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柳
濟水發(fā)源于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到濟源濟瀆廟和龍?zhí)队砍觯鹘?jīng)河南、山東入渤海。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遷,濟水在東漢王莽時出現(xiàn)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復(fù)枯。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漸沖入濟水河床而入?!,F(xiàn)在黃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濟水故道。
濟水是與長江、黃河和淮河并列的四瀆,是中國祭祀的重要對象,四瀆神源于中國古代對河流的崇拜,其與山岳神一樣,起源甚早,且地域性強,所以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河神或水神。濟水的水神稱為濟神,是秦代列入國家祀典的自然神?!度淘戳魉焉翊笕肪矶唬簼鸀^,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號清源漢濟王。因此,人們認為伍子胥是濟水神之一。
“神靈”是古代社會發(fā)展的副產(chǎn)品,它源于古代先民對未知的恐懼感和神秘感。通過不確定地主觀猜測,大到開天辟地、萬物創(chuàng)造,小到一山一河、風(fēng)雨雷電,萬事萬物、因果輪回都被賦予了神靈。有了神靈,才有了拜神的傳統(tǒng),并逐漸完善成為一種上至國家下至平民的重要禮節(jié)——祭祀。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教禮儀的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
祭祀濟水神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濟瀆廟北海壇祭品碑》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唐貞元十二年(796年)祭祀活動的盛況:“天子以迎冬之日,令成周內(nèi)史奉祝文宿齋,毳冕,七旒,五章,劍履,玉佩,為之初獻;縣尹加繡冕,六旒,三章,劍履,玉佩,為之亞獻;邑丞元冕,加五旒,無章亦劍履,玉佩,為之終獻,用三牲之享。”祭祀?yún)⒓尤藛T眾多,有成周內(nèi)史(洛陽宮內(nèi)史官)、縣尹(縣令)、縣丞(相當于副縣令)。參加祭祀的官員在祭祀前都要凈身素食,祭服穿著亦有規(guī)定,要按照官階高低決定祭服的色彩和裝飾。成周內(nèi)史作為欽差大臣,戴著綴有七串珠玉的帽子,帽子制作考究,用鳥獸的細毛裝飾,佩戴劍和玉佩,穿著官靴,行初獻之禮時要配五段音樂。縣尹只能穿綢緞衣服,戴綴有六串珠玉的帽子,佩戴劍和玉佩,行亞獻之禮時配三段音樂??h丞戴著五串珠玉的帽子,只佩戴劍和玉佩,不用音樂便行終獻之禮,用豬、牛、羊三牲作為祭品。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對濟水的祭祀已有嚴格的規(guī)制,參祭人員著裝和安排,祭祀最后一道程序“投沉”禮儀,非常程式化,展現(xiàn)了古人禮神端肅、古樸的神態(tài);表明當時場景之隆重,祭品之繁多,等級之森嚴,程序之繁冗。
古代先民對濟水神的祭祀主要源于對神靈的畏懼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其影響甚為深遠。不僅為后人留下了一套系統(tǒng)的祭祀禮儀法度,同時還留下了大批歷史文物古跡。濟瀆廟就是其中的典型。濟瀆廟是古四瀆唯一一處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中保存的大量石碑記載了多朝祭祀的盛況。自隋起,歷代皇帝遣使蒞臨,舉行盛大祭典活動,唐宋時期,但凡國之大事,如戰(zhàn)爭、政權(quán)更迭、祈雨甚或皇室成員的生死都要向濟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間的祭祀活動更是頻繁,對祭祀活動推波助瀾,一直延續(xù)到清代,祭祀未斷,廟貌不衰。因此,一部濟瀆廟興衰史,也是中國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縮影。
對江河神靈的崇拜從側(cè)面折射出古代先民對自然的尊重。大自然為人們的生存提供了諸多重要資源,而人作為資源的享受者對賜予者保持高度的敬畏,盡管從今天科學(xué)的角度來看,“神靈”屬于子虛烏有,但其中包含的古代先民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