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渤
從陶瓷發(fā)展史看,幾乎每個朝代都把魚紋作為主要裝飾圖案。以北方磁州窯的陶瓷最具特色,以白釉黑彩繪魚藻紋最為豐富,也有刻劃花品種,還有的在瓷器上題寫包含“魚”字的詩文。
漳河流域的觀臺窯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窯所燒造的瓷器,是磁州窯最典型的代表。在這些瓷器中有很多魚紋或魚藻紋的陶瓷器,其裝飾方法有白釉黑彩、白釉褐彩、刻劃花、印花、雕塑、堆貼及青花彩繪等。裝飾內(nèi)容有童子釣魚、水波游魚、魚藻、荷魚、海獸吞魚、魚化龍、魚草等,其中魚藻紋最多。下面主要以博物館和文博單位的藏品舉例說明。
河北博物院藏北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孩兒垂釣紋枕(圖1),高11.84、長29.4、寬22.1厘米。1954年邢臺市曹演莊出土。枕呈橢圓形,枕面出檐,中間內(nèi)凹,枕邊繪外粗內(nèi)細兩道墨線。枕面中間是身穿緊身衣,頭梳劉海的童子垂釣圖。畫面中,三尾小魚正從不同方向咬向魚鉤餌食的爭食場景躍然枕面,魚雖然很小,但是魚頭、魚身、魚鰭、魚尾的細部刻畫及游動時搖頭擺尾的形態(tài)都表現(xiàn)得非常逼真。主體兒童的“靜”與陪襯魚兒的“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魚線中段的水面,只是用兩三道短短的波浪形墨線來表示,簡潔而生動。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金磁州窯白釉劃花水波游魚紋長方形枕(圖2),枕呈長方形,通體施白釉,枕面劃長方框,框內(nèi)劃花水波游魚紋,線條簡練,突出主題。磁州窯博物館藏金無釉刻劃鯉魚紋扇形枕(圖3),高10.8、長36.5、寬20.2厘米。胎質(zhì)灰白堅硬,無化妝土和透明釉,素胎燒制,枕面邊沿有三道扇面形邊線,線內(nèi)刻畫魚一條和簡練的水波紋幾道,并有流釉痕跡四道。枕背面印有奔馬和纏枝花紋圖案,前立面和兩端素面無紋飾,此枕出土于磁縣都黨鄉(xiāng)冶子村。另外觀臺磁州窯遺址也出土有三件類似的金代素胎劃花水波游魚紋扇形枕,均是將肥碩的鯉魚刻劃在枕面中央,上下劃簡練的水波紋作為陪襯裝飾,說明魚兒離不開水??梢姡?dāng)時非常流行這樣“如魚得水”的素胎刻劃鯉魚水波紋扇形枕,而“魚水交歡”又象征著夫妻恩愛,生活幸福。
類似的枕山西博物院展出一件,金磁州窯系“泰和四年”款白釉刻劃荷魚紋橢圓形枕(圖4),是1967年在太原市征集的。同樣是采用刻劃花的技法,除了刻劃水波游魚紋外,在魚身上還刻劃了一個自然翻卷向上的荷葉,說明是在池塘或湖泊里的魚。而這種魚戲蓮紋,寓意“連年有余”也暗喻著夫妻相愛,生活美滿。進而“連生貴子”,充滿了吉祥的寓意。枕底有墨書“泰和四年六月……”字樣,而金泰和四年就是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八百一十年的歷史。從枕的造型和裝飾方法看,此枕應(yīng)是磁州窯系山西窯口的產(chǎn)品,也是鑒定同一類器物的標準器。
