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
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jié)目的再度開播,“漢字”成了今年夏天最熱門的詞匯之一。自2013年8月以來,一檔以聽寫漢字為主題的電視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下簡稱“聽寫大會”)登陸央視,迅速引起各個年齡段觀眾的關注。其受歡迎程度直逼包括《中國好聲音》等收視率最高的中國電視節(jié)目。
隨著漢字書寫欄目的走紅,很多中國人開始跟隨節(jié)目進程做漢字聽寫自我檢測,并在網(wǎng)上曬出自己的聽寫結果,其中不少常用字都被寫錯。“提筆忘字”、“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網(wǎng)絡語言沖擊漢字規(guī)范使用”等話題再次引起熱議。
手寫漢字來襲
“toad”(“癩蛤蟆”)這個詞在英語拼寫中只是很簡單的4個字母,但在漢字拼寫中,“toad”由3個漢字、共46個筆畫組成。面對這個詞,70%的中國人不知如何正確書寫。
它的學名“蟾蜍”,在央視的“聽寫”比賽中,90%的成年人想不起來“蟾”字如何書寫,而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漢字。
首期“聽寫大會”播出時,曾隨機選取現(xiàn)場觀眾組成“成人體驗團”,在記住如何書寫漢字方面,這些成人表現(xiàn)糟糕。在要求寫出“貔貅”、“攥拳頭”、“桀紂”、“甕中捉鱉”等字詞,面對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語,“成人體驗團”頻頻出錯。在面對“間歇”、“熨帖”、“黏稠”等詞時,“成人體驗團”的正確率不足50%,“熨帖”一詞只有10%的正確率。
相比于當下綜藝熒屏的熱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并不養(yǎng)眼,節(jié)目流程簡單,比賽規(guī)則單一,視覺呈現(xiàn)單調(diào),然而收視率卻一路飄紅,成功“逆襲”同期不少熱播的音樂選秀類節(jié)目。
節(jié)目總導演關正文說,他的靈感來自美國的全國拼字比賽。他說,看到一名50年前參加過比賽的老人指導他的外孫參賽令他深受感動。關正文說:“在美國這樣的多元化國家,拼字比賽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共同的美國夢中找到了共同點?!?/p>
“聽寫大會”掀起了中國人手寫漢字的熱情。除了節(jié)目播出時全家老小一起守在電視機前拿出紙筆一起聽寫,中國許多地方,都在舉辦各種規(guī)模的“漢字聽寫大會”。
多種手寫漢字APP也應運而生:“寫漢字”、“漢字英雄”、“學寫漢字”、“寫漢字游戲”、“輕松漢字”、“活字手寫”等不一而足。而且下載量隨著節(jié)目的升溫而飆升。更有不少人掏出智能手機,將輸入法從拼音改為手寫。親手寫一回熟悉的漢字,用戶們發(fā)現(xiàn):“原來‘肺右邊不是‘市,‘尷尬都是形聲字,左邊不是‘九,而是‘尤少一點。”
書寫能力下降不可回避
漢語是“中華文明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是“中國人為世界貢獻的第五大發(fā)明”。中國殷商已有甲骨文,到殷周時期單字多達4500個,公認識別的也有1700個,儼成體系。自秦“書同文”以來,盡管漢字的字形多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一筆一劃地書寫,只是部分漢字由繁而簡罷了。
專家認為,漢字書寫對于漢語言文化傳承的意義至關重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研制組長王寧認為,“漢字有這么一個特點,你光看對它,沒有親和力,只有自己寫才有親和力,有的時候你不寫,那個字和你隔十萬八千里,你一寫它就到你身邊來了。”
然而,隨著鍵盤時代、觸屏時代、語音輸入時代的來襲,握著鼠標忘了筆桿的“電腦失寫癥”患者越來越多。全社會漢字書寫能力普遍下降已經(jīng)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
幾乎所有的中文打字輸入和發(fā)短信程序都要求用戶輸入拼音—中國文字的標準拉丁化系統(tǒng)—以便尋找想要的漢字。這種程序在輸入拼音后提供一串與該拼音對應的漢字清單,用戶可以從中選擇正確的字。從一小串漢字辨認出某個漢字要比想起這個字的筆畫容易得多。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拼音輸入法,不僅寫字的機會減少了,而且連漢字的具體構造都很難記住,可以說,對于年輕一代,“敲字”和“錄入”已經(jīng)代替了“寫字”。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曾經(jīng)發(fā)起一項調(diào)查,在接受調(diào)查的2517人中,有高達98.8%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曾遇到過提筆忘字的情況,僅38.9%的人表示自己經(jīng)常手寫漢字。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說,高科技的發(fā)展使書寫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使用電腦輸入只需要幾個字母或者特定符號就可以,簡單快捷,因此,很多人會使用電腦來做筆記、辦公,導致手寫漢字的機會大大減少,對于漢字字形的生疏則逐漸加大。
