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飛
公安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湖北公安434300)
肛裂是一種肛周皮膚缺血性潰瘍,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后形成,由于排便的反復刺激,肛裂難以自愈,久之即成慢性肛裂,表現(xiàn)為便血、便后疼痛,長期出血可導致失血性貧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隨著電腦的普及,上網(wǎng)久坐導致便秘,因此慢性肛裂的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且發(fā)病多見于年輕人群。傳統(tǒng)肛裂切除術手術創(chuàng)面大、術后肛周水腫疼痛程度高,且創(chuàng)面愈合困難[2-4],因此,本院于2012年6月采用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患者,現(xiàn)將改良縱切橫縫術與傳統(tǒng)肛裂術效果進行對比研究,并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期間,來本院住院手術治療的166例慢性肛裂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83例。對照組:男46例,女37例;年齡19~41歲,平均年齡(28.6±2.63)歲;病程6個月 ~1.5年,平均病程(0.8±0.32)年;其中前側(cè)裂口19例,后側(cè)裂口64例。觀察組:男41例,女42例;平均年齡(30.1±2.15)歲;病程5個月~1.4年,平均病程(0.7±0.41)年;前側(cè)裂口16例,后側(cè)裂口6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部位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常規(guī)禁食水,采用低位骶管麻醉。麻醉顯效后,協(xié)助患者取截石位。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肛裂切除術,操作者常規(guī)消毒肛周及外陰,沿裂口正中作縱行切口,切口上至齒狀線,下方切到肛緣外1.5~2cm。術中部分切斷肛門內(nèi)括約肌,隨后操作者用雙手食指交叉持續(xù)進行擴肛。仔細檢查患者肛周粘膜及皮膚,如發(fā)現(xiàn)肥大肛乳頭、痔瘡、潛行瘺管等一并切除,徹底清理肛周慢性潰瘍組織,將切口邊緣修理整齊,最后填塞明膠海綿或凡士林紗布進行加壓止血。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縱切橫縫術,適當延長肛緣外切口長度,將切口兩邊中上部作橫向牽拉,使之成為一個倒立的等邊三角形,在三角形底部的左右兩端點作橫行縫合,縫合底邊與相鄰邊皮膚,并由兩側(cè)向中間逐步縫合,橫向縫合切口長約3 cm,注意保持兩側(cè)對稱性。三角形的兩鄰邊下部切口不予縫合,使之處于開放狀態(tài),縱向形成一長約2 cm的放射狀的引流口。術后處理肛周異常組織,加壓填塞止血后外敷塔形紗布,并用膠布固定。兩組患者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及時更換引流紗布。指導患者食用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忌食辛辣,保持大便通暢。
1.3 觀察指標 手術前后分別測定兩組患者肛管直徑、術后疼痛程度及住院時間。
1.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張東銘,王玉成主編的《盆底與肛門病學》中關于慢性肛裂的治療標準[5],評估兩組患者手術后肛門水腫疼痛程度:輕度水腫疼痛:水腫范圍<肛緣1/4,患者可耐受,無需應用止痛藥;中度水腫疼痛:水腫范圍占肛緣的1/4~1/3,口服止痛藥即可緩解;重度水腫疼痛:水腫范圍>肛緣1/2,需肌注止痛藥才能緩解。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s)表示,水腫疼痛程度等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分別進行t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水腫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水腫重度疼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水腫疼痛程度比較[n=83,(%)]
2.2 兩組術后效果比較 手術治療后,兩組肛管直徑較術前均明顯擴大,觀察組肛管直徑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肛管直徑及住院時間比較(n=83(±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肛管直徑及住院時間比較(n=83(±s)
組別 手術前(cm) 手術后(cm)平均住院時間(d)觀察組1.88 ±0.25 3.01 ±0.28 10.02 ±2.24對照組 1.92 ±0.19 2.81 ±0.31 15.01 ±3.21 t 1.161 4.362 11.834 P >0.05 <0.05 <0.01
肛裂是由于炎癥的刺激或排便用力過猛所致的損傷,使肛門內(nèi)括約肌發(fā)生痙攣,括約肌張力增高,肛周局部血液供應障礙、肛管后正中線供血不良,導致缺血性潰瘍,引起肛門口徑變小,大便通過困難;此時患者常強行用力排便,結(jié)果發(fā)生肛管皮膚撕裂傷[6];肛周圍是細菌集聚地,肛周皮膚撕裂后極易發(fā)生感染,反復炎癥刺激即形成潰瘍而致慢性肛裂,同時可并發(fā)肛乳頭炎、肛隱窩炎、痔瘡等一系列肛周疾?。?]。
聞久輝[8]等認為擴大肛門直徑,解除括約肌痙攣,恢復肛管正常血供是治療慢性肛裂的關鍵,手術是治療慢性肛裂的主要方法。傳統(tǒng)肛裂切除術手術中,通過縱形切開肛管后橫縫來擴大肛管直徑,痙攣的內(nèi)括約肌并為得到有效的松解,橫縫后切口的張力增加,切口水腫疼痛現(xiàn)象嚴重;另外術后橫縫處易導致糞渣積存,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高,感染后又加重水腫疼痛程度,影響傷口的愈合[9]。改良縱切橫縫是在傳統(tǒng)手術的基層上演變而來,改良傳統(tǒng)手術方式中的中央縫合為中央切口開放引流,既可有效增加肛管直徑,又減輕了肛周的張力[10],從而有效減輕了水腫和疼痛程度。賈彥超[11]等認為,改良縱切橫縫術術后引流必須通暢,防止引流液堆積于橫縫切口,每次大便后及時換藥,才能有效降低術后切口感染,促進切口愈合。
本研究中,采用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及時更換引流紗布,進行飲食指導及衛(wèi)生宣教,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肛管直徑明顯大于對照組,水腫疼痛發(fā)生率明顯較低,平均住院時間明顯較短。由此可見,改良縱切橫縫術與傳統(tǒng)肛裂切除術相比具有明顯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陳孝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35.
[2] 曾碧娟.59例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的術后疼痛干預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3,32(11):22-23.
[3]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肛裂、直腸脫垂、肛瘺、痔的診斷標準(試行草案)[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4,24(4):42-42.
[4] 張國飛,彭碧文.自動痔瘡套扎術聯(lián)合外切術治療重度混合痔的療效比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3,30(3):25-27.
[5] 張東銘,王玉成.盆底與肛門病學[M].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15.
[6] 盧艷君,王兆春,曾碧娟.改良側(cè)位給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術后護理體會[J].海南醫(yī)學,2013,24(7):1086-1088.
[7] 黃宇峰.改良縱切橫縫內(nèi)括約肌切除術在慢性肛裂患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3,36(32):59-60.
[8] 聞久輝,黃恩明.肛裂切除加內(nèi)括約肌切斷術治療陳舊性肛裂18例[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3):285-285.
[9] 楊光英.兩種術式在慢性肛裂中的綜合療效對比[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2,22(4):100-102.
[10] 龍晨蒙,石全,李鋒.改良給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的臨床療效觀察[J].結(jié)直腸肛門外科,2013,19(3):155-157.
[11] 賈彥超,王偉濤,崔文娟.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陳舊性肛裂64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17(6):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