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淑美
給我的題目是柏格理精神對我的影響——我為什么能在石門坎支教八年。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的大腦不是思緒萬千,而是一片空白。石門坎——新中小學于我而言是我的生命所不能承載的重量,我也曾苦苦地追問,究竟是什么讓我如此難以割舍?在自己列出的N個理由被一一否定后,我清楚地意識到:因為石門坎讓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知道自己此生來到這世界的意義。
之所以以此為開場白,是因為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此生我需要窮其一生的時間去學習的是什么,學會之后,將要做些什么?而石門坎,則是能引起我真正思考的地方。翻看歷史資料,我知道了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曾經(jīng)有一個外國的傳教士柏格理,在“非洲之父”利文斯頓的影響下,來到中國,立志要像利文斯頓那樣,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打算,無所畏懼時,便可勇敢前行。所以他在云南昭通一呆就是十幾年,在這十幾年里,他要忍受中國人對他的誤解、忍受各種謠言、忍受天花疾病的折磨,最重要的是他要忍受他的事工沒有任何的進展。但是,如果你愿意,我們可以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十幾年的時間里,究竟讓柏格理學會什么?首先他知道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這為他后期與苗族同吃同住做了極好的鋪墊;其次他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學習漢語,不但能夠流利地交流,甚至還以漢語為媒介學習了苗語,進而創(chuàng)造了苗文;再次,他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認識了漢族的先生,為后面開設學校做了很好的鋪墊;最后他在這十幾年中,與官府和彝族土目建立了關(guān)系,并利用自己的身份救下了奴隸身份的苗族。這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在為后面的事工——苗族的復興做積極準備的。學會等待,每件事情都有他固有的時間。
于是,我的心豁然開朗,之前壓在心頭的很多事情慢慢開始學著放下,明白了從十幾歲開始的獨立生活是為了讓我在石門坎更好地生存下來的演練,正是因為這樣,我才能夠在別人還在糾結(jié)著是否能生活下去時,已經(jīng)開始計劃著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了;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語言障礙、民族習俗不同而引發(fā)的所有誤解,其實不過是在相處的過程中磨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歡笑、有淚水,最后找到真正適合彼此的距離。這些共同的回憶刻在腦海里,沉靜下來時,便不停地回放著,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在這個過程,我明白了:施與的最高境界是尊重,不能自以為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如果你給的不是對方想要的或者對方需要的,那么所有的付出都變成了一種累人的壓力;我明白了付出不是為了回報,不對你曾經(jīng)伸出的援手寄以回報的熱望,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不因此而受傷害,做在當下必須做的,無論重新多少次依舊都會做出的選擇,選擇它、接納它、解決它,最后放下它;我明白了每一個巨大的祝福前面都有一個巨大的祝福,在接受這個祝福前,先坦然無懼地面對困難,不陷于情緒中無法自拔,梳理自己解決困境的方法,當有一天你面前有同伴陷入同樣的困境時,你走出來的過程就會成為一筆財富,成為對別人的一種祝福,從被助者到自助者,最后成為能夠幫助別人的人;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情,沒有熱情是不行的,但是空有一腔熱情是可怕的,除了熱情之外,要有專業(yè)化的發(fā)展,縱向發(fā)展的同時,要有橫向?qū)W習的心態(tài),必要的彎路還是不可避免的;我明白了團隊合作和單打獨斗的巨大差別,學會在團隊中放下自己,懂得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團隊中其他人員成功的助推手,使整個團隊更有執(zhí)行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以后前行的方向,知道了自己是誰,知道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拼盡全力找到它,解決它,最后放下!
所以在新中小學度過的這些年里,在柏格理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我找到了在很久以前就丟失了的自己,不是走出去,而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歸來。
(作者為石門坎后援團成員、石門坎新中學校校長、支教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