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劉立忠也收藏一件金磁州窯白釉刻劃花游魚水波紋瓷片標本(圖5)。雖然只有三道殘斷的弧形弦紋、魚頭和水波紋,但是魚眼、魚鰓、魚須、魚鱗都刻劃得生動、細膩,說明是鯉魚戲水。據(jù)殘斷的圓形弧線判斷,像是一個枕面或盤子的底部,可惜看不到完整器。但是其高超的裝飾手法和生動的游魚水波紋,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還有一件金磁州窯白釉黑彩題詩文橢圓形枕(圖6),高12.6、長25.8、寬22.5厘米。枕面劃兩道橢圓形邊框,內(nèi)書“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在(載)月明歸”的詩句,據(jù)考是唐代船子和尚所作偈。全文為:“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所以說瓷枕上所題“空在”二字是“空載”二字的誤寫。全詩文中只有一個“魚”字,但是把船子和尚釣魚的意境和修禪的思想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雖然夜靜水寒未釣上魚,但卻收獲了滿船的明月。“靜”與“空”是釣魚的船子和尚對參禪的潛心領(lǐng)悟。船子和尚,名德誠,唐代高僧和詞人。
廣東省博物館藏北宋磁州窯白釉黑彩魚藻紋橢圓形枕(圖7),前高7.4、后高10.5、長23.3、寬19.3厘米。枕面內(nèi)凹,出檐,枕邊橢圓形線條內(nèi)是如意形開光,白釉上黑彩繪一尾鯉魚從右側(cè)向左方游弋,魚鰓、魚鰭、魚鱗清晰可見,魚口前吐著氣,有三四個漣漪,魚身上下飄著幾枝水草。草尖流向魚尾,說明魚在逆流前行。草的形狀像韭菜葉,細長而扁。根據(jù)草的特征看應(yīng)是苦草,別稱廖萍草、扁草。枕側(cè)白釉黑彩繪一周流暢的卷草紋。枕后壁有一通氣孔,枕底無釉,鈐印一陽文直排“張家造”楷書款。應(yīng)是磁州窯東艾口村的產(chǎn)品。
邯鄲文物保管所藏金磁州窯白地黑花海獸銜魚圖橢圓形枕(圖8),高11、長31、寬20厘米。枕體施化妝土,上透明釉,底部露胎無釉。枕背面上緣有通氣孔。枕面黑彩為地,白線條刻畫一頭海獸在波浪中心伸出頭來,吞著一尾大魚的脊背。枕四周白釉黑彩繪流暢的卷草紋。枕底無戳記,有墨書:“大定伍年四月十三日買到枕子一只……”金大定五年是公元1165年,距今有849年的歷史。
山東省博物館藏宋磁州窯白釉黑彩魚紋盤(圖9),只是將一尾魚畫在盤內(nèi)底中央,魚體肥碩,魚尾上翹。并沒有水藻紋,突出了魚紋,盤直口,折沿,淺腹,平底。通體施白釉,由于燒造溫度不是太高,口沿部位剝釉現(xiàn)象較嚴重。山東省博物館藏另外一件宋磁州窯白釉黑花魚藻紋盆(圖10),口沿剝釉也較為嚴重,盆內(nèi)壁是黑彩繪開光花卉紋,內(nèi)底繪魚藻紋,有四個支釘痕。外壁施黑釉。此種造型和繪畫方法應(yīng)是元代磁州窯的產(chǎn)品。
邯鄲市博物館藏元白地黑花魚藻紋大盆(圖11),高13.4、口徑48、底徑27厘米。峰峰礦區(qū)彭城出土。盆內(nèi)壁菱形開光內(nèi)繪折枝花卉紋,盆內(nèi)底施白釉,黑彩繪魚藻紋,盆外壁施黑釉。磁州窯博物館也展出一件元白地黑花魚藻紋大盆(圖12),裝飾方法與上一盆相似,內(nèi)壁也是折枝花卉紋,盤內(nèi)底繪魚藻紋,只不過魚畫得細而長,而水藻則多了好幾叢。其水藻不同的漂浮方向,顯示出魚在水中游弋所沖擊出的動感和逆向水流的動感交織在一起。峰峰礦區(qū)文保所藏元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藻紋盆(圖13),高12、口徑46厘米,是1987年彭城鎮(zhèn)二里溝出土的。