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芳
“誰要是想教學生,卻不按照他們能領會多少,而是按照教師所希望的多少,這完全是愚笨的行動。學生所要求的是扶持,而不是壓迫;而且教師,就好像醫(yī)生一樣,只不過是病人的仆役,而不是其主人翁?!边@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擔任中學校長時,對一堂所謂“優(yōu)課”的評價。讀著夸美紐斯擲地有聲的教誨,“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呼聲更嘹亮地響徹耳畔,靜心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我強烈地意識到:要想真正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那么教師必須要學會在“問”中反思,通過“問”來調(diào)整教學:
一、你收獲了嗎?——調(diào)整預設的目標
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所以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要依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制定合理、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在認知領域、技能領域、情感領域要實施的教學任務,以及要達到的教學效果。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此時制定的教學目標只是預設,而非“圣旨”,不是不全面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就不行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興致勃勃地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中學習的主人,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因此,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在豐富多變的課堂教學中,無論達標與不達標,甚至超標都是正常現(xiàn)象。教師應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在師生互動、教材與學生的互動中,及時調(diào)整預設目標,收起期望的目標,生成、完善新的教學目標。
二、你同意嗎?——放下攬有的權利
教與學,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研究和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認知、探索。我在講《把微笑帶回家》這篇文章時,有這樣一個題目:面對父親的微笑,“我”的感情在不斷變化,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按照一定順序填寫。參考答案是:氣憤——難堪——同情——可敬——驕傲, 有學生提出疑問:“難堪”只能是“我”當時的心理和處境,不是“我”對父親的情感,此時的感情應該是“蔑視”。事先我沒想過這個問題,而且試卷已改過,但我還是和學生一起探究,在文中找到了“我對父親由憎恨變成了蔑視”這句話,最終證明學生是正確的。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我也會偶爾拜學生為一字之師。師生間本就應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不要以為課堂上你是教師,把說話權掌握緊緊的,“課堂教學中蘊含巨大的活力,只有師生的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有效發(fā)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也才能體現(xiàn)出課堂教學的高效。
三、你為什么這么想?——抓住教學的靈性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課堂教學需要靈性,充滿靈性的課堂是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根基。
每次聽完名教師的課,總有一些說不出的感受,他們的課沒有華麗的形式,沒有前衛(wèi)的教學設計,可上起來卻是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好像一切都在他們預料和掌控之中,聽完后真是回味無窮、流連忘返。我也曾忍不住去模仿過,模仿他們的設計,模仿他們的語言,無奈總是形似而神不似。“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的境界和高度是多年“修煉”而成,豈是能模仿出的?百思之后的收獲是:他們上課就像在放風箏。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風箏,教師把他們引到空中,他們就會飛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展示出絢麗的身姿,但每一根風箏線都牢牢地攥在教師的手中,每一個風箏都在教師的調(diào)控中。收放自如,順水行船,這就是充滿靈性的課堂。
大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上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上課過程中或提出一個問題后,突然間會有學生(大多是成績不好或走神的)冒出一句答非所問的話,而且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上課的思路被打斷,氣氛被打破,讓教師氣不打一處來,有的教師甚至會惡狠狠地說“不說話能憋死你”,學生不敢說話了,課堂安靜下來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消失了。假如教師換個態(tài)度和說法,或者將計就計幽默一下,活躍氣氛,或者把學生跑遠、跑偏的思維,通過發(fā)揮教學智慧給拉回來,那結果肯定不一樣。課堂插話是學生表達自我的外在表現(xiàn),教師應順著學生的“水”把自己的“舟”推出去,要有輕輕一點,便成“金”的智慧。教師的一句話可以讓課堂“活”,也可以讓課堂“死”,為此面對學生稍縱即逝的生成信息,教師必須有包容的氣度和充分的教學機智。因勢利導,精妙點撥,讓教學充滿靈性,使課堂煥發(fā)生機,體現(xiàn)課堂的高效。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