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古代,天理無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傳統(tǒng)法文化多側(cè)重人情。基于儒家文化,傳統(tǒng)人情以禮為核心,和諧而又沖突:人情與法律的和諧,以不孝罪、留養(yǎng)制度、親屬相犯和恤刑為代表,《大清律例》中無相異的規(guī)定;人情與法律的沖突,以復(fù)仇和赦免為代表《大清律例》的規(guī)定有些沖突甚至矛盾?;谌寮冶尘?,循吏多因循人情,并多體現(xiàn)于理訟。人情與法律和諧時,循吏理訟因循人情即是遵循《大清律例》;人情與法律沖突時,循吏多曲法申情。
[關(guān)鍵詞]人情;循吏;《大清律例》;關(guān)系
一、人情、循吏與《大清律例》簡析
公平正義,一直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追求。在我國古代,公平正義蘊含在天理、國法、人情之中,但彼此間并無明確的界限,“天理無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公正蘊含于人情之中。
傳統(tǒng)人情以儒家文化為基礎(chǔ),其內(nèi)涵必然與儒家經(jīng)義相符。儒家文化以仁和禮為核心,禮又忠(尊尊君為首)和孝(親親父為首)內(nèi)容,受此影響,傳統(tǒng)人情是以忠孝為核心的人之情感。同時,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兩千余年間,儒家經(jīng)義逐步融入國人的生活中,成為日常的風俗習慣和道德準則,在此意義上,傳統(tǒng)人情則是以仁和禮為核心的人情世故。
在我國古代,循吏主要記載于“二十六史”的“循吏傳”。通過研究歷代正史“循吏傳”,循吏具有依法行事、履行職責、嚴于律己、清廉、為政寬平、政績卓著、為百姓所愛戴等品質(zhì)?!肚迨犯濉ぱ魝鳌沸蛭挠洠骸懊魇匪d,以官至監(jiān)司為限,今從之”,在清代,監(jiān)司指府州縣的長官;《清史稿·循吏傳》共記載循吏117人,其中,102人擔任過知縣,51人擔任過知府,55人擔任過知州、同知或通判,依據(jù)清代的官吏等級,清代循吏多為低級別地方官;可知,清代循吏是依法行事、履行職責、嚴于律己、清廉、為政寬平、政績卓著、為百姓所愛戴的低級別地方官。
《大清律例》是我國的最后一部封建法典,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洞笄迓衫芬浴洞竺髀伞窞樗{本,其各篇以六部命名,分為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其下包涵職制、公式等三十門,共四百三十六條;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五朝的增減修訂,又稱“五朝會典”,至《大清現(xiàn)行刑律》頒行方被廢止。
二、人情與《大清律例》
在我國古代,緣情制禮,因禮制律,人情與法律的關(guān)系便是禮與法的關(guān)系。人情與法律,以禮為核心,和諧而又存有沖突。
在我國古代,人情與法律的和諧,即“合情而又合法”,表現(xiàn)為禮與法的融合。至清代,禮法高度融合,人情溶于法律,人情即法。人類社會的復(fù)雜性,使得司法實踐中,不免“合情不合法”或者“合法不合情”。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中,人情與法律的和諧指對同一法律現(xiàn)象無相異的規(guī)定,以不孝罪、留養(yǎng)制度、親屬相犯和恤刑為代表;人情與法律的沖突指對同一法律現(xiàn)象有相異甚至矛盾的規(guī)定,以復(fù)仇和赦免為代表。
《孝經(jīng)》記載“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1)”,在我國古代,不孝是最大的犯罪,人情與法律的和諧首先表現(xiàn)為不孝為罪。
《大清律例·名例·十惡》記載:“七曰不孝。謂告言、咒罵祖父母、父母,夫之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若奉養(yǎng)有缺,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稱祖父母父母死。(2)”可知,清代不孝罪體現(xiàn)在:日常不順父祖;冒犯(觸犯父祖名諱或狀告、咒罵甚于殺傷)父祖;父祖被囚或喪葬期間有違禮法。
日常之不孝,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戶律·戶役》“別籍異財”、“卑幼私擅用財”2條;《大清律例·禮律·儀制》“僧道拜父母”、“棄親之任”2條;《大清律例·刑律·訴訟》“子孫違反教令”條。
冒犯父祖,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刑律·人命》“謀殺祖父母父母”、“謀殺故夫父母”、“尊長為人所殺私和”3條;《大清律例·刑律·斗毆》“毆祖父母父母”、“妻妾毆故夫父母”、“父祖被毆”3條;《大清律例·刑律·罵詈》“罵祖父母父母”條;《大清律例·刑律·訴訟》“干名犯義”條。
父祖被囚或喪葬期間之不孝,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禮律·儀制》“匿父母夫喪”、“棄親之任”2條。
若說不孝是對孝的違犯,為親復(fù)仇則是對孝的一種極致表現(xiàn),是人情與法律沖突的典型。在我國古代,因孝悌而復(fù)仇是一種高尚倫理。
復(fù)仇,體現(xiàn)于《大清律·刑律·斗毆》“父祖被毆”條:“若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殺,而子孫(不告官)擅殺行兇人者,杖六十;其即殺死者,勿論(少遲,即以擅殺論)······祖父母父母為人所殺,本犯擬抵后,或遇赦、遇赦免死,而子孫報仇,將本犯擅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3)”此條與《大清律例·刑律·人命》“謀殺人”條的規(guī)定有所沖突。此外,源自晉朝的“移鄉(xiāng)避仇”,《大清律例》則不在提及。
