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筱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中指出:教育孩子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所謂“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分享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健全人格,在分享過程中,幼兒的情感、品德、口語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會得到發(fā)展。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分享是個人和他人和諧交往的基礎,分享不僅僅是讓別人來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成功,還應去分享別人的快樂的情感。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對立面是“獨占”、“獨享”、“多占”。分享行為的發(fā)展是幼兒社會行為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對于全面提高幼兒素質(zhì),將來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展,是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與人分享不是幼兒自發(fā)的,而是由老師或者孩子周圍的人教給孩子怎樣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F(xiàn)談談工作中我是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的。
一、樹立榜樣,激發(fā)幼兒交往的興趣
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在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活動中,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孩子模仿的偶像,教師借助這一特殊的地位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如“大拜年”,老師主動打電話給孩子先拜年,孩子欣喜萬分,一下子覺得自己了不起,在這種興奮的情緒感染下往往會迫不及待地想與他人打電話,交往即在其中。另外,同伴也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教師對能較好地與同伴交往的幼兒,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用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激發(fā)幼兒向他們學習的動機。
二、樹立幼兒的分享意識
(一)通過故事形象樹立幼兒的分享意識
故事中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兒分享認知的培養(yǎng)。如我在教授“一粒小米種子”時,利用小雞連克撿到一粒小米種子,自己舍不得吃,種到地里秋天收獲后,請小朋友們一起分享,這時連克看到小朋友們快樂,它自己也快樂的故事情景,讓幼兒從連克的快樂中懂得分享的快樂,讓幼兒充分地感受到與同伴共同分享原來是如此的快樂。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懂得了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二)通過的教師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之間、教師與保育員之間的關系,會對幼兒產(chǎn)生直接地影響,所以,我們老師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于是,我就從自己身邊的瑣碎小事做起,先是和搭班教師一起制作教玩具,一起布置環(huán)境,兩人使用同一份教材時的表現(xiàn)等等。兩人之間的親密、信任,在無形中都為幼兒提供了積極的行為榜樣。
(三)通過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近幾年來,我們幼兒園無論是室內(nèi)環(huán)境還是室外環(huán)境在設計、制作方法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我們各個班的墻面環(huán)境布置中不論做什么主題內(nèi)容,都會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師生合作共同布置。幼兒通過畫畫、貼貼、剪剪,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了每一個主題墻,孩子們把一些自己喜歡的物品掛在墻上和同伴一起說說看看,一面“普通墻”由此就變成了“分享墻”。孩子們從中感受了合作與分享的快樂。這樣使孩子們在參與制作、欣賞富有童趣的畫面的同時,與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發(fā)了出來。
三、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能力
(一)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一同游戲的機會很多,如區(qū)角活動的益智區(qū)拼圖時,單個幼兒觀察不夠完整,如果幼兒合作會拼得又快又準,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如何共同完成游戲共同分享游戲的快樂是非常重要的。再如在玩具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適時地引導幼兒想玩別人玩具時該怎么說,該怎么做?讓幼兒學會交換玩、輪流玩。還可以和幼兒一起制訂出一些規(guī)則,要求幼兒遵守。如未經(jīng)允許,不能擅自拿別人的玩具;借玩具時要商量;輕拿輕放玩具、注意不能破壞玩具等等。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會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遇到幼兒因為喜愛一種玩具而發(fā)生爭執(zhí)時,通過觀察分析,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玩,我們都玩得高興?”同時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把分享目標分為“物質(zhì)分享”和“精神分享”,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fā)點,我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活動:我們首先從實物分享開始,組織“我的玩具大家玩”、“我的圖書大家看”等主題的分享活動,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孩子們從家里帶來最心愛的玩具放在玩具柜上,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幼兒介紹自己的名字、玩具的由來,演示給大家看玩具的玩法,并由他邀請幾名喜歡這件玩具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同時也讓幼兒知道分擔別人的憂愁、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原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在分享過程中,當幼兒交換對象發(fā)生沖突時,幼兒之間亦有矛盾產(chǎn)生。這時教師不是直接解決矛盾,而是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矛盾,否則終止發(fā)生矛盾幼兒的分享活動。在多次反復的“矛盾——化解”過程中,幼兒學會了以輪流、等待等方式自己解決問題。同時幼兒為得到自己的交換對象而更加主動地交流自己的玩具。
(二)爭取家長的配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
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除了要求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培養(yǎng)外,同時也要求家長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家長不樂意帶孩子走親訪友,不準孩子走出家門,生怕孩子間發(fā)生矛盾帶來麻煩。許多經(jīng)驗表明,凡是在房間里長大的孩子除了較順從外,大多是活動能力較差、不善于交往、膽怯、缺乏獨立精神的孩子。所以我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每月寫好家園聯(lián)系冊、家長園地、家訪等方法幫助家長了解一些幼兒的心理常識,在平時與家長的交談中經(jīng)常提醒家長要多讓幼兒與同齡伙伴交往,從中學會禮貌待人、互相謙讓。
(三)在日?;顒又幸沧⒁怆S機激勵幼兒的分享行為
當發(fā)現(xiàn)幼兒有分享行為時,老師還可采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等鼓勵方式,使幼兒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從而在今后更愿發(fā)生類似的行為。
總之,實踐證明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來培養(yǎng)幼兒自發(fā)的分享行為,幼兒充分體驗到了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于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zhì)將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