盆板沿,斜腹,平底。盆內(nèi)壁是開光的兩組花草紋,內(nèi)底主題紋飾是魚藻紋。一尾大魚從左向右逆著水流游動,魚的上下飄動著兩叢順著水流沖動的水草。1999年邯鄲市磁縣鹽店遺址也出土了元白地黑花魚藻紋盆(圖14、15),其內(nèi)壁畫法與前者略有不同,一件是弧線紋,另一件是豎線紋。魚藻紋大同小異,一件魚從左往右游動,上下有三叢水草,魚身細長,露出魚肚白;另一件正相反,魚從右往左游動,上下有兩叢水草,魚身較短,長滿了魚鱗。
峰峰礦區(qū)文保所藏1991年彭城鎮(zhèn)二里溝出土的元磁州窯白地黑花魚藻紋盤(圖16),還有各種魚藻紋盆,都是這時期的代表作。除了整條魚與水藻外,還有只畫魚頭與水草、魚尾與水草的。說明了當(dāng)時的陶瓷工匠,善于觀察魚的生活習(xí)性,把魚“藏尾露頭”和“藏頭露尾”的瞬間捕捉到,并定格在盆里,使我們看到元代的魚在水藻中游動的自然狀態(tài)。
天津博物館也收藏一件元磁州窯白地黑花魚藻圖盆(圖17),高9.3、口徑34.5、足徑18厘米。侈口,折沿,沿上有一周溝形槽,斜弧形腹下收,平底,玉璧形足。盆內(nèi)施白釉,沿上有兩道醬黑色弦紋,盆內(nèi)壁上下各兩道弦紋間繪花朵、水草紋,盆內(nèi)底繪主題紋飾——魚藻圖,寥寥幾筆將一尾鯉魚在水藻中游動的情景表現(xiàn)出來,盆內(nèi)底有五個紅褐色支釘痕。盆外醬黑釉施至近足部,玉璧形底足露胎處呈土黃色。此盆畫風(fēng)簡練、粗獷,胎體厚重,具有元代磁州窯瓷器的典型風(fēng)格。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元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藻紋盆(圖18),高14.8、口徑40厘米。侈口,板沿,斜腹,挖足,盆內(nèi)底有十一個支釘痕。盆底褐彩繪魚藻紋,內(nèi)壁繪大朵纏枝蓮紋。胎色灰白,胎體厚重,內(nèi)壁施白釉,外壁施醬釉。1971年唐山市豐南縣雙港村出土。還藏有另一件元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藻紋盆(圖19),高11.7、口徑36.5厘米。盆內(nèi)底有十個支釘痕。盆底褐彩繪魚藻紋,魚口大張,魚身短粗,魚尾碩大而上翹。盆內(nèi)壁有稀疏的豎線紋。此盆1965年出土于樂亭縣蔡各莊。
河南扒村窯也燒制磁州窯風(fēng)格的瓷器,有元白地黑花魚藻紋盆(圖20),寬折沿,弧形腹下收,平底。沿面上是白釉黑彩繪卷草紋,盆內(nèi)壁是一周盛開的花瓣紋,內(nèi)底繪魚藻紋。水草既有扁草,也有金魚藻和黑藻。魚是嘴上撅,身有花斑紋,圓形尾鰭的鱖魚。此外,扒村窯還燒造金代白地黑花魚紋八角形枕、元白地黑彩魚戲蓮紋盆、元白地黑彩嬰戲魚紋盆等。雖然和磁州窯同是白地黑花產(chǎn)品,但是扒村窯的黑與白更加分明。
峰峰礦區(qū)文保所藏元綠釉雙魚耳三足爐(圖21),通體施綠釉,圓口,細頸,鼓腹,三足,兩尾雕塑的鯉魚胸鰭相對稱抱著爐沿,尾鰭連著爐的腹部,魚頭向上,魚的大小幾乎與爐等高,突出了魚形耳。應(yīng)是燒香時的供器,材質(zhì)為陶器。1976年在河北省磁縣南開河村發(fā)掘元代木船出土一件彩釉雙魚紋盤,直徑25.2厘米。從發(fā)掘簡報的線圖看,盤是折沿盤,沿上是卷草紋,盤內(nèi)壁是花瓣紋,盤內(nèi)底是互相追逐的雙魚,圍繞的中心是開放的花朵紋。
