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房硯為首,端歙硯雙絕

2014-10-15 23:20:33雷虎
焦點 2014年9期
關(guān)鍵詞:歙硯端硯文房

雷虎

中國文房有“筆墨紙硯”之說。硯雖然在四寶中排位最末,但向來“四寶硯為首”,因為硯臺質(zhì)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如今 “四寶”以硯最為多見,愛者最眾。

文房四寶中,除了“宣紙”、“徽墨”、“湖筆”為人所知,其它的“筆墨紙”世人知者甚少。唯獨硯臺,不僅端、歙、洮河、澄泥“四大硯臺”聲名遠播,更有無數(shù)地方硯種流派紛呈。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制硯、辨硯、賞硯成為全民參與的藝術(shù)活動。甚至與藝術(shù)本身八桿子打不著的洗硯,也登堂入室,“焚香、試茶、洗硯、鼓琴”甚至成為晚明文人小資生活的典范。

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文人,為硯癡狂的例子屢見不鮮:南唐后主李煜癡迷硯臺,就專門設(shè)立“硯務(wù)官”,“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廩之給”;宋朝愛硯的“文人皇帝”輩出,宋高宗居然親自參與到硯臺石品的討論中;清代,乾隆皇帝對硯臺更是情有獨鐘,親自主持編撰了《西清硯譜》;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不僅藏有多方好硯,還編撰了《歸云樓硯譜》……

帝王尚且如此,以筆桿子吃飯,用硯臺為墊腳石從文人經(jīng)科舉仕的士大夫就更不必說了:蘇東坡看中別人的硯臺,不惜以家傳寶劍相易;米芾看中了皇帝的硯臺,甚至不惜和皇帝相爭;清軍攻破揚州,城破時史可法身無長物,唯留一方澄泥硯臺以明丹青之志……

一方小小的硯臺,餓時不能當飯吃,冷時不能當棉被,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叫人如癡如狂?在尋訪了歙、端二硯一老一少二位制硯師后,我慢慢悟出了端倪。

風(fēng)堂先生:五十識歙不覺遲

和風(fēng)堂先生章嘉陵相約在其硯室談硯論道。風(fēng)堂先生說,先不急著說硯,外出采風(fēng)時得一味好茶,有朋自遠方來,我們一起品品吧。風(fēng)堂起身泡茶,在收藏柜中拿出茶壺、茶杯。茶壺古樸典雅,茶杯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

拿著這么文藝的茶杯喝茶,我有點不習(xí)慣了:“我以為,這些都是您的作品,沒想到都是茶具?”

看出我的迷惑,風(fēng)堂手捧茶杯說起了茶具淵源:“陶壺、陶杯的確都是自己挖土做胚,親手在景德鎮(zhèn)燒制的。我不喜約束,做壺、杯皆信馬由韁。因無規(guī)矩,所以壺、杯皆不成方圓?!?/p>

茶泡好,放于石質(zhì)茶幾之上。茶幾如一方巨型硯臺,上面還刻有風(fēng)堂之印章。不禁感嘆:“風(fēng)堂先生不愧制硯名家,茶幾都得硯臺氣象?!憋L(fēng)堂先生聽罷大笑:“不是附庸風(fēng)雅做茶幾做成硯型,這本來就是一方巨型歙硯。雕好之后,無處擺放,正好家中無茶幾,就用來放茶了?!?/p>

巨硯是選用歙石中上好的老坑料,從硯臺精細的做工可以看出,這方硯上風(fēng)堂先生所花心思頗多。最終卻落得做茶幾的結(jié)局,不禁為硯臺不值。見此情形,風(fēng)堂先生竟然反過來安慰我:“這方硯臺,不是沒有買家看中。但是買家看中時,我賣的興致沒來,因為這石材是我在深山花費了好長時間才尋得,所以做成硯后,把玩興趣正濃;等我玩勁過去了,有賣的興致時,卻沒有找到合適的買家。大概他們覺得它只是做茶幾的料,沒有興致買了吧??磥磉@硯臺還沒遇到有緣人,那就讓它安心做茶幾吧!”

