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輝 唐昌維
摘要:當前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成為決定和諧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及大多數國家都對此十分重視。德國學校的公民教育倡導責任,強調公民對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和我國的教育方式、內容、途徑等方面有著諸多的不同之處,通過比較其異同,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國;德國;社會責任感;比較;啟示
社會責任感是指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個人在社會處于大時代背景下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國家、民族、集體、他人、家庭、自然等所承擔的責任,自覺履行各種義務的意識。他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升國家凝聚力和競爭力的基礎。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對高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一方面是促進自身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求。
德國的公民教育以倡導責任為突出特征,青少年責任心的培養(yǎng)占據重要地位?!堵摪畹聡逃偡ā芬?guī)定:“培養(yǎng)學生在一個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會中……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其中巴伐利亞州規(guī)定:“尊重人的尊嚴、自我克制、責任感、樂于負責與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懷,以及對自然和環(huán)境的責任心”是對18歲以上學生在道德方面的培養(yǎng)要求①。這種依據德國特色所構建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通過中德兩國的比較有利于促進我國高校社會責任感教育工作的改進。
一、中德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社會責任感教育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遵循教育方針提出的“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責任”的主要目標定位于為人民、國家服務的社會責任上。其核心內容是培養(yǎng)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
對公民責任心的培養(yǎng),在德國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其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個人的個性發(fā)展密切相關,以重視個性發(fā)展為基礎,突出個體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那么,個體要想肩負社會賦予的重任,必將提高自我,才能有足夠的能力為社會服務?;诖死砟?,德國教育更為強調個體個性的培養(yǎng),并對個性賦予了特有的內涵,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尤其是終身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適應和推動迅速發(fā)展的社會。
二、中德社會責任感教育途徑與方法的比較
我國高校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沿用以顯性教育為主的理論灌輸。強調課堂責任理論教育同時結合具體的責任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主要途徑有兩課教學、主題儀式教育、實踐活動類教育、媒體宣傳教育。其中兩課教學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形勢政策課等課程;主題儀式教育較常見的有:主題團日活動、升旗儀式、黨支部活動等;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活動、三下鄉(xiāng)、支教活動等。我國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形式較為豐富,國家也十分重視,但在各類活動的開展中存在形式主義的現象,在如何取得實效上還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我國正逐漸走出傳統(tǒng)責任教育模式,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各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辨別能力以增加具體的責任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等,同時也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在創(chuàng)新其他責任教育的新途徑。
德國學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途徑來實施的,與其他國家相比,有其自身顯著的特點:
第一,以宗教教育為根本。在社會責任感教育中突出宗教信仰和教會的作用,凡是涉及人生、信仰方面的問題都歸于那冥冥之中至高無上的神靈。通過把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宗教教育相融合,使公民的宗教信仰逐步轉化為對集體、政府的認同。
第二,注重滲透的方式開展教育。德國的滲透教育體現在各方面,較為顯著的是生活、課程學習和大眾媒體的宣傳方面。其一,在生活中,對孩子從小進行責任心的培養(yǎng),這已成為德國教育的傳統(tǒng)特色,且在家庭教育中體現的尤為突出,如德國小孩飼養(yǎng)一只寵物比成年人養(yǎng)一個小孩更為需要責任心和耐心。首先,家長考慮小孩是否有獨自飼養(yǎng)的能力,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的方式決定是否同意飼養(yǎng),其中喂養(yǎng)、清掃、照顧等事宜都由小孩獨自承擔;然后小孩要學習飼養(yǎng)的相關知識,在掌握必要的知識后寵物店才會將寵物賣給你;最后,在你購買全套飼養(yǎng)設備后要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喂養(yǎng)。其二,通過課程學習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但是主要通過倫理學、神學、法學、經濟學等其他課程來滲透德育的內容,區(qū)別與我國的顯性教育方式。其三,在大眾媒介宣傳上內容和監(jiān)管體制的把控嚴格,在內容上時刻向國民透露著民主以及社會責任道德規(guī)范。
第三,注重社會實踐增強教育實效。除了在課程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感內容,德國高校較為注重將理論知識與社會服務相結合,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德國,青年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范圍非常廣泛。并且相關部門對此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培訓機制和監(jiān)察機制。
第四,注重通過心理咨詢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德國高校特別注重心理咨詢服務,從業(yè)人員大多有著較高的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幫助,旨在通過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來促使社會責任感發(fā)揮實效。
三、中德社會責任感教育中的施教主體
在我國,社會責任感教育要想取得實效,必然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形成合力。在我國,學校發(fā)揮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地位較為突出。學校主要是通過系統(tǒng)的社會責任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認識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樹立責任意識,培養(yǎng)愛的情感,從而轉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養(yǎng)成踐行責任的習慣。但在教育實踐中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局限,學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成效甚微。相比之下,家庭和社會作為同等重要的施教主體,發(fā)揮的主觀能動性相對較弱。
德國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也強調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其一,學校是主要陣地,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的培養(yǎng),納入德國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體系之中,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其二,已形成傳統(tǒng)的責任心培養(yǎng),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從小開始盡量多地讓小孩參與家庭生活籌劃之中,協(xié)助父母持家守業(yè),適度分擔家務勞動,通過“家庭會議”學會溝通,注重文明修養(yǎng)等,讓孩子們的責任意識先建立在小家庭上,而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發(fā)展成為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在德國,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的行為習慣中,都把維護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huán)境、講究公共文明道德,當作自己的本分和毋庸置疑的事情。在這樣的大社會環(huán)境中社會責任心順其自然的內化成自身根深蒂固的意識。
