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摘要】在古詩文教學中,學生學起來頭疼,教師引導起來也比較費勁,容易出現(xiàn)冷場等意外情況。筆者發(fā)現(xiàn),課文誦讀的流暢度直接影響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程度,至少會影響課堂的流暢程度。所以誦讀練習一定要走在前面,在誦讀中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情感的起伏變化。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因聲求氣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考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也日趨增長,而從題型上看,高考語文的題型短時間內還不會有較為明顯的變化,但古詩文閱讀的比重相信在未來會有所提高,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文教學顯得至關重要。
在古詩文教學中,文言字詞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給文言文字詞教學減負成了古詩文教學的關鍵。筆者在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深刻的認識到因聲求氣的重要性。
一、在因聲求氣中把握古詩文情感動向
在古詩文中常常能見到情感語言,這些情感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氣脈,從而用正確的情感去朗讀,在朗讀中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二者互相促進。例如:在《伶官傳序》中,“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及其倉皇東出,未見賊而戍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身死國滅,何其衰也!”學生在預習時,如能抓住“盛”和“衰”等這些情感語言,再朗讀,對全文的理解必然大有裨益。
二、因聲求氣,創(chuàng)造探究問題營造熱烈氣氛
詩歌是語言的皇冠,情感是詩歌的珍珠。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吟誦古詩詞,促使學生與作品、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穿越時空,走進作者心靈世界,和作者吟哦,和千年唐宋呼吸。課前誦讀,增加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為課堂探究問題營造氣氛。
三、因聲求氣,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華五千年,中華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埋藏了幾千年汗水與激情,洗滌了遷客騷人們的淚水與辛酸,掩映了幾千年的戰(zhàn)爭與和平,在烏衣巷口,在秦淮河邊,在烏江邊,在云霧飄蕩的竹林間,在不系之舟的渡口,在風雨飄搖的草堂里,有那麼多的羈絆和哀愁。古詩詞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這些更需要在誦讀中進一步體味。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館聯(lián)詩悲寂寞。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在吟誦中,體味史湘云和林黛玉氣質、命運的不同,才能與作者對她們定位的“紅樓一哭,萬艷同悲”相一致。在朗讀中體會林黛玉心中對自己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的失望情緒,在鶴立雞群一樣境況下消瘦孤獨地茍延殘喘,對自己這一切無奈的嘆惋。是林黛玉預見到會有一天,無情的冷月會看著自己死去的一種讖語。
四、因聲求氣,把握氣脈,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沒錯的,尤其在古詩文學習中,更要突出誦讀,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氣脈;在誦讀中體味詩詞的韻律,也為學生在今后的高考詩詞鑒賞和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打下了基礎。
五、因聲求氣,讓詩詞走進生活走進心靈
開展總題為《生活因詩而精彩》的系列寫作、誦讀活動。 在過去的一學年里,學生們舉行了詩歌朗誦會,士氣高昂,學習詩詞熱情大增;同時也帶來了學生多如雪片般的投稿,學生自發(fā)組織成立文學社,成立詩詞研究會,特別是對明代本地名人趙時春的詩詞做了大量的研究,雖然沒有重大突破,但是,對學生日后高考,科研注入了極大的動力,這一切都是誦讀詩詞的結果。
六、因聲求氣,在誦讀中學習古人的品質和精神氣質
在誦讀中,引導學生關注內心,在誦讀中學習古人禮親近友、為人處世的方式,在誦讀中學習古人生活思維方式,詩意的棲居。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天職在還鄉(xiāng)。我想古詩詞里住著一個桃源,住著一個田園,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在當下這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在這個信仰喪失的時代,在這個“過勞死”激增的時代,誦讀點詩歌,我想對不止于詩人,每一個人都有必要幻想?;孟霃脑娫~開始,幻想從誦讀開始。
在詩詞教育中,讓誦讀教會學生生存,學會詩意的生存,學會自在,學會“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教育喚醒一個民族的靈魂。
參考文獻:
[1]王玉強.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陳向明.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童蕾.初中語文古詩文誦讀教學探究[D].蘇州大學.2011
[4]任運昌.小學古詩文教學改革論略[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
[5]王艷春.古詩文教學對口語雅化的作用[D].華東師范大學. 2006.
[6]袁開勇.當前中學古詩文教學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09.
[7]任運昌.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意義、現(xiàn)狀與優(yōu)化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07.
[8]吳麗娟.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文教學現(xiàn)狀及其突破[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