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華 余建偉
自1994年在江蘇率先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以來,蘇州始終堅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因地制宜,以點帶面,持之以恒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的融合。在蘇州20年教育現代化的歷程中,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積累了哪些好的經驗?未來將如何發(fā)展?本刊特約記者就此專訪了蘇州市教育局局長顧月華。
記者:當前,信息化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教育信息化是其中應有之義。您如何看待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熱潮?
顧月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同步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信息時代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具有基礎性、戰(zhàn)略性、全局性的地位。
當前,以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交互融合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教育界關注的焦點,誰抓住這次歷史性的機遇,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得先機。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手段,培養(yǎng)第三次工業(yè)革命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
面對新一輪教育信息化浪潮,在學習觀念方面,我們要樹立泛在學習的觀念,讓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書本,學生可以走出教室,走向戶外進行學習,能夠借助網絡隨時獲取知識,隨時接受教師的指導。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要加快對數字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建立有效的資源創(chuàng)新和獎勵機制、合理的資源分類和索引機制以及良性的更新和淘汰機制,提高教師獲取、整合、創(chuàng)造資源的能力,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態(tài)化資源體系。在教育組織形式方面,我們要充分關注開放化、遠程化、網絡化、在線化等特點,更加重視個性化學習和游戲化學習。在教育評價方面,我們要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情況進行記錄,利用大數據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對學生提出個性化指導建議,最終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總之,離開了教育信息化,我們迎接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將是一句空話。
記者:聽說蘇州正在積極謀劃新一輪教育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請問教育信息化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顧月華:黨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明確提出“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成為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去年5月,教育部與江蘇省在蘇州簽署共建教育現代化試驗區(qū)協議,蘇南整體被列為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示范區(qū)。當前,全市學前三年幼兒入學率達99.9%,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鞏固率繼續(xù)保持在100%,高中段毛入學率達99.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5.65%,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28年。
今年是蘇州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的第20個年頭,站在新的發(fā)展起點上,回顧蘇州教育現代化20年發(fā)展歷程,梳理蘇州教育現代化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和未來思路,不僅能為江蘇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探索路徑、積累經驗,而且能為國家教育現代化提供一個極富個性的實踐樣本。為此,我們委托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開展了《蘇州市教育現代化2020年規(guī)劃及2030年遠景目標》課題研究。在開題論證會、研究座談會上,許多專家學者和一線工作者都不約而同地強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并且建議蘇州要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我認為,教育信息化既是蘇州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蘇州教育現代化的強大引擎。教育信息化必將以其規(guī)?;?、社交化、個性化、可復制性等獨特優(yōu)勢,對教育現代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人的現代化產生深刻影響。
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教育信息化分為起步、應用、融合、創(chuàng)新四個階段,您認為蘇州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目前處于哪個階段?
顧月華:華中師范大學楊宗凱校長在調研蘇州教育信息化時曾客觀地指出,蘇州正處于從應用到融合的中間階段。我比較贊同這個觀點,但我們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融合還只是淺層次的融合,距離深度融合的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
比如說,在課堂教學方面,蘇州普通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到了100%,以交互式電子白板、觸控一體機為代表的新型多媒體教學設備也正在大規(guī)模推廣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率超過70%??梢哉f,信息技術已經融入了常態(tài)化教學,但大多數時候,課堂教學信息化還是幾乎等同于PPT,除了課堂呈現方式更加多元、信息量更加豐富等優(yōu)勢外,教學方式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再比如說,在教育管理方面,我們充分運用了信息技術,各類信息系統基本涵蓋了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但這些系統大多自成體系,彼此獨立,其中既有教育局統一建設的信息平臺、部門條線建立的業(yè)務系統、學校自建的校園管理系統,也有省教育廳或市里其他部門的各類信息系統,系統之間交互、共享、融通的難度非常大。
我們深信,只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真正實現了深度融合,才能夠說蘇州教育信息化完全進入了融合階段,才能談得上創(chuàng)新,真正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記者:雖然還沒有到融合階段,但許多專家對蘇州教育信息化還是非??隙ǖ?。您認為蘇州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主要有哪些成功經驗?
