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偉
語感作為一種語言修養(yǎng),是理解一切語言文字的基礎(chǔ),是人們直覺地感受、領(lǐng)悟、把握語言文字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科學的訓練逐步形成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采取適當?shù)姆椒?,對學生加強語感訓練。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創(chuàng)設(shè)出濃郁的語感情境,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diào)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chuàng)設(shè)最佳條件。
如教古詩《登鸛雀樓》時,可先出示投影:畫面上是一望無際、波濤洶涌的黃河水,右側(cè)岸邊的石崖上,有一座小亭。當學生被畫面景色陶醉時,教師娓娓道來:“一個夏日的傍晚,詩人登上鸛鵲樓,看到一輪紅日即將西落,晚霞滿天,波濤洶涌的黃河水浩浩蕩蕩,直奔大海。面對這壯觀的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詩篇《登鸛雀樓》?!睂W生被教師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所感染,同時,也把握了這首詩的基調(diào),有利于準確感悟詩意。同時,濃郁的語感情境便于引導學生入境,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不僅要靠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或主動去營造一種情境,達到學習主體和客體協(xié)調(diào)一致。如學《觀潮》一課“潮來之時”一段,可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潮水奔騰、沖擊的錄音,想象潮來時的景象。然后,讓學生讀課文中的描寫,體會潮來之時的壯觀,讀出潮水的氣勢。這樣,就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參與感知活動,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轉(zhuǎn)為積極地營造課堂情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語感訓練。
2.選準語感點
語感點是一篇文章的精華,是文中最能表情達意的詞、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xiàn),因此,語感訓練就要緊緊抓住語感點。如學習《小珊迪》一課,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體會珊迪臨死前說的那段話,感悟到珊迪的誠實、善良及手足間的親情,感悟到其中所體現(xiàn)的高尚品格和偉大人性。
3.注重朗讀
無論是語感實踐,還是語感分析,都離不開朗讀。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語言的無窮魅力。因此,教師訓練學生語感,就應該注重朗讀指導。如指導讀《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的第一部分要讀得輕,讀得低沉;后一部分要引導學生用贊美的語氣讀,最后一部分時要加重語氣用充滿驚喜、富有激情的語氣讀,進一步使學生體味對雷鋒叔叔的喜愛。這樣學生以飽滿的精神讀出感情,讀出節(jié)奏、韻味,讀得流利、正確自然而然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增強了語感。
4.體悟情感
表情朗讀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好方法。表情朗讀時不僅要做到深切真摯的情、身臨其境的意,還要有抑揚頓挫的聲,才能變成富有感情的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看圖、聽音樂等途徑來創(chuàng)設(shè)情境,指導朗讀,讓學生融情入境,體會情感,訓練語感。
《豐碑》一文寫道:當將軍知道凍死的戰(zhàn)士正是軍需處長時,“怔怔佇立了足有一分鐘”。我是這樣來指導朗讀的,先理解這里的“足”的意思,再問:“一分鐘”時間長不長?可又為什么要加“足”呢?再聯(lián)系前面的“怔怔”一詞,問:將軍為什么“怔住了”?他會想什么呢?這樣啟發(fā)誘導學生懂得:將軍是被軍需處長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震動了。體會出這種復雜的感情后,學生定能重讀“怔怔”,延長“足”的讀音,把將軍受到震動的心理讀了出來。最后將軍向豐碑“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以表達自己對軍需處長的崇敬之情。這里要先看圖,再指導學生重讀、慢讀,讀出“莊嚴的氣氛”,聲音要逐漸提高。
5.領(lǐng)悟文字規(guī)律
呂叔湘老先生曾經(jīng)指出舊式語文教學的一個弊?。骸霸陂喿x教學上適當?shù)貜娬{(diào)所讀的內(nèi)容,而把語文本身的規(guī)律放在了次要地位?!蔽覀冊谶M行語言文字訓練時,要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咬文嚼字,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同課文的語言文字聯(lián)系起來,通過推敲字詞,幫助學生領(lǐng)悟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律,不斷積累對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推敲字詞的方法有“刪”“換”“添”“減”以及“結(jié)合上下文”等。例如:換。古詩《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煙諸”的“移”,可換成“蕩”“劃”等,可作者為什么不用“蕩舟”或“劃舟”呢?教學中,我讓學生回憶《桂林山水》一文,邊做蕩舟慢動作邊啟發(fā)學生:漓江,這是個好地方,誰見誰愛,上了船就被美景吸引了。那么,人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蕩舟漓江呢?學生很快悟到“蕩”是游人高興或陶醉時的表現(xiàn),而這里作者表達的是思鄉(xiāng)愁情,不好用“蕩”。學生了解到作者用詞的精當,提高了遣詞造句的能力。
6.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任何一種能力的獲得,都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反復的實踐,學生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也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語言實踐。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課本劇,我們可以將課文編成小話劇,讓學生演出。這樣,不僅演員會感悟到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準確把握劇中情節(jié),而且會帶動觀眾對課文進一步思考、理解?!簦ㄗ髡邌挝唬航魇∮诙伎h嶺背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甘 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