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文本的細微聲響”——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慢慢走,欣賞?。 痹谡Z文教學中有專家與老師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古龍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借天機老人之口道出了武學的三重境界,有位老師改編了一下其中的幾個字,于是就有了對“傾聽文本細微聲響”最高境界的闡述:“解讀高手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就是:手中無本,心中有本。第二層境界是:手中無本,心中也無本。到了本即是我,我即是本時,人本合一的境界才算解讀至境的登堂入室。最高境界,真正的解讀巔峰,是要能妙滲造化,到無本無我,本我兩忘,那才真的是無所不至,無堅不摧。”教師如何傾聽文本的細微聲響,找準文本的“眼”呢?
一、采用多重視角傾聽文本細微聲響,挖掘文本價值
文本細讀,是一種文本研讀的方式,也是一種文本閱讀的態(tài)度。“文本細讀,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學會打開細讀的視角”。文本是我們教學的憑借和依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細讀文本時得到的應該是通過我們的細讀讓文本呈現(xiàn)應有的多種狀態(tài),使我們能夠通過多種視角來解讀文本,挖掘文本價值。
1.要立足于讀者的角度,活在文本中
這就是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進入文本時的姿態(tài)。在讀者的眼中,文本是獨立的、生動的、鮮活的精神世界,需要讀者用自己的心靈和智慧去激活、點燃。細讀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必須在揣摩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價值取向,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心聲。如果教師以一個普通讀者的放松心態(tài)來細讀文本,開啟自己的生命,讓自己走進文本的世界,成為其中一個角色,讓文本帶著你游歷其中;以直接擁抱文本的姿態(tài),用心聆聽文本的種種言說,用心察看文本的種種景象,這樣的細讀帶著感性、帶著詩意、帶著對文本語言的敏感和珍惜,才能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此時,“文本是你美麗的倒影”,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對文本的細讀就有多深。
2.要立足于學生的角度,學在文本中
文本的主要閱讀對象是學生,文本的閱讀學習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憑借。學生的閱讀心理重直覺把握,重感性體驗。教學的成功要建立在對學生的理解上,教師就需要擁有一雙學生的眼睛。這就為教師解讀文本開辟了一個新奇的天地。用學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種真誠的教師情懷;用學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師是一個感情真實的心性意義的“學生”。
3.要立足于教師的角度,教在文本中
作為教者的細讀,是多種角色融合的細讀。以讀者的視角易于領悟文本的原始意義,以學生的視角易于了解學習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但這些仍不夠,作為教者的細讀,是專業(yè)解讀。教師的細讀更講究準確與深入,同時還是一種“為他”式解讀,一切皆是為更好地扶助學生,考慮如何以其為憑借促成學生的言語發(fā)展、文化熏陶。
二、采用多種方法傾聽文本的聲響,挖掘文本價值
文本細讀,教師應該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深入教材,反復研讀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價值:讀到表層的皮相一一淡去,讀到文章的精義漸漸浮出,讀到自己對文章精髓的理解,讀出文章真滋味。那么,該用什么方法進行文本細讀呢?
1.不合理處著眼,體味文章的情感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課文《水鄉(xiāng)歌》,整首詩抓住了水鄉(xiāng)綠水清波、白帆如云、生活富足的特點,為我們勾勒了一幅鮮明、形象、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更是真切反映了水鄉(xiāng)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
2.留白處著眼,體味人物的人格魅力
空白是文學的藝術,我們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中留白,引導學生理解空白,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越是偉大的作品,似乎留白就越多。“于無聲處聽驚雷”也正是它的精妙所在。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留下了很多藝術性的空白:或省略部分內容,或略寫某一情節(jié),或隱藏某些意義,等等。
3.背景處著眼,體味文章的內涵
強調教師細讀文本,走進文本語言的深處,并不意味著排斥引入文外資源。必要的資源引入,可以幫助我們豐富和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用王堯先生的話來說,“傾聽文本的細微聲響”就是——“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笨傊?,文本細讀就是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音,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別人的行文思路,就是慢走細賞去邂逅經典和精彩。在細讀文本的實踐長途中,我們會慢慢積累起敏感的細讀感知能力,形成獨具特色的細讀體驗和細讀方法,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最佳方法,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濃郁的語文芳香。
作者簡介:劉冬梅,女,出生年月:1981年11月26日,本科,作者單位:廣漢市宏華外國語學校。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