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匯全
宗白華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說道:“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辈诲e,那是一個分裂對峙的時代,士族和庶族在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方面被按門第區(qū)別,豪門士族控制了國家的絕大部分,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那也是一個天下才子被壓抑的時代,士族通過其權(quán)力來控制國家的人才選舉,門第的高低已取代舉孝廉成為官吏進(jìn)身的正途,使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壯志難酬或根本沒有施展才能的余地。然而,那個時代卻孕育了一位風(fēng)流名士——陶淵明。
就如錢鍾書所認(rèn)為的,在《五柳先生傳》中,“不”字為一篇眼目。從那九個以活潑靈巧的文字貫穿起來的“不”字,我看到了陶淵明和他輕靈飄逸的個性。“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他不用“我”交代姓名籍貫和一生事跡的無限風(fēng)光,而托名于屋旁的五棵柳樹,顯示了他一反“門閥制度”的脫俗。他總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因為他心靜氣閑,對名利毫無追求。他喜好讀書,而且是隨性的,所以“好讀書,不求甚解”。他“性嗜酒”,但“家貧不能常得”,一旦有機(jī)會痛飲,他便率真豪放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不因貧奪志,所以盡管“環(huán)堵蕭然,不敝風(fēng)日”,他還“常著文章自娛”,進(jìn)而培養(yǎng)出“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種卓爾不群的性格。
讀了《五柳先生傳》,我捫心叩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是聲勢顯赫的官位?是功名利祿的榮耀?還是花花綠綠的鈔票?如果把人生比喻為一張白紙,你會用思維的筆畫上什么呢?是用粗肥瘦短的線條堆砌成七零八亂、不帶任何意義的自定義式抽象畫?還是什么也不畫,把筆擱在一旁坦坦蕩蕩地說:“讓它空白吧!”
好一句率直的“讓它空白吧”!
由于受到家庭的影響,陶淵明自小就懷有大濟(jì)蒼生的壯志。但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門閥士族早就壟斷了官場,他的祖父和父親也只做得個小官,到他的時代家世早就沒落了。29歲出仕的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并對紛紛擾擾的官場以及鉆營取巧和逢迎世俗的小人感到厭倦。盡管“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他卻生在那“八表同昏,平陸成江”的亂世,只能自嘆“誤入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有人說陶淵明雖然出世,心卻入世。然而,這并不能完全怪他,畢竟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懷才不遇,擁有遠(yuǎn)大抱負(fù)卻被逼歸隱,只能對現(xiàn)實進(jìn)行無聲的抗議。義憤填膺的他只好“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心有不快不便直說,于是就用了“五柳”以表心聲。
話說回來,我覺得五柳先生的歸隱確實需要勇氣。我們的社會正需要這種坦然面對世間一切的態(tài)度。榮華利祿就好比一個窄瓶口里的豆子,一把手如果抓太多的豆兒,又不舍得松手的話,就永遠(yuǎn)無法把手伸出瓶口?!恫烁T》云:“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人只有像陶淵明那樣淡泊金錢與名利,才能從容不迫地跟著自己的道德準(zhǔn)則坦蕩地生活。
從《五柳先生傳》一文里,我看到的不是一個苦悶彷徨、自怨自艾的陶淵明,而是一個穿越了近兩千年時光還仍然素面朝天、坦然生活的陶淵明,默默地召喚我們卸下心靈的負(fù)擔(dān),走入那素珍淳樸、和諧美好的五柳之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