔一半的損失[9]。這雖然可以使法律適用變得確定,但等于剝奪了法官自由裁量權,“一刀切”還帶來僵固化的問題。以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補償范圍為例,《民通意見》第142條規(guī)定的是“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狀況”,《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5條規(guī)定的是“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侵權責任法》第23條籠統(tǒng)規(guī)定為“適當補償”。本文認為,確定損害補償義務的范圍,關鍵因素是雙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還包括受益人的受益范圍和受害人的損害程度等。既然行為人沒有過錯,補償義務的范圍原則上就不能超過被害人實際損失的百分之五十。

其次,從法律規(guī)則的模式看,損害補償條款沒有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雖然可以把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4條“根據(jù)實際情況”當成行為模式,把“由雙方分擔損失”當成法律后果,但是兩者都是不明確的。嚴格來說,第24條分擔損失條款不是法律規(guī)則,而是法律原則。我國《侵權責任法》頒布前,學者對公平歸責原則就存在爭議。從公平分擔責任條款到公平分擔損失條款,立法技術有很大的進步。在私法領域不應該對弱者的保護給予過高的期待,對弱者的保護主要是社會保障法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第24條分擔損失條款應當限縮解釋,原則上不能單獨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jù),實踐中出現(xiàn)類似第23條、31條、33條和87條的情形,經充分的說理才能引用。

(二)損害補償條款的價值特征

首先,損害補償條款的價值目標是結果的公平。侵權損害賠償條款追求的首要價值是行為自由,而不是結果的公平。自由作為一種法的價值,意味著不受他人的干預和限制,意味著自己依賴自己,自己決定自己。私法自治始終是支撐民法的基礎,它的經濟意義可以上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倫理內涵則又源于康德理性哲學的自由意志[10]。而在侵權損害補償條款中,行為人承擔補償義務的依據(jù),不是自己行為的過錯,也不是行為具有高度危險性。經濟地位懸殊,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害,無法通過個人努力加以解決。20世紀以來,民法越來越強調社會義務與責任,強調對社會弱者的保護,強調契約關系的均衡,社會因素顯著加強[11]?,F(xiàn)代侵權法的立法理念,逐步由行為人本位走向受害人本位,努力使被侵害的權利得以補救和恢復。損害補償條款的核心是如何合理分擔受害人損失,不追求競爭結果的公平。

其次,損害補償條款不具有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的功能。過錯責任原則是私法自治理念在侵權法領域的典型體現(xiàn),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有力保護了行為自由。無過錯責任的正當性基礎有“危險責任說”、“報償責任說”和“風險分擔說”等,其實質在于不幸損害的合理分配。針對法律明文規(guī)定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行為人可以權衡利弊,做出合理的規(guī)劃。行為人有選擇從事危險活動的自由,有通過產品成本核算分散風險的自由,有通過責任保險轉移風險的自由。與此相反,損害補償條款僅具有補償損害的功能,沒有預防損害發(fā)生的功能。在損害補償條款中,行為人沒有從事違法行為,甚至也沒有從中受益,只是基于特定的事由,要承擔適當?shù)难a償義務。如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87條,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雖然沒有從事任何違法行為,但要承擔補償?shù)牧x務。行為人無法預防損害的發(fā)生,也沒有辦法轉移損害,承擔損害補償義務,實質是道德義務的法律化。

四、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的適用 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損害補償條款,實質是讓經濟強者承擔了國家應當承擔的救濟經濟弱者不幸損害的的義務,是財產由經濟強者向經濟弱者的強制轉移。這種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式依賴的是國家的強制力,是政治國家對市民社會的直接干預。讓侵權責任法負載部分社會保障法的功能,是立法者在社會轉型期預設的路徑。司法者應當堅持合憲解釋、體系解釋和限縮解釋,正確適用損害補償條款。

(一)損害補償條款應當堅持憲法比例原則

法院適用損害補償條款,要遵守合憲解釋原則,謹慎行使司法權,不得超越必要的限度。比例原則是國家公權力行使的最高指導原則,包括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過度禁止原則。公權力必須采取對基本權利侵害程度最低的手段,平衡要追求的法益與被侵害的法益。適用比例原則的過程中,實質就是利益衡量的過程,衡平私人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衡平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

損害補償條款通過犧牲經濟強者的財產權,來保護經濟弱者的社會保障權。我國《憲法》第13條第1款規(guī)定了公民的私有財產權,第45條規(guī)定了公民的社會保障權。財產權和社會保障權都是我國憲法所保護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前者負載憲法的自由價值,后者包含憲法的公平價值。損害補償條款實質是司法權對私人財產權的剝奪,這種剝奪的正當性基礎在于公共利益。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關系到社會基本正義的實現(xiàn),成為公共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不當擴張適用損害補償條款,過度保護不幸事故中的弱者,就會嚴重損害私有財產的安全,就會構成司法權的濫用,就會形成違憲的判決。因此,損害補償條款應當堅持少用、慎用的原則。