風(fēng)堂10歲學(xué)字,30學(xué)畫,50學(xué)硯。后做陶藝、學(xué)瓷畫、工攝影,每一種都大成。歙硯雖然只是他諸多藝術(shù)形式中的一樣,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只。

和歙硯結(jié)緣是因繪畫引起。那是1992年,當時風(fēng)堂正沉迷于繪畫創(chuàng)作中。有一次去江西龍虎山寫生時,路過婺源。婺源古屬于歙縣,在古徽州地界,是歙硯主要的產(chǎn)地。對以“雅玩”為人生追求的風(fēng)堂來說,路過歙硯產(chǎn)地,沒有不探尋究竟的道理。誰知,只一次探訪,風(fēng)堂先生就把自己掉進小小的硯臺里,整整20年不能自拔。

風(fēng)堂作畫是潑墨山水,硯臺自然是少不了的器物。但是在平時只是把硯臺當成生活工具,從未對硯臺創(chuàng)作有過“非分之想”。當在婺源深山之中看到歙石,風(fēng)堂就被石材上自然天成的紋理美鎮(zhèn)住。再看當?shù)爻霎a(chǎn)的歙硯,美則美矣,但硯臺大多出自工匠之手,匠氣太重,整體上,不能對石材之形隨形附勢;細節(jié)上,對石材的紋理之美無彰顯。歙石大美自己不把玩一番,那就是暴殄天物。于是花了900元買了一方硯臺及石材若干,步行30公里,肩挑背扛背硯臺和石材出深山。此時,風(fēng)堂已經(jīng)整整50歲。

回家之后,說做就做。其它人做硯,都有流派、有師承,但是風(fēng)堂卻是孑然一身,沒關(guān)系,那就自己摸索;別人做硯都有成套的工具,而風(fēng)堂家里的工具只有幾張畫筆,無所謂,學(xué)理工出身的風(fēng)堂很快就操縱機床把器械配齊:無師承,不知道工藝對風(fēng)堂來說,反而是幸事。對于風(fēng)堂來說,藝術(shù)是相通的。無論是字、畫、硯、陶、攝影都只不過是一個載體,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只是把自己的心境依附到這載體上的過程而已。不拘泥于古法,跳出傳統(tǒng)工藝,把自己寫字、繪畫時的理念融入歙硯制作中來。于是手中的刻刀就成為了畫筆,刀下的石材就變成了宣紙。這樣,制硯對他來說,就變成了小菜一碟:一副刀為筆,石為紙的立體山水畫而已。

在風(fēng)堂眼中,硯是“尋”出來的,不是“雕”出的。因為,硯臺之美,美在石材。而石材之美,則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jié)晶。而自己做硯,首先是用心靈感受大自然之美,然后用眼睛發(fā)現(xiàn)美的石材,最后,才訴之于刀尖端,用刻刀把自然之美態(tài)完美呈現(xiàn)。就如同作畫時,喜作潑墨山水,一團墨落于宣紙之上,大自然已經(jīng)把自己的身影在上面投影。而自己做的,只需寥寥幾筆就讓暗藏之美躍然紙上。

早幾年,風(fēng)堂一有空閑就到石材產(chǎn)地“尋硯”,肩挑背扛把石材拉出深山,然后坐汽車、轉(zhuǎn)火車把石材從婺源運回南京。如今已七十有一,體力已不復(fù)當年,但玩興更濃,于是在70歲那年,學(xué)駕照,買SUV。如今,每當玩硯興起,就連夜駕車赴婺源,在歙硯的原產(chǎn)地買石材,去古徽州找靈感。

古徽州是中國徽文化的精髓所在地?!耙簧V絕處,無夢到歙州”,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人來說,徽州是一個難以割舍的地方,因為這里有保存最為完好的徽派文化,更有被稱之為“文人之寶”的歙硯。一方小小的硯臺,走南闖北的徽商把鄉(xiāng)情寄托其中;灰瓦白墻的徽派建筑精華濃縮于里。雖然不是徽州人,雖然50才有幸識歙硯,但透過一方歙硯窺徽文化的萬千氣象,風(fēng)堂已經(jīng)覺得很知足。

