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在出口伊始就缺乏品牌塑造力,先天已經不足的情況下,內外夾擊。自主品牌走向國際化之路還有多遠?
“全球500強企業(yè),汽車占27個,而在27個汽車企業(yè)里,中國只占了一個,就是東風?!彼谥邪⒄搲]門會議結束之后,對《汽車觀察》的記者這樣表示。
他是東風汽車公司國際事業(yè)部部長潘成政,負責東風汽車的海外市場。
對于東風的海外征程,他講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的壓力不是來自于別國產品,而是我們同胞的自相殘殺。
東風汽車每年出口海外8萬多輛,全部按歐盟標準生產。按照潘成政的話來說,從東風出口的一開始,就設立一個目標:低價不低質。換言之,用跟同胞拼殺的價格,來跟別的國家比質量,不如此,中國的出口之路會更難。
在出口的初期,中國品牌缺乏品牌保護,一昧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中國產品=低質低價。其實,不論是哪一國的消費者都熱衷物美價廉的產品,這也是阿盟國家的消費者喜歡韓國汽車品牌的原因,韓國品牌的性價比更高。雖然中國很多自主品牌的質量并不比韓國品牌質量差,但在口碑和信任度上,卻遠不及韓國。這也是潘成政所說的出口最大難題:品牌溢價力不足。
很多中國企業(yè)在進入海外市場采取的策略:低價進入。但潘部長講:低價不能低質??墒翘岣弋a品質量的手段,全球都一樣,不存在真正低價優(yōu)質的產品。想要提升質量,就要提高成本。所以現(xiàn)在中國企業(yè)出口最大的困難是成本,很多企業(yè)已經意識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想要提升產品質量,可是上下壓力之下,舉步為艱。上有日韓產品的價格考量,日系和韓系車比中國出口早20年,中國汽車企業(yè)一方面想要追趕日韓,另一方面又面臨國內一些小企業(yè)的無序競爭,由于小企業(yè)比大企業(yè)在成本上占優(yōu)勢。所以,中國企業(yè)的出口之路,真正是前有敵人,后有追兵。
潘成政這樣講:我們出口到亞非拉這些國家,買中國的產品就是為了價低。找不到頂級的經銷商去經銷中國的品牌,原因只一個,他們認為中國品牌溢價力低。
東風從出口伊始,就把國際品牌樹立為目標,向國際品牌靠攏,脫離與同胞競爭的殘酷市場。打造東風品牌的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樹立東風產品的國際品牌效應。潘部長最后說:不提升品牌的溢價力,就沒有生存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