顧月華:自從1983年蘇州市電教館成立以來,在各級政府的政策引領下,在專家學者的關心支持下,蘇州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確實積累了一些經驗。
首先,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蘇州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與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1994年開始的政府教育目標考核指標體系中,年年有與教育信息化相關的內容。近10年中,我們有4個教育信息化項目被列入政府實事項目。去年6月,歷史上首次以市政府名義召開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并出臺了《蘇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劃(2013-2017年)》。endprint
其次,學校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陣地。結合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先后開展了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先進學校、示范學校評估,其中示范學校達到173所,占所有中小學校的28%。今年5月,我們又出臺了《蘇州市智慧校園示范校建設指南》,以“一校一案”的方式幫助學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我們要求學校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組長必須要由一把手校長擔任。為提升校長隊伍的信息化素養(yǎng),我們還舉辦了5期信息化領導力培訓班,培訓了400多名一把手校長。
第三,教師是信息技術轉化為教學生產力的核心因素。我們開展了教育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培訓模式改革試點”示范項目,舉辦近20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班,基本實現45歲以下教師100%參加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并分學科整合、應用維護、管理服務等三個類別,評選產生中小學教育技術應用能手268名。我們還積極實施“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項目,自主開發(fā)了3000多節(jié)名師課堂,整合推送了1.2萬個優(yōu)質教育資源。
最后,機制創(chuàng)新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我們健全完善了“多方參與”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運行機制,先后成為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實驗基地、教育信息技術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的應用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C20聯盟的發(fā)起單位。我們探索了“政府準入、企業(yè)參與、學生受益”的信息化項目建設運營模式,通過與中國移動蘇州分公司、蘇州點通公司等企業(yè)的合作,成功地開展了教育E卡通、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建設。
記者: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您剛才提到的《蘇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劃(2013-2017年)》的主要內容?
顧月華: 蘇州的五年行動計劃是根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江蘇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結合蘇州實際情況制定的。計劃到2017年,蘇州基本建成“課程無處不在、教師無處不在、學習無處不在”的應用環(huán)境,基本實現學校管理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國家教育信息化標準達標率達90%以上,將蘇州建成一流的國家智慧教育區(qū)域綜合試點示范城市。
在基礎設施方面,將建成200個能優(yōu)化教學內容、便于學習資源獲取、促進課堂交互開展并具有情境感知、環(huán)境管理功能的未來教室;所有獨立建制幼兒園以上的公辦學校實現高標準的帶寬接入;所有普通高中建有數字化創(chuàng)新實驗室,所有中等職業(yè)學校建有數字化仿真實訓室(中心)。
在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方面,將基本建成由教育數據交換中心、電子政務管理中心、教師網絡研修中心、智慧學習服務中心等四大中心、20個以上基礎應用系統構成的蘇州智慧教育云服務平臺,基本實現教育信息數據和社會信息數據的有效整合和互聯共享,基本實現全市教育用戶統一身份認證和單點登錄。
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方面,將建成100個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發(fā)基地,在基礎教育領域建成覆蓋中小學所有學科的學習素材、校本課程和名師課堂;在職業(yè)教育和社會教育領域建成電子技術、財經商貿等10大類網絡課程學習資源庫。
在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育方面,到2017年蘇州市將建成10個教育技術名師工作室和20個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團隊,90%以上的教師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
記者:蘇州市教育局為什么把2014年確定為“智慧教育建設年”?在這一年重點解決什么突出問題?
顧月華:全國、全省、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的相繼召開,預示著教育信息化的春天已經到來。為緊緊把握這一戰(zhàn)略機遇,推動教育信息化跨越式發(fā)展,經局長辦公會研究,決定將2014年確定為智慧教育建設年。我們結合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以及《蘇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劃》,印發(fā)了《智慧教育建設年工作要點》,力圖從25個具體任務著手,重點解決蘇州教育信息化當前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我們提出的“三通三促”建設任務,基本上還是沿用國家 “三通兩平臺”的建設思路,但在具體建設目標和工作任務上,我們所關注的內容要比國家、省級層面更微觀、更具體。
“三通”主要包括:(1)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化工程。今年全市所有中小學校無論規(guī)模大小,全面實現光纖百兆寬帶接入,部分學校試點千兆接入和無線校園建設。(2)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升級工程。依托中國聯通“班班通”云平臺,將豐富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和多樣的教學應用引入課堂,實現學生、教師、技術、裝備、資源的有效融合。(3)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融合工程。啟動政府實事項目——市民終身學習云平臺建設,為包括師生、家長在內的全體市民提供集在線學習、交流分享、課外拓展、成長檔案、家校聯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網絡學習空間。
“三促”主要包括:(1)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進一步加強與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戰(zhàn)略合作,加快推進未來教室項目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基礎環(huán)境、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引領教學組織方式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數字時代的教師。(2)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借鑒國內外微課、MOOC等最新學習資源開發(fā)理念,探索建立資源超市平臺,為學生營造一個資源無處不在的泛在學習環(huán)境。(3)促進教育管理方式的轉變。加快蘇州教育數據庫與國家、省數據庫的互聯互通進程,拓寬教育E卡通校外應用功能,探索基于大數據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
記者:最后,您能否簡單概括一下蘇州教育及蘇州教育信息化的未來發(fā)展形態(tài)?
顧月華:對于蘇州教育的發(fā)展形態(tài),最近我們提出了培育“蘇式教育”品牌的目標,邀請了一些專家學者對蘇式教育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研討,仍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蘇州教育追求的是一種公平、優(yōu)質、適切的教育,是一種從容、大氣、精致的教育。至于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形態(tài),我更希望蘇州能盡快建成智慧教育高地,成為大家公認的教育信息化先行區(qū)、引領區(qū)、樣板區(qū)。
(編輯:郭桂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