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妍
摘要:孟子以他的性善論這一理論基礎(chǔ)出發(fā),認為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很大的,認為君主實行了仁政,給人一個安居樂業(yè)的環(huán)境,就會得民心,而且人民有了安居樂業(yè)的環(huán)境,才有心思和精力來修養(yǎng)心性,提高百姓自己的修養(yǎng)、素質(zhì)。孟子認為仁政有兩個基本原則,即興利除害,實行仁政的措施即有恒產(chǎn)、以民為本和任人唯賢。
關(guān)鍵詞:仁政思想;人民;統(tǒng)治者
一、民本思想
(一)制民之產(chǎn)。孟子在與齊宣王的討論中就提出了要讓人民“有恒產(chǎn)”,而且君主還要“制民之產(chǎn)”,(孟子)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盵1]13這段話孟子表達百姓要有了恒產(chǎn)才會有恒心,一般的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便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這樣的話,人們就會做出違法亂紀的,社會就會處于混亂的局面。孟子還認為“制民之產(chǎn)”是英明的君主實行“仁政”的根本,“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布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巴跤校瑒t盍反其本矣”的意思就是郡王要實行仁政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后面孟子所說的,君主應(yīng)該給百姓足夠的土地,讓他們?nèi)ドa(chǎn),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親,下足以撫養(yǎng)妻兒,衣食無憂,然后再對百姓進行禮的教化,這樣人民也不用擔(dān)心溫飽問題,百姓的的自身素質(zhì)也提高了,君主也得到民心社會自然而然就會安定、繁榮。
(二)“以不忍之人行不忍之政”。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盵2]48孟子說,先王就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之政的”。每個人都有憐憫別人之心。先王因為有憐憫別人的心,這就有了憐憫別人的政治。憑著憐憫之心去實施憐憫別人的政治,這樣治理國家就容易的多了。孟子認為“不忍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在他著名的“四端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性善論,而孟子的仁政學(xué)說就是從他的性善論推廣而來的。性善論也就是仁政學(xué)說的理論基礎(chǔ)?!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以運于掌?!盵3]10這是孟子對“不忍之心” 的推廣。尊敬自己的長輩,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不光要愛護自己的兒女,還要愛護別人的兒女,這樣天下就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掌心中了。孟子把孔子的忠恕思想繼承并發(fā)揮,成為仁政的基礎(chǔ),成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chǔ)。君主做到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之政”,做到以不忍之心來愛戴人民,實行仁政,也能更好的得到民心。
(三)愛民,輕刑薄稅。孟子認為,英明的君主應(yīng)該愛民,應(yīng)該關(guān)心您主的疾苦、減輕民眾的賦稅,“不嗜殺人者能一也?!盵4]10不喜好殺人的君主能統(tǒng)一那天下,這是告訴梁惠王(君主),不要對百姓太殘忍,要愛民,不要對百姓實行酷刑?!耙粤偃收甙裕员赜写髧阂缘滦腥收咄?,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實行仁政的王,不需要以龐大的國家基礎(chǔ),就能是得人心。文王和湯沒有龐大的國家基礎(chǔ),卻能使人心歸服,那是因為他們實行了仁政。孟子認為,實行仁政和法制在治理國家時都很重要的,行仁政,并不是只需要善就行了,還需要法制。孟子主張輕刑薄稅,這并不是不行法制,不向人民征收稅,而是不濫用刑罰,減輕對百姓賦稅徭役。
(四)教化制度。不但要讓百姓在物質(zhì)上富裕,更重要的是還要讓他們在精神上富有,人民的素質(zhì)對于一個國家的興旺也是必不可少的?!霸O(shè)為癢序?qū)W校以教之。癢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癢;學(xué)則三代共之不,皆所以明人倫也?!盵5]89從夏朝開始,賢能的君主都比較的重視教育。有了古代君主對教化的重視,才造就了偉大的華夏兒女有醇厚的文化底蘊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叭苏搨惷饔谏?,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泵献诱J為設(shè)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會人們處理人際關(guān)系,學(xué)會了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百姓自然而然就和睦了,社會就會和諧了。
二、反對不義戰(zhàn)爭
孟子在《孟子》中多處提到了反對不義之戰(zhàn)。孟子一生渴望出現(xiàn)一個升平的世界。孟子認為不義之戰(zhàn)是個諸侯之間為了達到自己夸張土地的目的而進行的戰(zhàn)爭,這種戰(zhàn)爭必會導(dǎo)致生產(chǎn)的破壞,會殃及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所以孟子不是反對所有的戰(zhàn)爭,而是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
孟子從百姓的角度出發(fā),講述了他反對不義之戰(zhàn)的思想?!叭缬胁皇葰⑷苏?,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盵6]10如果有一個不喜好殺人的君王,那么天下的人民都會希望這個君王能來占領(lǐng)、解救他們。人們不是不希望戰(zhàn)爭,而是不希望遇到一個不實施仁政的暴君。孟子通過講述百姓反對不義之戰(zhàn),來告訴君主不義之戰(zhàn)是不可取的?!叭≈駩?,則取之?!盵7]29這句話講的是,如果一個君王來奪取土地進行戰(zhàn)爭,但這種戰(zhàn)爭會使庶民解救,是百姓愉悅,那就是可以進行的。“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實行仁政,是功天下之失也。”[8]33孟子告訴齊宣王說,雖然齊國現(xiàn)在很強大,別的國家會畏懼,但是如果齊宣王不實行仁政,百姓會痛恨,會希望別國來攻打、吞并。
三、唯任是賢
“孟子的仁政兩原則,即興利除害。實施仁政的措施:有恒產(chǎn);任人唯賢”[9]108孟子認為一個國家的君主是否能實行仁政,一方面是要有一位在位賢能的君主,還有就是要有賢能的大臣、賢能之士來輔佐?!叭锰煜乱惨匀?,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忍,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边@說明不光天子要是實行仁政要賢能,諸侯也應(yīng)該做一個賢能之士。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講使卑逾尊,疏逾戚。”[10]30應(yīng)該任人唯賢,國君要選進賢能之士,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把有賢能的卑賤者提拔大尊貴的地位上,也可以把有賢能的疏遠的人提拔到親近者之上。孟子主張的這種打破封建秩序的任人唯賢的用人方式,是很可貴的,是進步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第一版)[M].中華書局
[2]孟子﹒公孫丑上[M]山西古籍出版社
[3]孟子﹒梁惠王章句下[M]山西古籍出版社
[4]周桂鈿﹒中國儒學(xué)講稿[M].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