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正華
在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后,語文課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已然成為教師的共識,但多數(shù)教師都是圍繞著關鍵詞語、關鍵句子、關鍵段落展開研究,缺少從整篇文章的結構、條理、順序等方面對作者的表達形式進行探討。由于篇章角度閱讀經驗的缺失,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高年級學生對于段落、細節(jié)的描寫掌握比較扎實,但缺乏從整篇文章的角度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寫清了哪些故事?故事之間有哪些內在聯(lián)系?故事如何體現(xiàn)要表達的主題?……真正到學生自己動筆寫作文時,篇章意識的缺乏更顯露無疑:條理不清,詳略不當,布局混亂等現(xiàn)象比比皆是。如何從篇章角度進行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是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亟待解決的難題,筆者試圖通過課堂實踐,找到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 解構布局
我們可以試想,一位作家動筆寫文章之前,應該對所寫文章有一個大概的構想,做到成竹在胸。所以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可以跳出字詞句段的限制,站在篇章的高度,揣摩作者是如何對文章進行布局的,再把作者的思路、文路、想法解構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清晰地明了:原來走進文學殿堂的鑰匙就是這樣簡單,我們也能嘗試這樣寫作。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貓》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名篇,怎樣去發(fā)現(xiàn)老舍先生的文章布局秘密呢?
師:課文第一句就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貓到底有哪些古怪的性格呢?自由讀第l~3自然段,選你覺得最有趣的性格,寫在彩紙上貼在胸前,并且讀出那種性格的特點。
學生自由讀、寫、貼,交流語言特點。黑板上按照學生交流的順序貼上:貪玩、盡職、勇敢、老實、高興、不高興、怕。分別交流學生的閱讀感受。
師:剛才我們了解到這只貓的性格的確古怪,現(xiàn)在我們請幾位同學到講臺前,把這只性格古怪的貓讀出來。(指名學生上臺)你們覺得應該誰先讀?誰后讀?
生:我覺得按課文的順序來讀好一些,先讀“老實””,再讀“貪玩”,接著是“盡職”,然后是“高興”和“不高興”,最后再讀“怕”和“勇敢”。
師: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讀?不能按照我們剛才喜歡的順序讀嗎?比如,咱們班大多數(shù)同學都喜歡貓“盡職”“高興”的性格,那就把這兩種放在最前面讀。
生:我覺得不行,因為我發(fā)現(xiàn)老舍爺爺是把相反的性格放在一個段落寫的,比如第一段的“老實”“貪玩”“盡職”,都是相反的。大概他覺得這樣寫更能突出貓的性格很古怪吧。
生:是的,第二、第三自然段也是這樣。
師:(根據(jù)課文順序調整黑板上性格詞的位置)按這樣的順序,請上臺的同學排好隊讀一讀,大家感覺一下是不是這樣。(學生分句朗讀)
生:我感覺,這樣寫讓貓的性格顯得非常矛盾,突出了貓的古怪。
生:而且讀起來語氣也有變化,讓貓顯得更加活潑了。
師:老舍爺爺這個寫作的秘密讓你們發(fā)現(xiàn)了,真厲害!如果你們也學會了這種表達,你也會成為班級的“語言大師”!
老舍先生是語言大師,我們在教這樣的文章時,常常會被他幽默的、生活化的語言所吸引,忘記了文章布局上的巧妙。案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喜好交流課文語言的精妙,并提出問題:我們可不可以按照大家喜歡的先后順序讀課文?這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的問題,學生自發(fā)地開始思考:為什么老舍先生的先后排列布局和我們喜歡的不一樣?通過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寫讓貓的性格顯得非常矛盾,突出了貓的古怪”,“讀起來語氣也很有變化,讓貓顯得更加活潑了”。
二、 研討選材
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選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文章的選材必須緊扣主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從篇章選材的角度探討、理解這一點,才能領略作者的寫作秘密。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為什么最后一段要寫一段夜色中的威尼斯?《少年閏土》為什么重點回憶了這四件事?……我們使用的教材所選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從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遴選出來的經典篇目,很多課文的選材取舍問題都值得教師和學生細細推敲和玩味,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研討,學會如何選材。例如在《珍珠鳥》一文中,教者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課前談話:
你曾經養(yǎng)過哪些小動物?(多數(shù)學生養(yǎng)過狗)
你和狗之間發(fā)生過哪些有趣的事?(板書:蹭腳、舔手、舔臉、撿飛盤、送拖鞋……)
課文理解:
課文寫了作者和珍珠鳥之間的哪些事?(板書:飛來飛去、喝茶、啄筆尖、啄手指、不回家、睡肩頭。結合學生回答,充分閱讀理解課文。)
作者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來寫?(越來越親密)
除了這6件事,還可能發(fā)生哪些有趣的事?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板書:啄米飯、啄鼻子、留下腳印……)
把這些都寫進去可不可以?為什么不行?(小結板書:不重復、有選擇)
表達遷移:
現(xiàn)在我們要寫一篇關于狗的作文,(指之前的板書)假如這些事情都發(fā)生在一只狗身上,我們怎么構思這篇文章?(舔手和舔臉重復,只要選一個來寫;可以按照蹭腳——舔臉——撿飛盤——送拖鞋的順序來寫)。
課后作業(yè):
寫寫自己和小動物之間的故事。
