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根華
[摘要]現實是歷史的延續(xù),歷史是現實的底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把從中國傳統“和”文化中挖掘思想資源、汲取精神營養(yǎng)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基于此,研究探析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的“崇德向善”、“仁者愛人”、“家國天下”、“協和萬邦”的精神特質,期望能從立德樹人、執(zhí)政為民、民族復興、世界歷史的層面進一步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不斷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和”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2-0024-05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harmony”
culture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EN Gen-hua
(Department of Army Political Work, Nanjing Army Command College of PLA, Nanjing 210045, China)
Abstract:Reality is the continuance of history; history is the background of reality.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should excavate the idea resources and derive spirit nutri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culture.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culture so a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 to propel the activity of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cultur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historical culture
中國傳統“和”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fā)展歷程中積淀而成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孕育并生長的深厚源泉。歷史從哪里結束,現實就從哪里開始。若割斷了對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特質進行有效溝通和自然傳承的歷史紐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努力從中國傳統“和”文化中充分挖掘精神資源,汲取精神營養(yǎng),并結合時代特點與形勢任務給予新的闡發(fā)和詮釋,不斷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注入中國傳統“和”文化的精神基因。
一、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的“崇德向善”的價值追求,有利于從立德樹人的層面上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1]。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既深刻揭示了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的“崇德向善”的價值追求,也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
隨著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社會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獲得了長足發(fā)展,同時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效應也逐步顯現。比如食品造假、扶人反被訛、坑蒙拐騙、投機倒把等一些社會道德層面出現的問題,引發(fā)了人們對于當今社會整體道德狀況的擔憂,也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產生了疑問。魯迅先生在《學界三魂》中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保?]他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又直書:“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保?]魯迅先生講這些話的目的就是呼吁要重視培養(yǎng)中國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一個社會的道德淪落,這個社會就會沒有希望。而培養(yǎng)具有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的國民,就是培養(yǎng)引領中華民族走向獨立之路和復興之路的脊梁。今天面對社會道德領域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培養(yǎng)、樹立民魂?如何培養(yǎng)民族復興的脊梁?基本渠道就是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上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有利于從國家安定團結、民生幸福的宏觀層面凝聚起眾志成城聚力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正能量,形成不給道德滑坡現象得以產生并擴散的社會大氣候。在社會層面上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利于從社會環(huán)境建設和社會制度構建的中觀層面防止各種道德淪落現象的發(fā)生。而在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則有利于從修身立德的微觀角度逐步鏟除各種不道德現象滋生的思想土壤。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的明確提出是在整個社會樹立“崇德向善”的良好導向的第一步。要在全社會真正確立“崇德向善”的鮮明導向,還需要做好“三個倡導”的入腦入心和實踐轉化工作。汲取中國傳統“和”文化中的相關資源并結合時代特征加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其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中國傳統“和”文化在長期演變發(fā)展的歷程中,提出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立身之道,確立了“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的人生哲學,形成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律己之法,孕育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氣節(jié),積淀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情操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等。這些精神財富歸結到一點就是“崇德向善”,“崇德向善”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世界的原生色彩,也是當代中國每個人都應當恪守的道德底線。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崇德向善”的價值導向,可以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對當前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鑒。比如,中國傳統“和”文化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里講的是國家、民族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可從國家層面為立德樹人提供思想支撐;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里隱含著要大力破除阻礙下層平民向上流動的制度性障礙的決心和勇氣),可從社會層面為立德樹人提供思想支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里主要從“天下之事、必作于細”的層面講日常養(yǎng)成對于培養(yǎng)理想道德人格的重要意義),則可從公民層面為立德樹人提供思想支撐。深入挖掘中國傳統“和”文化中的相關資源,有利于從立德樹人的高度更好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為在全社會樹立“崇德向善”的鮮明導向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撐。