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寫作中運用網(wǎng)絡語言,像“你8要醬紫??!”(你不要這樣子),“介素蝦米東東?”(這是什么東西),“偶稀飯你醬紫的人”(我喜歡你這樣子的人)。還有一些具有非語法性特點的網(wǎng)絡流行語,如“我走先!”等,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學生的作文中。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點評嘉賓、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酈波說,“人們的書寫形式變化導致對母語情感的淡漠,會影響文明與文化的傳承,這才是真正的危機?!?/p>
數(shù)字時代,喚回書寫熱情
中國地域遼闊,西部有說維吾爾語的新疆,南部有說廣東和福建方言的地區(qū)。推廣普通話是中國政府民族團結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語委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65%以上的大學生將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用在了外語的學習上。一些博士生導師也反映:能寫出文從字順、邏輯清通論文的碩士、博士并不多,更別提錯別字問題了。
教育部前新聞發(fā)言人王旭明在其微博上發(fā)起倡議,呼吁小學取消英語課并更注重漢語學習。他經(jīng)常發(fā)微博稱:“解放孩子,救救漢語!”
據(jù)媒體報道,教育部、國家語委曾6次向社會發(fā)布年度語言生態(tài)報告,屢稱“學生的漢語能力、漢字書寫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2013年1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征求意見稿首次提出“語言文字事業(yè)”的概念??
中國人熟知的法國作家都德的著名小說《最后一課》,寫的是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法國一所小學被迫停止學法語,改學德語,老師堅持用法語講了最后一課,表達了法國人對母語和國家的情感。因為漢語書寫的再度熱絡,這一小說被不斷提起。
2013年,中國文化名匠—魯迅先生的一封信札在嘉德秋拍會上拍出了650余萬元的天價,足見中國人對漢字,尤其是名人漢字的珍愛。
2013年8月,記述中國象形文字發(fā)展歷程的《漢字》國際巡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除了北京,該展還遠赴加拿大、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等國展出。同時,歷時10年研制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也在中國政府網(wǎng)公布,該表共收錄漢字8105個,是對50余年來漢字規(guī)范整合優(yōu)化后的最新成果。
隨著漢字熱的不斷升溫,一些企業(yè)招聘,也考起了漢字書寫。網(wǎng)友蒼瓊發(fā)帖稱,某傳媒公司的文案策劃職位復試時,要求求職者進行漢字書寫的考核,習慣了鍵盤打字的她,看到10道漢字書寫題頓時蒙了。這一事件也引起了網(wǎng)友熱議,不少人認為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單位在招聘文職崗位時開啟“手寫漢字”模式。
“聽寫大會”無疑是一次全民的漢語教育。
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江藍生說:“觀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全民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這種教育潤物無聲、點滴在心,要比任何說教都更加有效?!?/p>
“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表示,如果50年后,“聽寫大會”還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力,那時候它就是每年一度的全民親近漢字的節(jié)日,而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