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祥
摘 要:如何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摸索出來一些經驗和做法,與各位同仁交流。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措施
一、飛信鴿,傳親情
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親情。很多家長忙于經營,和孩子的溝通比較少。很多的家長也知道自己長期在外,對孩子缺少應有的關心,于是用金錢來補償,按時足額地給孩子的卡里打錢。偶爾打電話也只限于詢問生活費是否用完之類的問題。至于孩子的學習情況、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之類的很少過問。我的做法是讓家長參與到管理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要求孩子們養(yǎng)成每月至少給父母寫一封信的習慣,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分享成長遇到的困惑和自己的喜怒哀樂。也要求家長認真閱讀孩子的來信,用心思考孩子提出的問題,并通過書信的方式答復。我覺得與電話和QQ這些即時通訊工具相比,書信更能使孩子敞開心扉,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而且還可以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見證。家長也可以通過書信洞悉孩子的內心世界,想孩子所想,痛孩子所痛,從而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將一些不好的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讓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父母的心是和我們在一起的。
二、建橋梁,嚴管理
為了不讓留守兒童在臨時家庭里留下教育的空檔,我想方設法和臨時家長們建立溝通的“橋梁”,交流學生的心理,研討對學生的管理教育方法,達到學校和家庭步調一致,臨時家長和老師步調一致。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所以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總覺得這個社會虧欠他,所以,當他們犯了錯誤的時候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儼然把自己游離在群體之外。作為老師,絕不能因為他們是留守兒童把他們當成另類人來看待。如果對他們的錯誤無原則地容忍,只能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讓他們在錯誤的路上越陷越深。所以,我在平時像嚴格要求正常生那樣嚴格要求他們,讓他們自己感覺到,他們和那些父母在身邊的人沒有兩樣。當他們犯了錯誤的時候,也會追究他們的錯誤,讓他們承擔應有的責任。
三、建大家,送溫暖
留守兒童和其他的父母在身邊的正常兒童相比,大多數(shù)性格孤僻,容易發(fā)怒,遇事容易采取暴力等比較極端的方式。初、高中生尤為明顯。尤其是留守寄宿生,到了周末走讀生都回家了,而自己只能和少數(shù)同學孤零零地留在空蕩蕩的校園。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會感到茫然無助;在遇到節(jié)日時,往往會感到特別孤單;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常常無處訴說。很多學生因為以上的原因走進了游戲廳和網吧,從而沾染上了各種不良的習慣,結交了一些社會閑散人員,從而走上了墮落之路。為此,我和班委會把班級組成“大家庭”式的集體,開展“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煩心事說給我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系列班級活動;在他們遇到煩心事的時候,主動與他們談心;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幫助他們;讓留守兒童和父母在身邊的同學結成對子,在節(jié)假日的時候讓留守兒童到同學家去洗洗衣服、洗洗澡,幫助同學的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既解決了自己生活上的問題,又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通過這些方式,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感覺到家庭的溫馨,讓他感覺到自己并不孤獨,有很多人和自己一起努力。
四、講故事,塑靈魂
家長們常年在外打工或者創(chuàng)業(yè),經歷豐富多樣,酸、甜、苦、辣樣樣皆有。很多家長的故事確實很感人。我通過書信或者錄音分享家長的故事,或者讓一些家長親臨現(xiàn)場為大家講述他們創(chuàng)業(yè)或者打工的經歷。不少學生在聽后,或者流出感動的淚水,或者表露出發(fā)奮學習的決心,或者表現(xiàn)出認識的頓悟。孩子的心靈得到了深化,認識到了父母在外面的艱辛,認識到了生活的不易,認識到了生命的珍貴,認識到了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