(二)損害補償條款應當限定在彌補社會保障制度不足方面

損害補償條款屬于衡平性的條款,要尊重個案的特殊性。是否存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國家獎勵等其他權利救濟途徑,是法官確定損害補償義務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多元化的損害救濟體系中,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損害補償制度處于候補適用的地位。損害補償條款應該嚴格限定在彌補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行為人可以受害人已經通其他途徑得到救濟為由,不再承擔損害補償義務。

例如,見義勇為受益人是否承擔損害補償義務,要考慮多種因素。見義勇為人除了可以向侵權人主張賠償外,還有多種救濟途徑。第一,主張工傷保險待遇。職工因見義勇為而受到傷害,屬于工傷保險的范圍,享受工傷保險的待遇。把見義勇為者納入工傷保險的范圍是國家的立法導向,鼓勵見義勇為,弘揚社會正氣。第二,向見義勇為基金求助。中華見義勇為基金用于對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見義勇為傷殘人員的資助以及其他費用。第三,可以向國家主張補償。見義勇為者與違法犯罪活動作斗爭,實際是替公安機關履行職責,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國家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維護公共利益的費用則應當由國家財政負擔,因此國家對見義勇為者有法定的補償義務。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存在覆蓋面窄、保障標準低和認定難度大的問題,見義勇為基金存在財政投入不足和社會捐贈不積極等難題,見義勇為者的行政補償制度還沒有建立。因此,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損害補償條款有相當?shù)倪m用空間,其他救濟手段對見義勇為者權益保護實現(xiàn)的程度,直接影響受益人補償義務的范圍。

(三)損害補償條款原則限定在生命權和健康權受損害的場合

權利位階是法律世界的客觀現(xiàn)象,反映了權利效力間的高低、強弱或者價值上的輕重關系[12]。生命的利益是保護其他利益的前提條件,因此生命的利益高于財產方面的利益[13]。人身權相對于財產權,應該得到優(yōu)先保護。生命權和健康權等物質性人身權是更基礎、更原始的權利,應當?shù)玫椒勺顑?yōu)先的保護。自由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隱私權等精神性人身權,屬于更高層次的需求,其保護程度應當?shù)陀谖镔|性人身權。損害補償條款一般僅適用于生命權和健康權受損害的場合,適用于其他民事權益的損害必須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受害人不能維持當?shù)鼗旧睿植荒芤蕾嚿鐣U现贫全@得救濟,處于經濟優(yōu)勢的行為人對受害人有補償?shù)牧x務。補償義務的范圍僅包括財產損失,不包括精神損失,把精神損失納入保護范圍,也不符合救濟經濟弱者的立法目的。

五、結論

通過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權利救濟法的提出

如何處理多元權利救濟制度之間的關系,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損害,填補已造成的損害,涉及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沖突,是國家政治決策和經濟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在受害人多元救濟制度沒有完全到位,特別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擴張侵權責任法的救濟功能,能夠部分解決對弱者的保護問題。損害補償條款是對過錯責任條款和無過錯責任條款的補充,是立法者追求和諧穩(wěn)定的結果,是政治國家對市民社會的強制干預。我國侵權責任法不僅僅是責任法和賠償法,而且還是補償法,應當更名為權利救濟法。

權利救濟法以權利保護為出發(fā)點, 以追求實質正義和社會妥當性為目標,盡可能地對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救濟。然而,我們應當始終牢記作為私法的權利救濟法,保障弱者權益的作用是有限的。損害補償條款是讓私人承擔了維護公共利益的成本,實質是對私人財產的剝奪。過分保護弱者,不可避免損害行為人的財產權益,引發(fā)新的社會矛盾。因此,損害補償條款應當限縮解釋,堅持少用和慎用,救濟受害人最基本的生活,維持社會最低層次的公平和正義。

(二)《關于侵權損害補償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建議稿

侵權損害補償條款與侵權損害賠償條款差異很大,很難用傳統(tǒng)的侵權責任理論予以闡釋。由于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規(guī)定在不同的章節(jié),很不系統(tǒng),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對此出臺專門的司法解釋。具體條文和理由如下: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guī)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就侵權損害補償適用法律問題,制定本解釋。

第1條【地位】

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的公平分擔損失條款,應當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司法解釋的特別規(guī)定。

建議理由:公平分擔損失條款是法律原則,而不是法律規(guī)則,需要類型化。

第2條【受害人的界定】

主張公平分擔損失的受害人是指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

建議理由:只有自然人享有憲法上的社會保障權,法人和其他組織是法律擬制的主體,不具有法律救濟的特別事由。

第3條【損害補償?shù)姆秶?/p>

生命權和健康權遭受損害,或者財產權嚴重損害,不能維持當?shù)鼗旧?,受害人或其近親屬,有權要求行為人給予適當補償。

建議理由:突出生命權大于財產權,生存權大于發(fā)展權。

第4條【精神損害的排除】

當事人依據(jù)公平分擔損失條款,主張精神損害補償?shù)?,人民法院不予支持?/p>

建議理由:精神損害是較高層次的需求,不符合救濟經濟弱者的立法目的。

第5條【補償義務的衡量因素】

確定公平分擔損失數(shù)額的主要因素是雙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還包括受益人的受益范圍、受害人的損害程度、行為的原因力等。