《大清律例·名例律》“犯罪存留養(yǎng)親”條規(guī)定:“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篤廢),應(yīng)侍(或老或疾),家無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與獨子無異,有司推問明白),開具所犯罪名(并應(yīng)侍緣由),奏聞,取自上裁,若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老疾無人侍養(yǎng))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贖,存留養(yǎng)親(軍犯準此)。(4)”存留養(yǎng)親是為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對孤寡老弱的矜恤,是人情與法律和諧的又一體現(xiàn)。
除卻不孝為罪、存留養(yǎng)親,人情與法律的和諧還體現(xiàn)在親屬相犯方面。所謂親屬相犯,為《大清律例·諸圖·喪服圖》確定的五服親屬,包涵親屬相告、親屬相盜、親屬相毆、親屬相奸和親屬相殺。
親屬相告,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名例律》“親屬相為容隱”條;《大清律例·刑律·訴訟》“告狀不受理”條。
親屬想盜,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刑律·賊盜》“親屬相盜”條。
親屬相毆,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刑律·斗毆》“妻妾毆夫”、“同姓親屬相毆”、“毆大功以下尊長”、“毆期親尊長”、“妻妾與夫親屬相毆”、“毆妻前夫之子”6條。
親屬相奸,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戶律·婚姻》“娶親屬妻妾”條;《大清律例·刑律·犯奸》“親屬相奸”條。
親屬相殺,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刑律·人命》“夫毆死有罪妻妾”、“殺子孫及奴婢圖賴人”2條。
此外,親屬相犯還體現(xiàn)于《大清律例·刑律·罵詈》“罵尊長”、“妻妾罵夫期親尊長”2條。
在我國古代,嚴格遵循法律,依法斷案可能招致輿論的非議,相反,曲法申情之舉則可能被視為德政。恤刑和赦免便是統(tǒng)治者為體現(xiàn)其仁慈之心而對犯罪者的法外施恩,其中,恤性是人情與法律和諧的體現(xiàn),赦免是人情與法律沖突的體現(xiàn)。
恤刑,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對老幼婦殘以及貴族官僚的矜恤,體現(xiàn)于《大清律例·名例律》“應(yīng)議者犯罪”、“應(yīng)議者之父祖有犯”、“犯罪得累減”、“老小廢疾收贖”4條和《大清律例·刑律·斷獄》“功臣應(yīng)禁親人入視”、“老幼不拷訊”2條;二是刑訊過程中的慎刑,體現(xiàn)于《大清律例·刑律·斷獄》“凌虐罪囚”、“決罰不如法”2條。
在我國古代,皇帝至高無上,其命令凌駕于法律之上,赦免是皇帝的專有權(quán)力,是人情與法律沖突的典型。赦免,體現(xiàn)在:《大清律例·名例律》“常赦所不原”、“流犯在道會赦”;《大清律例·刑律·斷獄》“赦前斷罪不當”、“聞有恩赦而故犯”。
三、人情與循吏
據(jù)詞義分析,循吏的重點在“循”不在“吏”,“循”有順著、遵守(6)之義,故循吏的重點在于遵循何種規(guī)則。顏師古在《漢書注》注道:“循,順也,上順公法,下順人情也(6)”,可知,循吏除遵循法律,還因循人情。
受儒家文化影響,我國的傳統(tǒng)人情,以禮為核心,和諧而又存有沖突。人情與法律相融合,人情即法,遵守法律便是因循人情;人情與法律相沖突,循吏大都以情變法,曲法申情,或直接依儒家經(jīng)義斷案。由此而言,循吏的一大特色便是因循人情。
在“二十六史”記載中,循吏大都政績卓著,循吏的因循人情便體現(xiàn)于其政績中。在清代,官吏的政績主要體現(xiàn)在重農(nóng)、教化和理訟三方面,循吏的因循人情多體現(xiàn)于教化和理訟,而理訟往往也起著教化的作用,故循吏多緣情理訟。
四、《大清律例》與循吏
根據(jù)上文的論述可知,人情與《大清律例》相融,有和諧也有沖突,而循吏多緣情理訟。故,以人情為核心,可以將《大清律例》與循吏相鏈接。
人情與法律和諧時,人情即法,循吏理訟時因循人情即是遵守《大清律例》;人情與法律相沖突時,循吏理訟多曲法申情,抑或依據(jù)社會中的風俗習慣或儒家經(jīng)義斷案。
參考文獻:
[1]孔子撰,陳書凱譯.孝經(jīng)[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
[2]田濤,鄭秦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3]李偉民主編.法學辭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4][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注釋:
(1)孔子撰,陳書凱譯.孝經(jīng)[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第116頁.
(2)田濤,鄭秦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85頁
(3)田濤,鄭秦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468頁
(4)田濤,鄭秦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99頁
(5)李偉民主編.法學辭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3178頁.
(6)[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3623頁.
作者簡介:胡秀全,1989-04-12,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人,現(xiàn)于黑龍江大學攻讀法律史碩士學位。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項目編號:YJSCX2014-143HLJU”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