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春 蔣掬月
1.廣西方略集團龍州制藥有限公司,廣西 崇左 532400;2.廣西方略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221
黑老虎根系木蘭科植物厚葉五味子Kadsura coccinea(Lem.)A.C.Smith的干燥根,別名冷飯團、緋紅南五味子、過山龍?zhí)俚?,主要分布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1]。根據(jù)文獻[2,3],黑老虎根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聯(lián)苯環(huán)辛二烯類木脂素,其中有許多成分也為五味子屬植物的共有成分,如五味子素類,戈米辛類等。其性味苦、溫,功能行氣活血、消脹止痛、祛風活絡,民間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和骨折等。黑老虎根質(zhì)量標準收載于《中國藥典》77年版一部,項下僅有化學顯色鑒別,專屬性不強,為了更好的控制藥材質(zhì)量,本文采用薄層色譜法對不同產(chǎn)地的黑老虎根藥材進行定性鑒別研究,為提高藥材質(zhì)量標準提供依據(jù)。
1.1 實驗材料 黑老虎根,來源于廣西龍州、廣東清遠、云南文山和貴州都勻,購自玉林鑫康藥材有限公司,經(jīng)廣西中醫(yī)學院藥用植物教研室劉壽養(yǎng)副教授鑒定均為木蘭科植物厚葉五味子 Kadsura coccinea(Lem.)A.C.Smith的干燥根;黑老虎根對照藥材,批號:121438-200401,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硅膠H,薄層層析用,青海海洋化工廠;實驗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方法
1.2.1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廣西龍州的黑老虎根藥材粉末2g,加95﹪乙醇25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將濾過液均分為二份:①一份濃縮至2ml,備用;②另一份將濾液蒸干,殘渣加三氯甲烷2ml使溶解,備用。將這兩種方法處理得到的提取液經(jīng)薄層色譜展開,結(jié)果:方法①溶出的物質(zhì)較多,拖尾,分離效果差。方法②樣品醇提液經(jīng)三氯甲烷處理后得到了精制,斑點清晰,雜質(zhì)干擾少,無明顯拖尾,因此選擇方法②。
1.2.2 對照藥材溶液的制備 取黑老虎根對照藥材2g,加95﹪乙醇25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濾液按“1.2.1供試品溶液的制備”項下的方法②,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1.2.3 展開劑的選擇 參考文獻[4]關(guān)于五味子的鑒別方法,主要試驗了①甲苯–乙酸乙酯 (9∶1),展開后,分離出的斑點不夠圓整,比移值太小,沒有得到很好分離;②甲苯–乙酸乙酯 (6∶4),主斑點間沒有分開,且主斑點下方有拖尾;③甲苯–乙酸乙酯 (7∶3),展開后,分離出的斑點較圓整,且主斑點的上、下方未見明顯拖尾,比移值適中,因此選擇此組展開系統(tǒng)。
1.2.4 顯色劑的選擇 曾噴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加熱顯色,因其底色過重,不好觀察,改用碘蒸氣顯色,顯清晰棕黃色斑點。
1.2.5 點樣量的選擇 對點樣量2、4、6、8μl進行考察,隨著點樣量依次增大,展開顯色后的斑點顏色逐漸加深,但點樣量增至8μl時,分離度有所下降,拖尾現(xiàn)象逐漸顯現(xiàn);采用2μl點樣量時,展開顯色后的斑點顏色淺,不易觀察;采用4、6μl點樣量,展開顯色后,斑點清晰,分離效果好,綜合考慮,確定點樣量為4~6μl。
1.2.6 樣品的檢查 分別取四個產(chǎn)地的藥材粉末,按上述方法制成供試品溶液,以黑老虎根對照藥材制成對照藥材溶液,按上述篩選出的薄層色譜條件進行檢查,觀察其薄層色譜圖。
2.1 四個產(chǎn)地黑老虎根薄層色譜圖譜顯示,各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溶液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見圖1。
2.2 綜合上述實驗結(jié)果,擬定本品的薄層鑒別方法為:取黑老虎根藥材粉末2g,加95﹪乙醇25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水浴蒸干,殘渣加三氯甲烷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黑老虎根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 (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6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 (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碘蒸氣中熏。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1 當環(huán)境濕度小于75﹪時,斑點間界限模糊,分離不好,而濕度大于75%時,各斑點有較好的分離度,展出的斑點清晰、圓整,因此,在進行該項檢查時,要求控制相對濕度大于75%。
3.2 因為所用黑老虎根藥材來自不同產(chǎn)地,其供試液主要成分含量肯定有所差異,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廣西龍州藥材的得膏率較廣東、云南和貴州三地的高,故將點樣量的范圍定在4~6μl之間,此時在薄層板上可獲得滿意的層析結(jié)果。
[1]江蘇新醫(yī)學院 .中藥大辭典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51.
[2]艾菁,李于善.冷飯團化學成分及其活性研究進展[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5,(2):7–9.
[3]陳業(yè)高,李國寶,張燕.云南產(chǎn)五味子科藥用植物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云南化工,2003,30(3):53-57.
[4]呂武清,龍新華.中成藥的藥材薄層色譜鑒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