閑園主人:點石成硯不端著

在筆者印象里,端硯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最醒目的標簽。任何人,只要和端硯聯(lián)系在一起,就被烙上了傳統(tǒng)文人的印記:家境貧寒卻個人清高、身體羸弱卻是精神小強;長袍、眼鏡、老北京布鞋,再配上兩個紅袖添香的小丫環(huán),是我在腦海中給未曾謀面的端硯硯師葛志文勾勒出的形象。當和葛志文見面時,我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著西裝、梳大背頭、開名車、住別墅,完全以高富帥的形象出鏡。

“何時,端硯已顯現(xiàn)出這般氣象?”眼前的這位,是我采訪過的無數(shù)個手工藝大師中的一個,卻是最另類、最年輕的一位。

約好的見面地點是在鬧市,我以為這兒便是他工作室所在地。上車之后,車輛在熟練的拐過無數(shù)大街小巷后,路兩旁的高樓隱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耳畔嘈雜的聲響淡去,鳥鳴狗吠聲聲響起。

車輛在田間的一棟別墅前停下,葛志文按了聲喇叭,蹲坐在門口的黃狗站起來,向主人跑過來,邊吠邊搖尾。推開一扇大鐵門,只見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石料在墻角邊堆成了小山。葛志文看著散落的石料,眼睛就放射出光彩,就像逛商場的女孩看到各式各樣的衣裳??吹轿覍κ嫌信d趣,葛志文也來了興致:“廣東肇慶是端硯人的麥加,我每年,至少要去朝圣一次,這些石料便是我今年從肇慶選回來的。選每一塊石料都像皇帝選妃?!备鹬疚耐厣系氖^,思緒仿佛飛到了嶺南。

嶺南,是中國版圖上的最南方。古時,因為天高皇帝遠,中央政權(quán)很難有效約束;因為崇山峻嶺阻隔,中原文化難以輻射,因而在古時向來被視為蠻荒之地,一直游離在中華文化之外。直到唐代,端硯在古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橫空出世。唐時是文人風(fēng)尚,宋時成為宮廷貢品。再發(fā)展到“古之著書人,必用端溪硯”,再到后來 “文房四寶硯為尊,百硯端為首”。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傳承和積淀,如今的端硯突破了地域的藩籬,成為了全民族的文化心理。

邊說端硯的歷史,葛志文邊玩石頭:掂量重量、比劃形狀、觀察紋理……就如同小男孩在檢閱自己的玩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把玩良久之后,他選取了一塊石頭,抱在手里,穿過鵝卵石鋪就的小徑,跨過精致的石拱橋,走進狹小的石料切割室,步伐輕松如走凌波微步,但整個造型卻如同建筑工地上的農(nóng)民工。

開料室內(nèi),刺耳的聲響驚飛了周圍樹上的鳥兒;飛濺的火星讓圍觀者不敢睜眼;最終,彌漫的粉塵把我驅(qū)趕出開料室。良久,他才從室內(nèi)出來,摘下口罩,卸下藍大褂,帶我走進了那棟灰瓦白墻的徽派建筑,門簾上是兩個蒼勁大字:“閑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這是陶淵明的田園詩,也是葛志文的“閑園”。號稱“閑園主人”的葛志文喜歡田園詩那種悠閑的意境:每天睡到自然醒后,在園內(nèi)澆澆花,逗逗狗,或接待那些天南海北乘興而來的朋友;或站在“閑園”陽臺上看那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農(nóng)戶耕田播種。無論是澆花的雅興,逗狗的閑情,飲酒的豪氣,還是農(nóng)戶們務(wù)農(nóng)時恬靜的生活,都是葛志文創(chuàng)作時靈感的源泉。

