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臘梅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多元化,從而使教師“知識權威”的地位松動。那么,當下在地理課堂中教師的價值如何提升呢?
一、教師應由“講”變?yōu)椤耙?/p>
傳統(tǒng)地理課堂的一大特點就是“滿堂灌”,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汗流浹背,學生在講臺下聽得昏昏欲睡。隨著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學生可以從網絡、教參、教材、教輔用書上獲取大量的學習資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已不需要教師講太多的知識內容,而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要以自己的“講”引導學生學,要以自己的“講”促進學生學,要以自己的“講”激勵學生學。也就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學生掌握最佳的學習方式。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引導。
例如,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一“熱力環(huán)流”這個知識點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以往課堂教學中的處理方法一般是“邊畫邊講”,教師畫得熱火朝天,講得口若懸河;學生只是被動地旁觀和接受。而現在“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形象生動地演示出來,學生自行觀看完全可以理解和掌握,并且學習興趣還會得到提高。所以現在教師要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引導學生去探索“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然后列舉實例“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讓學生去實踐應用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學生應由“聽”變?yōu)椤皩W”
教學是讓學生自主思考、發(fā)現世界奧秘的愉快旅途。杜威也曾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在學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當下的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教師應努力將課堂真正變?yōu)閷W生學習的陣地。學生將承擔更多的學習責任,不再只是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而要真正變成課堂的主體,以主人公的態(tài)度參與到課堂中。
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三的內容“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時,以往的課堂是教師總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學生逐條記下。信息化時代,教師只要呈現本課的學習提綱,學生就可以利用各種方式查閱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響以及治理措施。而且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這個案例的探究,提高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的能力。同時,學生掌握了分析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分析其他地區(qū)。
三、教師應由“教知識”變?yōu)椤芭囵B(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對學生的成長而言,任何知識都富有真情、德性和美感的要素,教育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得不僅在于獲得客觀知識所描述的真理,更在于獲得真情、德性和美感。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新使命就是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huán)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價值應該由“教知識”變?yōu)椤芭囵B(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例如,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三的內容“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不應該定為了解四個戰(zhàn)略,而應該上升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區(qū)域發(fā)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huán)境。
四、學生應由“學知識”變?yōu)椤疤嵘季S技能”
恩格斯說過,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魯潔教授也曾說,當代教育在“何以為生”的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而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特別是悟性和思維能力。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之一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內容“珠江三角洲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發(fā)展”,第一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發(fā)展條件”的學習,我們應改變“教師教,學生記”的課堂模式,而是要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課堂才能真正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主體地位得到體現,主動性得到發(fā)揮。
(責任編輯袁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