二、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的“仁者愛人”的君子情懷,有利于從執(zhí)政為民的層面上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執(zhí)政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建國前為勞苦大眾求解放、建國后為億萬民眾謀幸福是我們黨的不變追求。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判我們一切工作價值的根本尺度,我們黨興利于民、造福于民的偉大實踐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對我們黨全心為民豐富實踐所蘊含的根本價值理念的概括和提煉。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是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堅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保?]有了一個經濟上富強、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社會上和諧的國家,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和全面發(fā)展必將得到最可靠的保證,這是就國家而言。就社會而言,建設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則是廣大人民群眾發(fā)展個人潛能、實現人生價值、推動社會進步的環(huán)境保證。一個社會的良序運行,直接關系到普通民眾的生存質量和發(fā)展空間。而國家發(fā)展目標和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歸根到底需要具有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品格的公民來推動。由此可見,只有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的三個維度來推進全體國民的價值觀建設,我們黨執(zhí)政為民理念的貫徹才會有深厚的思想道德基礎。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們黨執(zhí)政為民的價值理念具有內在一致性。
中國傳統“和”文化具有“愛民親民”的文化傳統,“仁”是這一文化傳統的核心。深入挖掘中國傳統“和”文化中“仁政”“親仁”思想,可為從執(zhí)政為民的角度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提供思想資源?!叭省保挥谝浴叭?、義、禮、智、信”為基本范疇的封建道德體系的首位,本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幫助、同情等?!抖Y記·經解》將其解釋為“上下相親謂之仁”,不僅指相互之間的關愛,而且特別指涉執(zhí)政者對下層民眾的仁愛以及由此而來的下層民眾對執(zhí)政者的擁戴。拋開其所蘊含的封建倫理因素不談,“仁”與我們黨執(zhí)政為民的價值理念具有相似之處?!叭省笔侨鍖W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國傳統“和”文化的重要范疇。“仁”由孔子提出后為歷代統治者所采納并確立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核心道德,進而演變?yōu)榫S護社會秩序、保證社會健康運行的人性基礎?!叭省痹谌寮医浀渲鳌墩撜Z》中出現了百余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多次鄭重地對“仁”進行討論,并結合不同語境作出了不同回答。比如,在仲弓問“仁”時,孔子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又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 而當顏淵問仁時,孔子答:“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墩撜Z·顏淵》)樊遲問仁時,孔子則答:“愛人?!保ā墩撜Z·顏淵》)從這里我們既可以看出“仁”在中國傳統“和”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也能看出“仁”對于不同人群道德實踐的廣泛指導意義。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孔子對“仁”的解釋,既有用上古賢人道德(“禮”)來修身養(yǎng)性的意思,又有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的意思在內,但最根本、最深刻的應該是主動關心他人、救助弱者以及體恤百姓的人文情懷。這種人文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執(zhí)政為民的價值理念具有相通性。這種相通性,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黨提出執(zhí)政為民價值理念的深厚文化背景,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價值,從而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三、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的“家國天下”的宏大視野,有利于從民族復興的層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是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中國傳統“和”文化從個體、家庭、國家、天下四個層面強調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抖Y記·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就內含著把個人的道德實踐與國家、民族的發(fā)展進步聯系起來的致思取向。雖然中國古人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已有兩千余年,并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變換,人們的社會活動方式、價值理想追求也已發(fā)生了極大改變,但中國“和”文化中的“修齊治平”思想和現如今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思想,在把個體的人作為討論社會和國家層面價值問題的邏輯起點上卻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個體的人,是一個社會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基本元素,也是一個社會構建主導性價值觀的邏輯起點。對一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提煉,離不開對這個社會中所有個體價值共識的把握。這是因為,一個社會核心價值觀能否真正得到確立并發(fā)揮主導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于社會中每個人對它的自覺踐行和執(zhí)著堅守。因此,一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必須以社會個體為原點,只有在提煉出存在于不同社會個體之間的最大價值公約數之后,才能由此而及社會和國家。每個社會個體只有在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有所建樹之后,才談得上社會交往中的友善、誠信和社會履職中的敬業(yè)、進取,在此基礎上才會有對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責任擔當以及對整個社會發(fā)展和民生福祉的道義執(zhí)守,個人的道德實踐經由家庭、社會為中介而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在今天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個人的道德實踐更是經由家庭、社會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產生直接推動作用,個人道德實踐也因此超越個體而具備社會價值、超越家族而具備民族價值,個人道德實踐的價值在更為宏大和廣闊的社會領域和歷史時空中得到拓展和確立。