在閑適中找到靈感后,把靈感凝聚在刻刀之上,點石成硯,一方方妙手天成的端硯就已成型。

年紀輕輕,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但是作品風(fēng)格卻一點都不“隱士”;制的是端硯,但是他的端硯卻一點也不“端”著:回想起兒時生活的艱辛和母愛的溫馨,就制作一方名為《難為的歲月》的硯臺來玩味,一個針線匾,一個頂針,鄉(xiāng)村生活就躍然硯上——葛志文的端硯作品,不似傳統(tǒng)端硯那樣風(fēng)月無邊,而充滿生活氣息;看到西南地區(qū)干旱,就創(chuàng)作了一方名為《難以撫平的傷痕》的硯臺,一只布滿皺紋的手,一片龜裂的土地,讓硯臺就如同紀錄片一樣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唐伯虎有句詩: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這種愜意的生活,在“閑園主人”葛志文的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唐伯虎不會為了換酒錢,把桃樹摘成禿枝?!伴e園主人”也不會為了名利放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一年最多只做十方硯,只會把其中少部分拿出去拍賣,最好的留給朋友欣賞把玩。

文房不再,硯臺何從

硯之所以為文人所重,是因為以硯為代表的“文房”代表的是文人的地位,以及文人的價值取向。

古時,無論是秀才情的“詩詞歌賦”,還是上書朝廷的奏章、審判犯人的文書,都是用“文房四寶”來寫就。打天下時“槍桿子里邊出政權(quán)”,治國安邦卻要硯臺里細磨慢研。一方小小的硯臺,就是文人士大夫的“槍桿子”?!俺帯蓖ā把小薄3幨悄ツ膶W(xué)問,而研則是治國的方針。文人士大夫階層對于“文房四寶”的推崇,其實就是對自己合法性的肯定。

今天,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書寫的形式正在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毛筆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為毛筆書寫而生的硯臺,正在面臨“無用武之地”的尷尬處境:實用性正變得越來越弱,似乎正在變成這個時代的“闌尾”。而作為硯臺的最大粉絲,文人的地位也江河日下,文人處境不妙,文房地位不保。

有人急了:“依附于文人、代表文房的硯臺,將何去何從?”但是在孤燈下制硯的硯師們卻很悠閑:不急,雖說器以用為功,但一部硯臺的發(fā)展史,其實就是對這俗語不斷挑戰(zhàn)的過程。

唐代以前,硯臺大多以實用為主,專供研墨之用。直至初唐時的硯,硯面上一般都無紋飾,硯的形制也比較簡單,式樣不多;中唐之后,硯臺也和其他藝術(shù)品一樣不斷演變和發(fā)展,并開始從純文房用品演變?yōu)閷嵱门c欣賞相結(jié)合的實用工藝品;到了宋代,硯的實用和欣賞價值兩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硯研墨,也喜愛賞硯、贈硯;到明清時期,藏硯之風(fēng)盛行,硯臺的欣賞性早已凌駕于實用之上;到如今,玩硯之人已經(jīng)鮮有人會用硯臺來磨墨、書寫。人們把硯臺做得越來越精美,硯臺重賞而輕“用”之風(fēng)愈演愈烈。書寫是硯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硯臺如今正生在一個不書寫,更無書法可言的時代。

猜你喜歡
歙硯端硯文房
歙硯
文房四寶
《文房之物》
藝術(shù)家(2021年6期)2021-07-21 13:20:20
最雅『鼠標墊』,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擱欣賞
荷葉形端硯賞析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58
文房雅趣話硯滴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58
從歙硯到賀蘭硯的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56
以石為業(yè)四十年:一個端硯工匠村的生計之路
新安歙硯藝術(shù)博物館
書畫世界(2017年4期)2017-06-15 16:24:31
端硯收藏的來源
阿瓦提县| 泽库县| 政和县| 梧州市| 高密市| 武宣县| 临高县| 崇义县| 阜新| 菏泽市| 灵台县| 烟台市| 林甸县| 色达县| 德保县| 彩票| 丰都县| 和顺县| 南康市| 赣州市| 南京市| 绍兴县| 涡阳县| 建瓯市| 太和县| 嘉义市| 龙里县| 凤台县| 伊春市| 鹤山市| 随州市| 开封县| 若羌县| 高安市| 潼关县| 黄石市| 黄大仙区| 确山县| 克东县| 长岭县|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