建議理由:雙方經濟狀況是核心因素,其他是衡平因素。

第6條【補償義務的減免】

受害人已經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國家獎勵等其他途徑獲得救濟,減輕或者免除行為人的補償義務。

建議理由:行為人的補償義務限于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處于候補適用的地位。

第7條【補償義務的最高限額】

行為人對受害人的補償義務,不超過實際損失的百分之五十。

建議理由:通過犧牲經濟強者的財產權,保護經濟弱者的社會保障權,實現(xiàn)的是社會最低限度的公平和正義。

第8條【補償義務的順序】

侵權人逃逸、無法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無力承擔責任,受害人有權向行為人主張適當?shù)难a償。

行為人對受害人承擔補償義務后,侵權人出現(xiàn)、確定或者具備責任承擔能力,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建議理由:侵權人的賠償義務是第一位的,行為人的補償義務是第二位的。

第9條【準用無因管理的類型】

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有權要求對方給予適當補償。

建議理由:對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進行限縮解釋,創(chuàng)設準用無因管理的類型。《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第一百五十七條有相似的規(guī)定,語言表述需要調整。

第10條【見義勇為】

為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因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請求受益人予以適當補償?shù)?,人民法院應予支持?/p>

建議理由:增加“沒有侵權人”的情形;修改《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5條“在受益人受益的范圍”的限定語,直接表述為“予以適當補償”。

第11條【緊急避險】

避險人為了自身的權益,對自然原因引起的危險,采取了避免行為,造成了第三人的損害,依據(jù)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給予適當?shù)难a償。

避險人為了他人的權益,對自然原因引起的危險,采取了避免行為,不承擔侵權責任,受益人依據(jù)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給予適當?shù)难a償。

建議理由:緊急避險要區(qū)分避險人是為自身利益,還是為他人利益。

第12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喪失意識或者失去控制產生的補償義務】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不是由于自己的過錯造成,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導致,如腦動脈突然破裂而昏厥,強迫使用麻醉藥品等,行為人不承擔侵權責任,適當分擔被侵權人的損失。

建議理由:適當列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過錯的情形,增強法律適用的明確性。

第13條 【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的補償義務】

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是指建筑物的所有權人、承租人、借用人以及其他建筑物使用人。

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承擔的補償義務,是按份義務。

建議理由:建筑物使用人的外延應當擴張解釋。按照份額承擔補償義務,而不是連帶責任,符合衡平的理念。

第14條【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補償義務的免除】

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能夠證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的補償義務:

(一)損害發(fā)生時,不在該建筑物中;

(二)損害發(fā)生時,所處建筑物位置無法實施該特定行為;

(三)無法完成該行為;

(四)實際沒有致?lián)p的物品;

(五)其他能夠證明不是侵權人的。

建議理由:對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舉證標準予以細化,避免損害補償主體的無限擴大化。

第15條 【物業(yè)服務公司的補償義務】

受害人依據(jù)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向物業(yè)服務公司主張適當補償,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建議理由:實踐中有法院判決物業(yè)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用補償義務更準確。

第16條 【生效時間】

本解釋自X年X月X日起實施。

本解釋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解釋施行后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解釋。

建議理由:法不溯及既往。

參考文獻:

[1]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9.

[2]梁慧星.民法解釋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64-65.

[3]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0-21.

[4]張鐵薇.侵權法的自負與貧困[J].比較法研究,2009,(6):42-53.

[5]徐愛國.解讀侵權法的政治學理論[J].中外法學,2009,(3):6-27.

[6]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侵權責任法:立法背景與觀點全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6.

[7]張晉藩.中華法系的回顧與前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80.

[8]梅里曼.大陸法系[M].顧培東,等,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4.

[9]楊代雄.一般侵權行為的無過錯損失分擔責任——對“無過錯即無責任”的質疑及對“公平責任原則”的改造[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3):98-108.

[10]蘇永欽.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

[11]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M].王曉曄,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8.

[12]張平華.權利位階論——關于權利沖突化解機制的初步探討[J].清華法學,2008,(1):50-66..

[13]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00.

本文責任編輯:許明月

猜你喜歡
侵權責任法弱勢群體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侵權責任法》應秉持怎樣的價值取向
淺談侵權責任法與社會法的關聯(lián)
論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醫(y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
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法價值分析
論弱勢群體保護之法律保障機制的建立
民粹風下,臺軍成島內“弱勢群體”
堅持就業(yè)優(yōu)先 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
《侵權責任法》第67條的理解與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