磁州窯博物館藏明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草紋罐(圖22),罐直口,溜肩,圓筒形腹下收。肩部有一粗道褐彩弦紋,腹部是主題紋飾——魚銜花草紋,魚身用褐彩繪成橢圓形,魚鰭、魚尾用較尖的筆觸畫成。而魚嘴、魚眼、魚鱗則用劃花技法簡要地表現(xiàn),魚身下和魚嘴前均畫著流暢的卷草紋和折枝花紋。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明磁州窯黃褐釉黑花褐彩魚藻紋四系罐(圖23),高26.4厘米。直口,折肩,圓筒形腹下收。頸部外有四道弦紋,頸肩部貼塑4個立耳,肩部有弦紋兩道,施釉不到底,近足部露有化妝土的白邊,腹部黃褐釉下黑褐彩繪魚銜水草紋。魚口部有須,應(yīng)是鯉魚。魚眼黑白分明,眼珠朝前,更為生動。而水草葉采用單線平涂的沒骨法,濃淡變化自然,富有立體感。與上一件瓷罐的裝飾方法是異曲同工。
安徽博物院藏明磁州窯白地褐彩雙魚紋碗(圖24),高11.2、口徑20.8、足徑7.5厘米。1957年從安徽省歙縣征集。敞口,弧形腹,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層均勻??谘赝獗远嗵?,是燒造火候低所致,胎質(zhì)較粗松,呈紅褐色。器內(nèi)底有刮圈露胎現(xiàn)象。碗內(nèi)、外口沿均刻劃雙弦紋,碗腹部兩側(cè)用褐、黃彩繪游魚紋。魚身和魚尾用黑褐彩畫,魚口部有須,魚眼也是白黑分明,魚鱗是在黑彩上劃花,露出的白色斜網(wǎng)格紋,胸鰭、背鰭和臀鰭用黃彩繪畫,畫風(fēng)清新活潑,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安陽也出土過明彭城窯白地黑花褐彩鯉魚水藻紋碗和明彭城窯白地黑花褐彩鯰魚水藻紋碗。應(yīng)是明代彭城窯的同一類產(chǎn)品。
邯鄲市博物館藏清磁州窯醬釉印花魚化龍紋雙系扁壺(圖25),小口折沿,短細頸,肩部貼雙耳,壺身呈扁圓形,下接橢圓形圈足。壺身正面印有鯉魚跳龍門紋,上半部是寶珠和火云紋,下半部是一尾鯉魚從水中躍起,右邊的山石象征著龍門。
磁州窯博物館藏晚清磁州窯青花魚紋盤(圖26),盤內(nèi)青花繪一尾鯉魚半卷著身子占據(jù)了半個盤面,下面三個連錢紋,好似魚吐的一串泡泡,寓意“連錢有余”。具有藝術(shù)性的夸張與創(chuàng)造,盤內(nèi)底有八個支釘痕,繼承了元代制瓷工匠的裝燒方法。
從上述宋代至清代的磁州窯魚藻紋陶瓷中可以看出,除了宋童子垂釣紋枕是三尾小魚,元綠釉雙魚耳三足爐、元彩釉雙魚紋盤、明白釉褐彩魚藻紋罐、碗是雙魚外,其他的宋、金、元、清時期磁州窯魚紋枕、盤、盆、壺等瓷器,均是單尾魚裝飾。突出了魚的主題形象,魚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常見的鯉魚、草魚和鱖魚等。
總之,除了部分瓷枕裝飾魚藻紋和水波游魚紋外,絕大部分是盆內(nèi)底裝飾魚藻紋,用簡單的筆墨把水草和魚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這些盆體碩大,敦厚實用的器皿很受當(dāng)時人們的歡迎,所以出土較多。其魚水、魚藻紋深刻的文化含義也給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