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慧
2014年寒假,我來到新西蘭的奧克蘭市,與在該市做幼兒園教師的女兒團聚。期間我參與了女兒所在幼兒園的中國周活動與教師培訓活動,親身感受到這里充滿理解、信任和關懷的教育環(huán)境,也親身感受到這里的教師對幼兒教育的滿腔熱情。
豐富多元的文化周活動
恰逢中國春節(jié),奧克蘭所有幼兒園都在組織中國周活動,女兒邀請我去她所在的幼兒園教孩子們做餃子,并向孩子們介紹中國的文化習俗。
我和女兒事先在超市里買了餃子皮,并在家里做好餃子餡,帶著食材來到幼兒園。示范之后,我們就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做餃子,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了包餃子的過程。有的孩子剛開始很膽怯,連餃子皮也不敢碰;有的孩子很感興趣,一定要親自動手。最后,每位小朋友都獨立做成了餃子并品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
吃完餃子,幼兒園的老師讓孩子們用歌舞來表達對我的感激。表演結束后,孩子們簇擁過來擁抱我??粗⒆觽兲煺胬寺男δ?,我能感受到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幸福感。
參觀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和其他幼兒園后,我發(fā)現(xiàn)每個幼兒園的墻上都貼有他們在中國周活動中的照片,有制作燈籠、剪紙、紅包的,有掛對聯(lián)的,有玩中國拼圖游戲的,等等。這些活動寓教于樂,對發(fā)展孩子的動作協(xié)調(diào)能力及對語言、色彩和音樂的感知領悟力很有幫助,比純粹的音樂、美術、手工、圖畫課多了一份文化與情感熏陶。
兒童認讀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這里的幼兒園非常注重營造文化氛圍,讓兒童以適合其心理發(fā)展的方式,在感官及情感的共同參與中,感受和接受文化熏陶。大年初一下午放學時,女兒所在的幼兒園的園長還親自給孩子及來接孩子的家長發(fā)紅包,讓大家一起感受中國的孩子在春節(jié)時所感受到的快樂。這在客觀上也加深了幼兒、家長與幼兒園的友好關系。
新西蘭教育部門不僅要求所有的幼兒園都在中國春節(jié)期間開展中國周活動,還要求在相應的時節(jié)開展薩摩亞周、印度周、斐濟周和毛利周等文化周活動。在文化周期間,幼兒園的老師們會身著相應的民族服飾,以有趣的方式介紹該民族的衣著、飲食、歌舞、行為習慣等。文化周期間,幼兒園還經(jīng)常邀請家長參與活動,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
新西蘭在幼兒園開展多種民族文化周活動,適應了當?shù)孛癖娊涣髋c融合的需要。新西蘭是個移民國,國民的組成非常多元化,不僅有歐洲后裔、當?shù)赝林?,還有來自太平洋的薩摩亞人和斐濟人,以及來自亞洲的印度人、中國人等。在幼兒園里,你能看到各種不同膚色的孩子。保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除了法制,還要有一個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氛圍。因此,新西蘭政府非常重視構建平等包容、相互理解、互相關懷的社會文化機制。中國周期間,奧克蘭南區(qū)的主干大街上都高掛著紅燈籠,各電臺的節(jié)目主持人也用喜氣洋洋的口吻說著對中國新年的期盼。這讓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中國人倍感溫暖。
在這樣兼容并包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新西蘭的孩子從小就在心里播種下了尊重他國文化的意識。
紀實性“學習故事”
“學習故事”是新西蘭幼兒教育改革的最大亮點。在新西蘭的每個幼兒園,每個孩子的發(fā)展過程都被記錄下來,不僅圖文并茂,有時還圖、文、影像、聲音并存,每月一份。新西蘭的幼兒從0歲開始就可以進入幼兒園,假設一個半歲的孩子進了幼兒園,他到五歲離開幼兒園的時候,就會擁有54份“學習故事”了。在此引用一篇“學習故事”《我會自己完成拼圖》來分析其基本特征。
早茶之后,Angel Mercy決定玩拼圖。當時我正和其他孩子在一起,Angel過來對我說:“我自己能完成拼圖。”我饒有興致地問:“是嗎?”Angel回答:“是的,我會,因為以前我玩過?!蔽艺f:“我不知道你會自己拼?!盇ngel說:“我以前是和我的朋友Rihannah一起拼的,可是她現(xiàn)在不在這里?!蔽医ㄗh:“那你可以找另外一個朋友一起拼啊?!盇ngel說:“好,我去找我的其他朋友。”我鼓勵她:“真棒,你能開動腦筋,自己解決遇到的難題?!盇ngel很高興地說:“做完這個,我還要拼另一個?!?/p>
這里發(fā)生了什么?
