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霖
有人說,宋硯是我國硯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宋硯最大的特點是文人氣息濃,既實用又美觀。宋代從皇帝到文人墨客,都喜愛用硯、玩硯、賞硯。文人常以銘文鐫刻在硯上。一批學者、藏硯家對從漢到宋以來的石硯種類、制作方法、使用效果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寫出了專門著作。如蘇易簡的《文房四譜》、歐陽修的《硯譜》、唐詢的《硯錄》、米芾的《硯史》、高似孫的《硯箋》、蘇東坡的《東坡志林》、曹健善的《歙硯說》、李之彥的《硯譜》、葉樾的《端溪硯譜》等等,皆出于宋代。這些著作,推動了硯臺制作突破和硯文化發(fā)展。到宋代,硯不再是一味的方形、長方形、圓形,而是朝著多樣化、形象化、藝術化方向拓展,制式更加多樣。高似孫《硯箋》列硯式37種、唐積《歙州硯譜》記載歙硯式樣40余種。宋硯主要形式是抄手硯,而且是典范的抄手硯。所謂抄手,即可用手抄硯底取硯而得名。抄手硯,長方形態(tài),整體嚴謹、莊重、敦實,線條簡約;前窄后寬,前低后高,有的上寬、下窄;硯底三邊著地,硯額處實,硯后部底掏空,可以一手端提。除了抄手硯外,宋硯還有多種款式,和抄手硯一樣,外形輪廓多樸素大方,不作繁褥的紋飾;硯臺的大小高低也適度,以擺在案頭便于磨墨提筆為準。宋人重石硯,也是喜其易發(fā)墨又不損耗??傊v求實用。同時,宋人也對石硯的色彩、紋理極為重視,追求硯形雋秀文雅,線條細膩工整,刀法簡潔流暢,以達到實用和欣賞并重。從以下硯臺可以看出這些特色。
1.箕形抄手歙硯(圖1),長9厘米,寬5.5厘米,高2.4厘米。硯作抄手式。全硯黑中泛青,面、背布滿樹輪紋,如波浪蕩漾。石質細潤,形制規(guī)整,小巧精致,留有唐代箕形硯風味。
2.箕形抄手鳳咮硯(圖2),長15.4厘米,寬10.2厘米,高2.7厘米,前部和邊墻著地,為典型唐代過渡到宋代抄手硯款式,線條挺拔,大方穩(wěn)重。色青黑,上有無數(shù)白色小砂粒,質堅密光滑,土銹滲入,包漿厚重,為出土之物,似蘇東坡所謂福建鳳咮硯。
3.長方抄手魚籽歙硯(圖3),長14.8厘米,寬9厘米,高2.2厘米。面有起邊,后無堵,四周內(nèi)斂。全硯青黃色,布滿魚籽點。形制簡約,線條挺勁有力,色彩鮮艷,石質堅密細潤。
4.長方抄手端硯(圖4),長25.5厘米,寬16厘米,高5厘米。面有稍寬邊框,后無堵。硯堂大,中間下凹淌池,大且深。四周內(nèi)斂。硯體碩大穩(wěn)重,色青紫,質細膩潤滑,表面損痕斑駁,墨跡包漿交融,留下明顯歲月長久印記。
5.長方抄手歙硯(圖5),長18.4厘米,寬10.5厘米,高4.5厘米。硯作抄手式,硯堂中間因長期磨損下凹,淌池。硯崗飽滿,四周內(nèi)斂。面、背布滿細羅紋,青黑光亮,細嫩溫潤。全硯端正規(guī)整。墨漬滲入,更顯古樸。
