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芳 莫淑云
隨著大數(shù)據時代的來臨,云平臺、云服務、空間教育教學、智慧校園、移動學習、數(shù)字教師、未來教育等正在成為或即將成為現(xiàn)代教育信息化的生力軍。在此種環(huán)境下,運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而開展的移動學習模式應運而生。那么,移動學習模式給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帶來哪些思考呢?我們通過在小學中年段英語課堂進行電子書包實踐活動,收獲如下思考: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讓移動學習資源“活”起來
移動學習是利用移動通信網絡以及移動終端如Pocket PC、手機、個人數(shù)字助理PDA等獲取教育資源、教育信息和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型學習形式。隨著移動通訊網絡的全面覆蓋,移動通訊速率的提升和通信資費的下調,手持移動設備的快速普及和計算性能與存儲能力的增強,移動學習得以大規(guī)模應用。由此,移動學習的特點可見一斑:移動學習呈現(xiàn)出一種“非固定”的狀態(tài),學習者可以運用零碎的時間進行小容量的學習,正因為學習時間的高度自主性以及學習內容的精而小,移動學習是一種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學習。與之相對應,移動學習資源的開發(fā)也需要滿足這種“分布式”學習的特點。
當前,移動學習資源的開發(fā)主要依靠兩條路線:一是新資源的開發(fā);二是對原有網絡資源進行改造。不論何種路線、途徑,都應充分圍繞學科課程的特點進行,因為出發(fā)點是為了在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荷量的前提下讓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如此,通過錄屏、錄課筆、電子白板、數(shù)位板以及錄像等錄制微課是開發(fā)移動學習資源的不二選擇。以教授新課為例,如果直接讓學生去預習這一部分,學生的預習會有效果產出,但所產出的效果是高是低,結果不言而喻。微課的可視化效果以及人機一對一的個性化學習模式,需要制作的老師在有限的8分鐘時間內提升微課的趣味性和內容講解的實效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時長不超過8分鐘的微課就在有趣的情境故事中展開。
以筆者設計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1 I like dogs 一課為例:在對Story time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構思時,在微課一開始,通過可愛的小人兒的動畫效果,介紹故事發(fā)生的情境,繼而引出微課中的主角小動物們。為了恰到好處地處理新詞的發(fā)音,微課中也通過對比法、講授法引導學生掌握發(fā)音技巧,同時,讓學生及時將對所學新詞的發(fā)音通過微信錄音的形式發(fā)送,筆者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做到有效指導。
因此,針對知識點開發(fā)系列微課以及配套的學習游戲、學習任務單、學習交流平臺等資源包,移動學習將會更有遨游的深度。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讓課堂學習氛圍“活”起來
移動學習模式所突顯的人性化學習理論帶來了現(xiàn)代教育信息化的新變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變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移動學習模式下,教師一如既往地按照原來的方式進行教學已經沒有生命力。運用移動學習設備,學生在課前就已經對傳統(tǒng)課堂里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了學習、理解和消化,此時的課堂應該是供學生展現(xiàn)學習所得大顯身手的舞臺,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因此,教師應轉變?yōu)檎n堂里的一名咨詢者、調解者,還可以是學生小組合作化學習的參與者,讓課堂在基于任務的解決、活動項目的處理下進行。
仍以四年級上冊Unit 1 I like dogs 一課為例:在40分鐘的課堂里,學生自始至終處于分小組的模塊化學習中。以解決詞匯為例,在拓展其它動物類詞匯學習之前,小組成員在組長的組織下檢驗、反饋課文內動物類詞匯發(fā)音以及詞義理解,小組自行商定選擇檢驗、反饋的形式,如可以按照順序來齊讀,可以組長隨機指讀,還可以是組長進行二次分工,組內兩人合作檢驗。在這個過程中,組員可以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在確保小組反饋已經沒有問題時,小組成員進行課外動物類詞匯的合作探究學習,由于每個組員課前都有分工和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的詞匯量日漸增長。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不僅注意了學習的細節(jié),更培養(yǎng)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當然,移動學習資源的內在豐富性和學習操作的靈巧性需要對資源本身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fā)和挖掘。而課堂學習的實效性和高效能還源自教師對移動學習的課堂進行更有廣度的探索和實踐,因而組建課程的開發(fā)團隊,在團隊成員間的合作、互助、創(chuàng)新以及實踐經驗的交流中讓課程的生命力更頑強。(編輯:魯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