Angel在告訴我她會自己拼圖時,非常興奮。她之前玩過拼圖,這讓她信心十足,使她相信能自己完成拼圖。拼圖有助于發(fā)展她的邏輯推理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文字認讀能力,也能增長她的數(shù)學知識,使她了解什么是形狀、大小等。
《新西蘭幼教課程大綱》目標2
兒童在體驗環(huán)境的過程中確認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廣闊的關系世界里,兒童意識到自己特殊的優(yōu)勢,從而樹立自信心。
機會和可能性
讓Angel與朋友或小組一起拼圖,繼續(xù)發(fā)展她的拼圖興趣;給她提供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拼圖。
2014年5月
由此可見,一個“學習故事”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兒童學習活動的觀察;第二部分是教師對幼兒學習情況的分析、評價和反思,分析“在這個情境中我看到了什么樣的學習情況”;第三部分是與之相關的幼教教學大綱目標;第四部分是教師為支持兒童進一步發(fā)展,在分析觀察的基礎上制定的未來教育計劃。
“學習故事”以圖文形式記錄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系列“魔法時刻”,關注兒童“能做的”(Can do)、感興趣的事情,而非兒童“不能做的”、欠缺的地方。在這些“魔法時刻”里,兒童往往展示出一個或幾個《新西蘭幼教課程大綱》所重視的有助于學習的心智傾向——勇氣、信任、堅持、自信和責任。教師密切關注幼兒的思想、行為,并抓住契機鼓勵幼兒。
“學習故事”的基本特征體現(xiàn)了新西蘭幼兒教育的理念:兒童并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和溝通者,教育兒童意味著賦予兒童力量,而不是改造兒童。學習活動是復雜的,也是情境性的,兒童的成長離不開與周圍的人、環(huán)境和事件的互動,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先觀察兒童如何學習,再盡力地分析和理解兒童的學習行為,最后作出教學計劃,以支持兒童進一步發(fā)展。
新西蘭的這種幼兒教育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了對兒童的尊重。
常規(guī)化專業(yè)學習
新西蘭政府非常重視對教師的職業(yè)培訓活動,要求教師每年必須完成一定量的繼續(xù)教育學習任務,以保證教師能正確地理解和執(zhí)行國家教育目標,并在業(yè)務能力上保持持續(xù)發(fā)展。
2014年,我兩度來到奧克蘭度假,每次都有幸參與女兒的專業(yè)培訓活動。年初的培訓活動主要是由教育專家作指導,使教師轉(zhuǎn)變教育觀念。他們的專業(yè)培訓活動是常規(guī)化的,每月開展一次,活動方式類似于小組座談。事實上,他們正在進行一項課題研究,專家在進行理論講解的同時,還會指導教師們學習如何進行行動研究、教學反饋、資料收集和整理。
當我八月份再次來到這里參加他們的專業(yè)學習活動時,他們已經(jīng)在進行結題匯報了。他們的結題匯報與我們在國內(nèi)所作的通訊式或會議式的結題匯報很不一樣。他們在進行匯報的時候,所有參與研究的人員都必須上臺匯報。每人講解小組研究的一個部分的內(nèi)容,談的都是他們?nèi)绾芜\用新理念來發(fā)展孩子的能力。表現(xiàn)形式各有特色,有聲有畫有影像,有說有唱,不拘一格,但都是用事實來說話。我女兒的幼兒園用戲劇表演的形式展示他們在進行課題研究前、后對幼兒教育方式的變化。這種方式生動活潑有趣,讓人對他們的課改成效一目了然。
作為進行課題研究多年的老教師,我由衷地感嘆他們培訓的實效性,也很佩服政府促使幼教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式,這種方式使引導不再流于形式,而能實實在在地影響每一名幼兒教師。他們的課題研究沒有花架子,更注重實踐效果,注重課改是否真正轉(zhuǎn)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真正落實了《幼教課程大綱》的目標。
在政府的重視和培養(yǎng)下,新西蘭的幼兒教師逐漸成長為對幼兒教育充滿熱情而有“力量”的教師,使幼兒園成為孩子成長的樂園。他們不僅僅傳授給孩子知識,更關注孩子心靈、情感的發(fā)展和樂觀、自信、有親和力的人格的形成。通過開展活動、做游戲,新西蘭的孩子學會與人友好交往,學會用美術、音樂等表達情感,并了解和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式,他們從小就意識到,盡管我們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們在地球上同屬一個物種——人類,我們身份平等,同樣受到尊重和理解,并會相互協(xié)作,共同發(fā)展。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