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愷
我們單位的外國同事被稱為“專家”。專家大都是“磚家”,把中國人寫的外文敲打得更加外文,也不時對與他們有關的內容添磚加瓦拋磚引玉。如最近,爭論新片《洋妞到我家》中的洋妞演繹得是否“到家”,最終焦點集中在了“像不像老外”上,由此抱怨有些中國片拍的老外就像老外拍的中國人一樣奇怪,大呼小叫“外國人不是外星人”,還上升到“通過藝術作品對老外的描述,也能看到一個國家對外國的了解認識與看法”的高度??
站在“高度”上,我們知道,中國已不可能自外于世界,已是世界的中國,世界也離不開中國了。然而,近10年過去了,由于種種原因,面對中國,目前老外還大都是“老外”,尤其對中國與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精神還相當陌生,不大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而反過來,至少中國銀幕上的外國人也顯露出同樣的問題。
“過去,外國角色幾乎都是擺設,他們沒有血肉和個性。”張藝謀女兒張末曾經對美國記者如是說。當時,她老爸正在拍《金陵十三釵》,想使片子“真正拉近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其引用的是好萊塢一線明星、奧斯卡得主克里斯汀·貝爾,而他笑言張導最開始想找的可能是克里斯汀·史萊特(與吳宇森合作過《斷箭》等),“名字看錯了才找到我”。盡管這并不意味著誰都能演,但這個被編導含辛茹苦塑造出來的角色,不僅被很多西方觀眾詬病為“更像60年代嬉皮士”,更因“概念化想象”而毀了其英雄形象,只成為一個道德意義上的、等著被盛滿的空花瓶。特別是,臆斷西方人人固有“人人生來平等”的觀念,卻以救學生(處女)之名讓風塵女替代進虎口狼窩而犯全球普適的平等價值觀之大忌。美國《好萊塢報道》還指出:“你或許會覺得,只有最不入流的好萊塢制片商才能想到在南京大屠殺這樣慘烈的題材中加入愛情戲(貝爾與倪妮)——但這恰恰是《金陵十三釵》的主線??如果華納兄弟公司1942年用這個劇本拍一部影片,可能會有利于反日宣傳,更有可能得到附加的戲劇效果,但放在今天,只剩下噱頭罷了?!?/p>
當然也不應否認,聘請國際大牌出演,是開了個好頭。不遠的將來,肯定會有更多一流一線“貝爾”投身中國銀幕與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事實上,目前已不乏躍躍欲試者。在北京,就有一個懷揣電影夢的外國演員團體,雖然他們大多仍在重復臉譜化的老外角色。明年,一個叫“外國演員在中國”的電影節(jié)有望產生,發(fā)起人希望把外籍演員更多地推到中國電影界的恰當位置,為帶動中國電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往多元化、差異性方向發(fā)展和提高發(fā)揮作用。
隨時代變遷,中國影片中外國人形象的定位正發(fā)生著變化,而這種定位和變化,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中國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自己與之的關系。處理好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首先要解決相互認知的問題。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有什么樣的印象,只有通過增進交流、理解,才能夠促進中外之間正確的認知,從而促進一種良性的互動。在這方面,電影大有可為。
近110歲的中國電影,驗證著電影藝術的獨特功效。19 80年,一部名為《不是為了愛情》的影片公映被譽為“‘一小口推動思想解放‘一大步”。此前,新中國電影沒有接吻鏡頭,男女戀愛大都是含情脈脈、羞答答地對看一下就算了。為保證這部影片情節(jié)與情感引爆點所必需的吻的“順利”,編導把女主角改為外國人??煽鐕鴳俑舾?,于是又將她寫成烈士遺孤,并且是白求恩同胞戰(zhàn)友的女兒。由于長期封閉,當時在中國的外國人非常少,導演好不容易發(fā)現北大的一位意大利留學生??捎脕碜再Y本主義國家的老外,必須過幾十道關口的申請、審查和批復(蓋公章)??正式開拍后,有關部門又規(guī)定,北大必須派一老師全程陪同拍攝;除導演外,這位外國演員不能與劇組其他人交談。到領導審片階段,爭議激烈,兩派意見相持不下,最終決定搞小范圍試映,看看觀眾反應。結果,掌聲投了贊成票。時值改革開放初期,曾反對的領導也就遵從民意,同意放行,但吻戲須剪短。
也是這一年,被專家認作中國大陸電影中第一個“正面”的美國人形象出現在電影院里。不過應該說,中國銀幕上第一個“最正面”的外國人非白求恩莫屬。在“文革”前,畢業(yè)于耶魯大學戲劇系、時任上海電影局長的張駿祥親自執(zhí)導了《白求恩大夫》,并請非職業(yè)演員、美國友人譚寧邦主演。掌鏡的則是當年拍到真白求恩彎腰緊張做手術的那張經典照片的攝影大師吳印咸。藝術家試圖采取“最自然”的表現方式,“捕捉”到種種難得的生動細節(jié),使白求恩的形象既高大,又樸實可親(不回避其“暴脾氣”),甚至“好玩”(有趣)。盡管因時代因素而受到諸多限制,但迄今為止,該片仍屬中國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如今,更準確地把握與表現外國與外國人形象有了可能,如果成功,便不僅讓中外觀眾感受到一種國際眼光與文明視界,更可以反觀在世界的價值系統里中國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同時找到更合理的方式實現中外的相互理解,并為此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