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美育,并非一個陌生的詞匯。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等哲人就已提出美育思想,在18世紀德國著名詩人席勒那里獲得了更完整的表達。在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早已積淀了豐厚的美育思想。我們很早就有對文章詩歌、繪畫、音樂、書法、戲劇、建筑、人倫諸方面“美”的論述和專著。如“文以載道”、“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書為心畫”、“氣韻生動”、“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我們有足以自豪的美育傳統(tǒng)。近代,以著名的民主思想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為代表的教育先驅(qū)們也曾大力提倡學校美育教育?,F(xiàn)當代更有如宗白華、李澤厚、朱光潛等一大批美育理論家、教育家。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美育仍是今天的學校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由于應試的影響,人們對美育的重要性普遍認識不足,把美育教育實施途徑局限于藝術(shù)課程這一狹窄范圍,造成了青少年對什么是美缺乏應有的認知,混淆乃至顛倒了美與丑的關(guān)系,從而造成了不應有的人格缺陷,有的甚至走上了歧途。這樣的現(xiàn)象不能不引起足夠的重視。
其實,美育無處不在。欣賞自然,關(guān)愛環(huán)境,呵護他人,樂善好施,見義勇為,敬業(yè)奉獻,孝親愛國,勤儉節(jié)約等等,不一而足。其間,學校教育又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陣地。各個學科、各個環(huán)節(jié)乃至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都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而作為美育的重要載體之一,語文學科更具有得天獨厚的美育條件,各類文體、每篇文章中所涉及的或優(yōu)美或壯美或丑陋或崇高以及喜劇、悲劇、滑稽、荒誕等,都是我們審美的客體。只要你用慧眼去觀察,用心去發(fā)現(xiàn),語文學科處處有美的存在:字美、言美、辭美、文美。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僅要做文化文明的傳播者,更應做美育的耕耘者和播種者,在青少年的心田播撒美的種子,培育出美麗的花朵。下面,我就以中學語文課本為例,淺略談談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語言、形象以及意境幾個方面如何實施美育教育。
一、語言之美
語文教學是無法脫離語言而凌空建構(gòu)的,語言是語文教學的入場券,特別是詩歌語言的凝練性和豐富性,形象性和想象性,最易讓學生感悟到其中的美,雖然有時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著力加強對語言的賞析,讓學生領(lǐng)會華夏語言的精妙之美。
例如在帶領(lǐng)學生學習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對下闋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便可從語言的精彩性上賞讀:不僅有著跳蕩的節(jié)奏美,而且具有著畫面的美。寫戰(zhàn)爭卻不去渲染鐵馬金戈的戰(zhàn)爭氣氛,而是刻畫主帥周瑜的形象,而形象又并非金甲利兵,威武凜凜,而是用“羽扇綸巾”四字將周瑜風流倜儻儒雅風范表露無遺;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备顾麣舛ㄉ耖e,蔑視一切的神采躍然紙上。作者僅用22字,便將人物的風華、風范、風采、風度、豐功一一展現(xiàn),語言的精妙發(fā)揮到極致。
再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若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其實“尋覓”什么,恐怕連詞人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有了下文“冷冷清清”,不尋也罷,可能還會用假想的東西作依托,在心里似乎有惦記的對象在,可現(xiàn)在呢,不但尋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所擾,使自己陷入了更加無依無傍的凄慘境地,情何以堪?于是又有了“凄凄慘慘戚戚”。僅此三句,定下一種愁慘而凄厲的基調(diào)。
通過此類賞析,學生體會了語言的魅力,就會有愉悅的美感享受,繼而愛上語言,學會賞析語言,最后能自覺地運用語言。
二、形象之美
文學作品離不開形象的塑造,讓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就不能不分析人物形象。