馮驥才的《珍珠鳥》作為散文名篇,所蘊藏的寫作奧秘,即使我們語文老師窮其一生,也很難達到,但是我們可以從四年級學生的水平出發(fā),看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哪里。案例中的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選材和寫作順序上有障礙,于是就從聊天入手,羅列和小動物的趣事,然后去閱讀、欣賞大師作品,看看《珍珠鳥》是怎樣選材、安排寫作順序的,最后回到最近發(fā)展區(qū)——我們怎么寫好“我和小動物”這種類型的作文。教師沒有當堂讓學生動筆寫,而是把寫法的分析遷移做足,寫作安排在課后。這一點提示我們,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不是要把“寫”擠進課堂,變成隨堂練筆,而是真正從文本特點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篇章選材特點,把應該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講具體、講清楚、講透徹。如果只是為了練筆而練筆,那么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也就成了一種“時尚的擺設”,毫無意義。就像葉圣陶先生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中的話:“我以為閱讀教學教好了,便不必有什么作文指導?!边@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
三、 探究寫法
筆者常常看到語文研討課、公開課、展示課中,執(zhí)教者濃墨重彩地強調課文用了“環(huán)境描寫”“側面描寫”“數(shù)字說明”等方法,突出表現(xiàn)了文章的中心,塑造了典型人物。為什么作者要在此處用此寫法?換一種寫法能取得同樣地效果嗎?這種寫法達到怎樣的效果?如果不進行這些問題的討論,所有的“方法教學”僅僅是一種風過無痕的淺表教學,就像給商城里的物品貼了一個“標簽”,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并無幫助。其實一線語文教師的實際難點也在于此,如何根據(jù)具體的文本進行切實有效的操作,讓學生把作者的修辭、寫法等寫作技巧吸收、內化,從而轉化成自己的表達、習作能力。
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錢學森》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做了如下嘗試:
出示課文第一句話:1955年10月1日清晨,廣闊無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輪正劈波斬浪駛往香港。
師:我覺得這句話出示的時間有點不對,請在課文中找一找表示時間的詞。
學生圈畫、交流,對比課文的順序和時間的先后順序:
師:大家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是不是很順?比較一下開頭,你覺得哪一種好?
生:原文好,原文開頭寫出了錢學森急切回國的心情,有總領全文的作用。
師:你的意思是課文一開頭就進入了這一主題,是吧?
生:能吸引讀者,設置懸念。開頭直到最后一句才告訴我們這個人就是錢學森。
師:很多情況,作文的順序就是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但也有特殊情況,作文的順序不等于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像課文這種寫法,叫倒敘(板書:倒敘)。課文用倒敘的寫法把歸心似箭、一心報效祖國的錢學森曬在讀者面前,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中國人。
作者用了倒敘的寫法來講述錢學森回國的故事,執(zhí)教者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圈畫出來,課文的寫作順序不是學生常規(guī)的認知:時間先后順序。教師制作了一張對比表,讓學生研討:“比較一下開頭,你覺得哪一種好?”一石激起千層浪,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直奔主題,這樣的閱讀成果成為課堂上學生真正的思維火花。
以篇章的眼光去解讀作者的寫作方法,教師要善于把作者隱藏在文中的秘密外顯出來,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能在教師幾句簡單的點撥、一張PPT的出示后,在發(fā)現(xiàn)、探討的過程中恍然大悟,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四、 還原詳略
有人把文章比作是人體,健美的體形一定是該瘦的地方瘦,該胖的地方胖。這種觀點表現(xiàn)在文章中,就是指文章的詳略要得當。哪些地方需要詳寫,哪些地方需要略寫,這是學生較為困惑的地方,他們在寫作時常常抓不住要害,或是頭重腳輕、虎頭蛇尾;或是通篇輕描淡寫、平淡呆板。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中從篇章的視角,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怎樣做到詳略得當、注重節(jié)奏、富于變化。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蝙蝠和雷達》時,教師出示表格,并和學生一塊兒填寫完成:
緊接著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如果科學家用同樣的表格完整記錄試驗過程,應該怎樣填寫?學生填寫,教師指導修正后出示:
接下來教師和學生討論:
師:如果把第二次、第三次的文字和課文原文對比一下,你發(fā)現(xiàn)作者高明在哪里?
生:作者把很多語言都省略了。試驗準備是同樣的,試驗結果也一樣,就不要重復寫了,這樣語言特別簡潔。
師:真了不起,你發(fā)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簡潔。
生:作者第一次寫的比較詳細,第二次、第三次試驗因為差不多,就略寫了。
師:這樣一寫,就顯得文章詳略得當。以后你們碰到要寫兩三件事的時候,也要這樣有詳有略地寫。
很多教師在上《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的時候,也是利用上述表格進行課堂教學的,但大家都是讓學生去摘錄課文中的語句,其目的僅僅是梳理課文內容而已。案例中的教師利用表格,讓學生完整還原科學家三次科學試驗的“方式”“結果”“結論”。表格和課文相互比較一下,問題自然產生:為什么作者不按照科學試驗的完整過程來敘述?這就是從篇章的角度去考慮作者的詳略。師生共同努力之下,說明文的語言簡潔、詳略得當兩個特點的小結水到渠成。
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可以從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的維度進行,還可以從篇章視角進行嘗試,我們在研讀教材時,可以從整篇文章的高度,結構布局、研討選材、探究寫法、還原詳略,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從整體思考文本的表達特點,進而在獨立作文時做到了然全局,下筆有神。
參考文獻
[1] 成尚榮.指向寫作的閱讀課:我的理解與建議.小學語文教師,2014(1).
[2] 羅才軍.情趣與知趣的交相輝映.小學語文教師,2013(6).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