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積輝
摘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學生普遍怕寫作,本文結(jié)合教學實踐從積累素材、積累語言、積累靈感三個方面入手,教學生會把別人的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結(jié)合起來,消除學生寫作畏難情緒,從而提高其寫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 能力 農(nóng)村中學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心實感?!遍L期以來,農(nóng)村學校的語文教育囿于“唯書本、唯課堂、唯學?!钡男∪ψ?,亦步亦趨地跟在城市的后面走,特別是作文教學,更是舉步維艱。教師付出的很多但學生收獲的卻甚少,可以說是“談作色變”。作文課不再叫沉迷或欣賞,而成了學生的“倒霉課”。課堂上,學生要么皺眉咬筆,要么拿書就抄,還有的是為了應付作業(yè)像擠牙膏似地擠出一篇無任何特色的空洞作文。教師覺得作文課不好上,學生更是討厭寫作課。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方法可以各異,殊途能夠同歸。只要能貼近學生實際,讓他們樂于動筆,易于表達,說出真心實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談幾點我的認識,僅是為了拋磚引玉,希望對大家有點啟發(fā)。
一、通過講故事,積累素材
每堂語文課安排一位學生講一個故事再上課,這樣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又拉近了語文課和生活和學生的距離,同時也積累了寫作素材。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為了表達效果的需要,會無意識地注意講解的邏輯、語言表達的準確和生動,這就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邏輯使各部分語言聯(lián)系更緊密,是決定故事整體性的主要因素。如果講故事中沒有邏輯性,忽而講這,忽而講那,各部分相互脫節(jié),前后不照應,就很難達到效果。思維離不開語言材料,依存于語言材料,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產(chǎn)生和存在。講故事中語言要求通順、完整、正確,這實際上就是寫作能力提高的基礎。有的同學會說,講故事是口語表達,和正真意義上的寫作有很大的不同。但我們不能把口語化和日常口頭語言混為一談,因為口語化并不等于口語本身;當我們對故事講解語言提出審美的規(guī)范要求時,故事語言就保留了口語基色又吸收了它和文字書面語言之特點。一個詞匯貧乏的人是決不會吐玉噴珠、文采飛揚的,因為他可以選擇的語言要素太少。要想使故事講得準確精練,就必須注意平時勤于積累,建造起一個有一定儲量的詞匯寶庫。
二、通過閱讀,積累語言
要大量而廣泛地閱讀,尤其是閱讀中外名著。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的方法,在教學中還要提醒學生寫提要、寫作隨感和做剪貼。比如:有時候所需的內(nèi)容太多,無法詳盡摘錄,那就可以用提要把所需的內(nèi)容概括進去,或者當自己讀一篇好文章受到啟發(fā),產(chǎn)生一種新認識,就可以以隨感錄的方式記在筆記本里。如果你能夠堅持不懈地做到這些,你肯定會有極大的收獲。不過,千萬別忘閱讀積累素材的一個最方便的渠道——語文課本。如能夠充分挖掘課本里涉及的人物、事件的內(nèi)涵,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一個取之不盡的素材之源。
有些學生對閱讀不太熱衷,并不能做到鍥而不舍的大量閱讀,但寫作水平和閱讀能力關系太密切了,我們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不去閱讀,怎么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字呢?這就需要培養(yǎng)耐性。耐性就是磨勁。耐性不是一個人天生的,完全是后天的產(chǎn)物。耐性需要個體和環(huán)境的活動,需要身心交融,需要從人生實踐中,尤其在痛苦中,經(jīng)過長期的日積月累,自覺地錘煉才能培養(yǎng)。
三、通過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積累靈感
積累了寫作素材和語言還不夠,還必需有創(chuàng)作的靈感,也就是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要想寫出好作品,就必須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有些學生總認為自己的生活平淡無奇,沒什么可寫。其實不然,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說得好:“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fā)現(xiàn)?!边@也就要求我們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采掘生活中的閃光點,留意你身邊的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情,通過你的聯(lián)想和想象,發(fā)覺他們的內(nèi)涵并作以描繪、筆錄,將他們作為寫作的原始部分儲藏起來。到了作文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根據(jù)文章立意的需要,提取出來“組裝”。只要我們能夠認真采掘生活的源泉,積累生活中的豐富的素材,“靈感”的出現(xiàn)也就不是不可期的。
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jīng)歷了,才會表達得更加的真切感人?!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學生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有一顆敏感細膩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實地記錄下生活中發(fā)生在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現(xiàn)實學習生活中獲取寫作的靈感,積累寫作的素材。注意身邊的小事情,最簡單,最平常的東西,如果以一個不平常的角度觀察就是靈感,藝術(shù)家與一般人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他們會從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中找出新的理解方式。
有靈感時就要及時寫下來。中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歷比較少,但是這并不表明他們對生活毫無感覺,有時侯或許一次考試失敗的經(jīng)歷都可以成為他們作文寫作時的素材。因此,這就要求初中生在學習生活中哪怕有一點點的感想、感悟都要及時寫下來,抓住寫作的靈感。宋代的歐陽修就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倍未牧硪晃恢娙嗣穲虺家搽S身帶著口袋想到好的詩句時就隨時記下來。
其實,學生的作文水平并不是以地區(qū)來劃分的,盡管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作為農(nóng)村中學的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當?shù)噩F(xiàn)有的資源,從平時的教學點滴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走,雖然教學的過程是辛苦的,但學生的成長是快樂的,盡管學生的作文不是文質(zhì)兼美,但只要是質(zhì)樸感人、有血有肉的鮮活作品就行,不是空話、套話連篇、只要真實就行。只要我們在指導學生搜集素材、積累語言以及方法上多下工夫,相信我們的作文教學就不再枯燥乏味,學生也不再感覺“學海無涯”之苦,而會時刻體驗著“書山有徑”的快樂,那么寫作“老大難”“談作文色變”的現(xiàn)象就不會再有,同時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也一定是一群有思想、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有才華的一群人。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呂偉.中學生作文辭海.延邊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學作文指導實例序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