6.長方抄手歙硯(圖6、7),長17厘米, 寬10.4厘米,高5.4厘米。硯面邊框平直,硯堂兩頭稍翹,一指池,彎曲,深。四邊墻內(nèi)斂。全硯規(guī)整端莊,線條挺拔,面、背布滿水波羅紋,紋理橫向均勻排列,上點綴無數(shù)銀星金暈,宛如月下秋江,波光閃爍,星光倒影,靈動優(yōu)美,情趣盎然。
7.長方深池抄手歙硯(圖8),長20.5厘米,寬11.5厘米,高4.5厘米。硯堂平展,硯池大且深。硯制簡約端正,線條凝練挺拔,色青黑,布滿刷絲羅紋、金星銀星及銀星帶,潤澤秀美。
8.長方如意池抄手硯(圖9),長16.4厘米,寬8.5厘米,高3.3厘米。硯首下挖如意形硯池,頗深。硯堂邊沿稍下凹,四邊側內(nèi)斂,背淺抄手。硯制規(guī)整,色澤嫩黃,墨痕土銹斑斑,古色古香。復手陰刻行書“祐之”二字,似人名。硯材疑為蒦村石。
9.長方橢圓池抄手龍池硯(圖10),長16厘米,寬9.6厘米,高2.4厘米。面有起邊,挖橢圓形硯池。堂池邊沿稍下凹。硯四周內(nèi)斂,弧形淺抄手。背陰刻行書“翁四九造”。硯灰黑色,上布滿白色小砂粒,墨漬、包漿蓋面,渾樸古穆。
10.長方抄手花石硯(圖11),長13.5厘米,寬7.8厘米,高2.5厘米。淌池,大而淺。四邊側內(nèi)斂,形制規(guī)整古樸,線條簡約挺拔,全硯紫紅色,綴滿白花紋,若云聚云散,美不勝收。
11.元寶紋洮河硯(圖12),長21.5厘米,寬13.4厘米,高2.5厘米。硯堂下陷,從后向前傾斜,束腰,前后邊弧線,成元寶形。硯堂與硯面邊線之間陰刻纏枝花,四角各一枝,腰部兩邊各一朵。四邊內(nèi)斂,背前部著地,后部兩長形足。全硯黃綠色,面、背均有橫向弧線紋,色彩淡雅秀美。全硯造型獨特,石質堅細潤澤,墨痕點點,土銹斑斑,雖蒼茫古樸又鮮艷別致。
12.三足如意池歙硯(圖13),長17厘米,寬8.5厘米,高2厘米。面有起邊,后無堵,前邊內(nèi)側弧線形,下為半月形如意池,頗深。四邊側內(nèi)斂,背前部隆起落地,后部兩乳足。全硯造型別致秀雅,刻線流暢柔和,極具曲線美。石色青碧純凈,不含一點雜質,密布刷絲羅紋、金星,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石質極其細嫩滑爽,為婺源龍尾硯中珍品。
13.長方誠齋銘歙硯(圖14),長13.4厘米,寬7.4厘米,高1.8厘米。硯堂與邊線平,圍細線溝渠,邊線四角向內(nèi)尖出。硯額下挖轆轱形硯池,稍大,留鑿痕,顯得粗獷古穆。四周內(nèi)斂,背平,中間陰刻行書“誠齋硯”三個字。全硯灰黑泛青,面有閃光銀點,背布滿羅紋。
14.長方鐘紋龍池硯(圖15),長15.3厘米,寬9厘米,高1.2厘米。堂池成鐘形,圓角,隔墻中間有凹溝相通。硯池橢圓形。硯前小后大,四邊側內(nèi)斂。背平。硯造型奇巧,色青黑,有白點,線條柔順,為福建龍池硯。
15.支履池歙硯(圖16),長16.2厘米,寬10.8厘米,高2.2厘米。硯堂下陷,從后向前傾斜,圓角,中間凸起,呈支履池。四邊側內(nèi)斂,背制淺抄手。支履形為宋硯常見制式,前小后大,線條挺拔柔曲相承,硯色青黑,石質溫潤,雕工精到,是硯中精品。