有的文學形象能讓學生感受一種純凈之美。如沈從文《邊城》里的翠翠:在邊地湘西的歌者沈從文所描繪的湘西世界里,翠翠如同一顆晶瑩剔透的水晶——乖巧、羞怯、“從不想一點點殘忍的事”而又帶有絲絲淳樸的野性。翠翠周圍的人們也是那樣的古道熱腸,猶如佛國天界,因此翠翠就成了養(yǎng)育在純凈溫潤的水晶液中珍珠。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本人會給學生看一些湘西的視頻或圖片,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湘西的山青水秀以及遠離城市文明的淳樸,將學生帶入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境界里,在具體的詩情畫意中理解翠翠身上純凈之美,周圍世界的人性之美。
更多的文學形象能給學生帶來人性美的教育。
如果說戰(zhàn)爭和愛情是古典文學的兩大母題,那么人性的彰顯就無疑是文明進化的標志,是現(xiàn)代文學剪不斷的臍帶。高中語文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人性美的探討。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里作者念念不忘的奶娘,出身貧苦,靠喂養(yǎng)別人的兒子來養(yǎng)家,偉大的母性使她越過了階級的界限,把地主家的兒子喚作乳兒,夢想著乳兒的新媳婦喚她一聲“婆婆”。雇傭、傭資、地主、貧民、親生、喂養(yǎng)……一切的一切早已毫無意義,閃現(xiàn)在學生心靈之上的只有人性的光輝?!缎」钒堋分袑θ诵栽廑`踏扭曲的否定,對人性弱點的反省,對人性美呼喚等,對青少年稚嫩心靈的養(yǎng)育無疑都是一種難得的潤化劑。
當然,人性美的范疇很廣,有很多是精神層面的典范。如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陶淵明的“歸”系列作品,無論是《歸園田居》還是《歸去來兮辭》,作者的淡泊名利,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可以讓學生領(lǐng)略靖節(jié)先生筆下桃花源如詩如畫的美的同時,更仰視到了作者光芒萬丈的精神高峰。另外,美,不僅僅指狹義的給人以愉悅的過程,還包括一切給人以心靈震撼和啟迪甚至是對丑的審美,例如:《荊軻刺秦王》的悲壯、《孔雀東南飛》的悲苦、《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的納粹罪行、《包身工》中帶工頭等……
所以說,帶領(lǐng)學生賞析形象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美育的洗禮,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崇高的信仰,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師理應注意文學形象的美育效果。
三、意境之美
如果說文學的語言和節(jié)奏給學生的美感是空間直觀效果,那么意境美絕對是詩歌美的最高層次,因為意境美正是依靠美的語言為鍵盤,以美的想象為音符,在美的節(jié)律中奏出的一首美妙的樂曲。
戴望舒的《雨巷》就是一個很好的范本:但看前三行“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低沉的天空、纏綿的冷雨、冰冷的油紙傘、單調(diào)惱人的滴答、曲折悠長地小巷、孤獨寂寥的“我”,種種景象聯(lián)手為我們營造出了雨中的江南小巷特有的氛圍,一切能夠想象的景象在學生眼前慢慢鋪開,又慢慢立體起來,讓人似乎似乎置身這寂寥的小巷,能夠聞到似有似無的丁香氣息,感受詩人朦朧而又清晰的彷徨。
再如孫犁《荷花淀》里的一段:“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毕囊沟陌?,月色如水,水霧初起,蘆葦搖曳,蘆花飄飛,荷香陣陣,偌大的荷花淀在月光下是那么的寧靜,水邊的空氣是那么地濕潤,又是那么地爽朗,一個賢惠的農(nóng)村婦女,就坐在色如白云的葦席上,時而低眉,讓十指在條條蘆葦間穿梭,葦眉在懷中跳蕩,時而抬頭,朝著丈夫回來的方向眺望……所有景象如同被一幅輕紗遮擋。這不僅展現(xiàn)了孫犁詩意小說的清新雋美風格,讓學生感受到白洋淀的廣闊、清新、充滿詩意的優(yōu)美意境,更能感受到身處其中的人物的美。
由于意境的美是由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兩個方面的結(jié)合才得以實現(xiàn),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于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領(lǐng)學生打開想象之門,依據(jù)作者所架構(gòu)的空間景象,體味作者營造的意境之美。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處處涵蓋美育因素,桃源幽谷、三峽風光、名山大川、大漠奇景的自然之美;園林別館、音律繪畫、筆墨書法、戲劇電影的藝術(shù)之美;潮漲潮落、動物游戲、科技進程、太空探秘的科學之美等。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處處留意,注重引導學生感受美,進而學會鑒賞美,才能激發(fā)他們熱愛美、創(chuàng)造美的欲望,從而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