四、中德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比較對我國的啟示
由于國家制度和基本國情的差異,決定了中國和德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存在差異,對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同樣各有特色。德國短短幾十年間樹立了民主制度,開創(chuàng)現代政治文明,并且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高度有責任感的文明道德風尚,其高校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對我國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作用。
1、完善社會責任感教育中的學校、家庭、社會的綜合體系。在我國和德國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施教主體都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德國責任心的培養(yǎng)都是從家庭教育起步的,能將“責任”作為一種信仰和習慣銘刻在每個人的生活行為中,也是從小開始影響的。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學校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基本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在家庭教育中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和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結構,家長大多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孩子發(fā)展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承擔能力的機會。在社會環(huán)境中,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國家各項體制尚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帶來了如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一些社會不公現象,致使心態(tài)失衡、社會責任感淡化現象滋生,影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反觀德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和優(yōu)良品質的培養(yǎng)注重從細微之處開始,且從小讓小孩做力作能及的事情。甚至德國的法律有明文規(guī)定在6-18歲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必須幫助家庭做家務活的種類②。同時,德國公民把個人行為在公共場合相協(xié)調、制約的自覺性以及德國遍地書香的閱讀氛圍對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搞好社會公德建設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國在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中應同時注重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光依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能達到實效的。
2、加強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結合。我國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從小學在課堂上背誦愛祖國愛人民開始,一直接受“有名有份”的樹立社會責任感的理論知識教育,在考試中學生都可以將這些理論回答一二,但在實際行為中卻總是不容樂觀。盡管我國高校對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進行了改革,但是力度依然不夠,部分活動還存在形式化、行政化的傾向。因此,德國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采取最為主要的隱性滲透教育方式給我國更多的啟示,在課程設置、實踐活動、生活、大眾媒體各方面通過多種創(chuàng)新型方式將社會責任意識融入其中,結合無形的滲透和有形的灌輸不斷探索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路徑。
3、注重榜樣示范作用。在德國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中,我們看到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和熏陶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家庭里,父親忠于職守的敬業(yè)精神,母親踏實認真的勞動態(tài)度;在學校,老師對學生高度的責任心;在社會上,各種職業(yè)者高度的職業(yè)道德感,這一切都使得學生的責任意識耳濡目染,并把責任擔當作為一種榮譽。誠然,要想達到在思想和行為上都深刻影響被教育者的目的,就對我國的全民綜合素質和責任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更側重于實踐教育。社會責任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實踐教育、情境教育。這種社會責任感需要在具體實踐和活動的體驗中去感悟,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淀。是培養(yǎng)、深化、養(yǎng)成的責任行為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徑。從德國的教育中我們看到對實踐活動的開展和體系目前已較為完備和成熟,因此,其實踐活動的開展方式、尤其是激勵機制、培訓機制和監(jiān)察機制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5、與心理咨詢教育結合融洽。在我國心理咨詢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基本上屬于兩個界面,很少有交叉融合的機會。并且在我國心理咨詢大多處于被動的地位,等人上門去找。但由于中國人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禁錮,心理咨詢尚處于較為敏感且唯恐不及的地位。但在德國一方面心理咨詢處于主動地位,并且認識到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對個人社會責任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我國的心理咨詢和社會責任感教育有雙向的促進和互補作用。
新形勢下,社會各類問題日益凸顯,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是解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是推進社會發(fā)展進程的主力軍。德國擁有著比較完善的高校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體系和較為成熟的教育工作經驗。由于兩國本質性差別較大,在實際工作中也需要結合我國具體情況選擇性的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陳立思.比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
[4]畢紅梅.全球化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2).
[5]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
[6]何亞娟.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啟示[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7]于偉.西方高校德育目標內容的比較及其啟示[J].吉林教育科學,1997(01)
[8]楊曉杰,譚武,宋文娟.中德高校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對比與啟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04(04).
[9]關翠玲.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較與借鑒[J].文教資料,2011(06).
[10]張華.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較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2,26(27).
[11]嚴濤.淺析加強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8).
[12]覃遵君.國外素質教育掠影(九)德國素質教育的特色—責任心的培養(yǎng)[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3(06).
[13]王蓉.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較研究與啟示[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06).
[14]孟愛玉.中西方國家學校德育責任教育的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08(01).
[15]張宗海.西方主要國家的高校學生責任教育與啟示[J].高教探索,2002(03).
[16]汪宗田,傅安洲.德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述評[J].思想理論教育,2007(01).
[17]汪宗田,傅安洲.中德高校德育實施途徑的異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04).
[18]王才勇.大眾傳媒在德國[J].國際新聞界,2001(01)
[19]卜雪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體系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2).
注解:
①陳立思.比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162
②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