16.長方方池抄手歙硯(圖17),長15.5厘米,寬6.8厘米,高2.9厘米。面有細起邊。前部下挖橫向長方形硯池,深,到底,四壁向內(nèi)傾斜。硯堂長方形,平展。四邊內(nèi)斂。硯首背著地,兩墻足窄,上大下小。全硯線條剛毅挺拔,造型簡約樸素。面、背均有細羅紋、斜紋、銀星等石品,石質極為堅密細膩。
17.長方如意池鑲板歙硯(圖18、19),長14厘米,寬6.6厘米,高3.5厘米。硯額開如意池,深,圍陰線紋。硯堂處深挖到底,五面留鑿痕,上鑲一硯板,平展,布滿刷絲紋,細膩潤滑。硯板右上角有小孔,可穿線提起。硯池下方有圓孔通空腹。四周內(nèi)斂,背平。硯形制奇特古樸,灰褐色,有明顯刷絲紋。多處留墨痕,滲土銹,為實用后入土。
18.四足石渠硯(圖20),長12.3厘米,寬8.2厘米,高2.2厘米。硯面中間為長方形硯堂,有細起邊,外圍溝渠,大且深,底弧形,為硯池。邊緣薄,邊側稍內(nèi)斂。背平,四角下伸四個方形足。全硯褐黑色,多有銀點閃亮。造型工整方直,墨漬、土浸、鐵銹斑駁,包漿厚重,邊框破損,蒼涼古舊。不知何石。
19.馬蹄形歙硯(圖21),長10.5厘米,寬8.5厘米,高2.5厘米。硯形似馬蹄,硯堂傾淌,橢圓,前窄后寬,四周內(nèi)斂,背微凹有起邊,后部開一半圓口,似抄手,便取硯。硯制小巧,線條弧曲柔順,雕工嫻熟。色青黑,土銹墨漬滲入,用后入土。
20.蝦頭紅馬蹄形澄泥硯(圖22、23),直徑10.8厘米,高2厘米。圓形,硯堂從后向前傾斜,邊墻內(nèi)斂,背平。制式如馬蹄,圓柔勻稱。質地堅細潤滑,墨痕斑駁,形制古雅。
21.三足支履大沱石硯(圖24、25),長17.5厘米,寬12.3厘米,高2.5厘米。橢圓,前小后大,面有起邊,硯堂從后向前傾斜,與四邊接無折線,邊側弧形內(nèi)斂。背弧狀,前部橢圓餅足,后部兩梯形足。硯形弧線勻稱柔和,高雅秀氣。全硯灰白色,光滑滋潤,墨汁滲入肌理,黑白斑駁,古色古香。大沱石產(chǎn)于湖北沱江江底。
22.三圓足圓陶硯(圖26、27),徑14.5厘米,高3.4厘米。面有起邊,內(nèi)為硯堂,中間稍凸,前部開彎指形硯池。邊側中間鼓出。背平,安三圓柱足。中間模印隸書:“不碌碌,以殉俗。?硁硁,而自處?!毕掠幸魂幬淖瓡秸隆瓣悵 ?。硯為細陶質,灰黑色,堅密細膩。墨痕斑駁,古氣四溢。
23.長方抄手陶硯(圖28),長23厘米,寬14.4厘米,厚3.5厘米。面有粗、細雙線起邊。堂、池相連,淌池,硯堂大,平廣;池稍深,堂、池邊起細線棱,四角向里。四邊側內(nèi)斂,背淺抄手。硯灰陶質,灰黑色,硯面光滑,材質堅細,造型古樸中見精細。全硯布滿土銹,顯示在地下時間不短。右邊緣刻痕為葬俗所傷。
24.橢圓松猴紋澄泥硯(圖29、30),長22厘米,寬18.5厘米,厚3.5厘米。前窄后寬,前部高浮雕一蒼松,樹干彎曲遒勁,枝繁葉茂。樹下一只猴子正在攀石嬉戲。松喻長壽,猴聲同侯,封侯之意。硯堂大,中間稍凹,四周內(nèi)斂,背平。全硯紫紅色,為蝦頭紅澄泥硯,質地堅密細潤,構圖簡明,線條有力,雕工精到。硯面墨跡難去,硯邊多處破損,更顯蒼茫古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