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
我們只要稍微細致的觀察與分析即可發(fā)現(xiàn)高考題無論是從模型還是解題方法上都會從平時的訓練題上找到熟悉的影子.筆者就這方面問題簡單的總結了一下,試圖讓學生面對高考試題時能夠更加從容地進行分析與解決.
原創(chuàng)1(2004年全國Ⅰ卷第25題)有一個小圓盤靜止在平鋪在桌面上的桌布上,且位于方桌的中間位置.桌布的一邊和方桌的AB邊重合,如圖1所示.已知盤與桌布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盤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現(xiàn)在將桌布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抽離桌面,且加速度方向水平并垂直于AB邊.如果圓盤最后沒有從桌面掉下來,則加速度a需要滿足什么條件?(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假設小圓盤的質量為m,方桌長度為L,桌布從小圓盤下抽出的過程中,小圓盤的加速度為a1,
點評此題與原創(chuàng)題相比較,兩個題的整體模型整體類似.只是把原創(chuàng)題中的桌布換成紙帶,把桌布“恒定加速度a與將桌布抽離桌面”變成紙帶“抽動過程中一直做速度為v的勻速運動”.雖然兩個題的所求問題不同,但是整體的方法都是利用兩個物體間的相對滑動(如傳送帶模型等)類的解題方法處理.“變臉一”中的第1問其實是母題分析過程的第一步,第2問以及第3問也都是在分析母題時所要經歷的必要步驟.endprint
我們只要稍微細致的觀察與分析即可發(fā)現(xiàn)高考題無論是從模型還是解題方法上都會從平時的訓練題上找到熟悉的影子.筆者就這方面問題簡單的總結了一下,試圖讓學生面對高考試題時能夠更加從容地進行分析與解決.
原創(chuàng)1(2004年全國Ⅰ卷第25題)有一個小圓盤靜止在平鋪在桌面上的桌布上,且位于方桌的中間位置.桌布的一邊和方桌的AB邊重合,如圖1所示.已知盤與桌布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盤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現(xiàn)在將桌布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抽離桌面,且加速度方向水平并垂直于AB邊.如果圓盤最后沒有從桌面掉下來,則加速度a需要滿足什么條件?(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假設小圓盤的質量為m,方桌長度為L,桌布從小圓盤下抽出的過程中,小圓盤的加速度為a1,
點評此題與原創(chuàng)題相比較,兩個題的整體模型整體類似.只是把原創(chuàng)題中的桌布換成紙帶,把桌布“恒定加速度a與將桌布抽離桌面”變成紙帶“抽動過程中一直做速度為v的勻速運動”.雖然兩個題的所求問題不同,但是整體的方法都是利用兩個物體間的相對滑動(如傳送帶模型等)類的解題方法處理.“變臉一”中的第1問其實是母題分析過程的第一步,第2問以及第3問也都是在分析母題時所要經歷的必要步驟.endprint
我們只要稍微細致的觀察與分析即可發(fā)現(xiàn)高考題無論是從模型還是解題方法上都會從平時的訓練題上找到熟悉的影子.筆者就這方面問題簡單的總結了一下,試圖讓學生面對高考試題時能夠更加從容地進行分析與解決.
原創(chuàng)1(2004年全國Ⅰ卷第25題)有一個小圓盤靜止在平鋪在桌面上的桌布上,且位于方桌的中間位置.桌布的一邊和方桌的AB邊重合,如圖1所示.已知盤與桌布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盤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現(xiàn)在將桌布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抽離桌面,且加速度方向水平并垂直于AB邊.如果圓盤最后沒有從桌面掉下來,則加速度a需要滿足什么條件?(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假設小圓盤的質量為m,方桌長度為L,桌布從小圓盤下抽出的過程中,小圓盤的加速度為a1,
點評此題與原創(chuàng)題相比較,兩個題的整體模型整體類似.只是把原創(chuàng)題中的桌布換成紙帶,把桌布“恒定加速度a與將桌布抽離桌面”變成紙帶“抽動過程中一直做速度為v的勻速運動”.雖然兩個題的所求問題不同,但是整體的方法都是利用兩個物體間的相對滑動(如傳送帶模型等)類的解題方法處理.“變臉一”中的第1問其實是母題分析過程的第一步,第2問以及第3問也都是在分析母題時所要經歷的必要步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