有別于中國傳統“和”文化以“家、國、天下”為路徑闡釋核心價值觀,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社會、國家”的層面確立了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之所以會有這種變化,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演變,原有意義上的宗族教化與家族治理方式逐漸轉化為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服務與社會治理,“家”的功能作用逐漸被各類“社會”組織所取代。而歷史上“國、天下”概念的提出,則有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豪強爭霸的歷史背景,后來隨著秦統一中國后社會大一統的局面出現后,“國”與“天下”逐漸趨于同化,并隨著近代以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興起,最終演變?yōu)楝F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與中國傳統“和”文化強調家國意識不同,從封建專制和近代殖民體制中走出來的現代文明在社會層面上更加重視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導向,而近代以來飽受磨難重新躋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則對國家寄予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深厚價值承載。同時,處在全球化浪潮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fā)展過程之中的中國在公民個體層面則對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道德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建設應當適應國家政治文明與民族發(fā)展愿景的發(fā)展,挖掘中國傳統“和”文化中家國意識的有益成分并加以合理改造,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道統積極因素并加以因勢利導,以此引導民眾生發(fā)和形成個人道德實踐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密不可分的價值認知,并在啟發(fā)和強化民眾致力于民族復興偉業(yè)實踐自覺的過程中實現民眾道德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自然提升。
四、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的“協和萬邦”的睦鄰之道,有利于從世界歷史層面上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協和萬邦”是中國傳統“和”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渡袝虻洹防镏v道:“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边@里講的意思是,只有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使之團結和睦,上下一心,才能由此形成對其他國家的輻射效應,進而實現天下一家親的大同狀態(tài)。天下一家親,就不能允許有無緣無故的戰(zhàn)爭與兼并現象的出現。中國傳統“和”文化反對國與國之間無休止的爭斗與戰(zhàn)爭,提出了“兼愛、非攻”思想。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要求不分親疏、貴賤、貧富,一視同仁地愛所有的人;強調人們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共謀民生發(fā)展大計。他認為,“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 《墨子·兼愛中》),要求以“相愛”“互利”“平等”為原則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要處理好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就必須與鄰為善、以鄰為友?!蹲髠鳌る[公六年》里講道:“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薄坝H仁善鄰”不僅要親鄰、仁鄰,而且要善鄰。這就是說不僅要以鄰為親,對鄰保持仁愛之心,而且要善待鄰邦,尊重鄰邦,由此才能達成協和萬邦、四海安寧的和諧狀態(tài)?!皡f和萬邦”思想所內含的國與國之間和諧融通的意蘊,不是指把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模式強加給其他國家而實現的“和”,而是指通過尊重不同國家文化和模式的個性而實現的互補共生的“和”?!巴辈坏扔凇昂汀保昂汀币膊灰蟊3滞?,“同”與“和”之間不存在對應關系。《國語·鄭語》指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笨鬃右嘣唬骸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是不同之中的“和”,對其他文明的尊重是實現和諧的先決條件。這既反映了國與國之間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反映了中國傳統“和”文化海納百川的胸襟和高遠博大的眼界。正因為如此,歷史上在世界其他地方頻繁發(fā)生血腥殘酷的宗教戰(zhàn)爭時,中國卻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因文化沖突和宗教教義沖突而導致的戰(zhàn)爭行為。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傳統“和”文化是一個兼容并蓄的開放體系,“有容乃大”是其鮮明特征。
中國傳統“和”文化所蘊含的“協和萬邦”的重要思想,對于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示范效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用無產階級價值觀引領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個社會核心價值觀,都是該社會歷史傳統、政治制度、發(fā)展模式在精神價值領域的物化和體現。西方“民主、人權、自由”等核心價值觀也不是憑空產生的,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發(fā)展道路以及基督教文明的物化和體現。而一種核心價值觀是否能夠展現出其應有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既取決于該核心價值觀賴以奠基的上層建筑是否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同時也與該核心價值觀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傳統有著很大的關系。換句話說,一個社會某一特定核心價值觀的產生和確立,既是該社會現實政治體制和經濟關系的反映,也與這個社會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淵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毛澤東就曾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保?]中國傳統“和”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根源,其以“協和萬邦”為睦鄰之道,體現出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這樣一種文化特質,反映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就是一種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既是對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成功實踐和優(yōu)越性的客觀表達,也是對中國傳統和中國文化的固有自信。這種文化自信,不是要求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與自己趨同,而是要求充分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不同核心價值觀背后獨特的歷史傳統、政治制度和發(fā)展道路;不是以君臨天下的狹隘心態(tài)要求其他價值體系的臣服,而是以“協和萬邦”的宏闊胸襟對其他價值體系保持一種欣賞和尊重的態(tài)度。從這個意義上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會在中國社會形成眾志成城、團結共進的精神正能量,同樣會在國際領域形成不同國家、民族和睦共處、互利共贏的溢出效應。換句話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因其對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從而具有民族歷史意義,還會因其對促進各國和平發(fā)展、和諧共處具有推動作用從而超越國別而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山東考察時強調: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N].人民日報,2013-11-29(1).
[2]魯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200.
[3]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19.
[4]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1).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責任編輯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