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琳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德育工作面臨著愈來愈多的新挑戰(zhàn)。特別是近年來,我深感當下的學生焦慮、易動,缺乏穩(wěn)重行事、謹慎思辨的能力與習慣。這就使他們身處浮躁之中難以自拔,更難以通過細致的思考,為個人的發(fā)展得出清晰且正確的方向。因此,我迫切感到需要一種方法,一種載體,讓學生們變得從容、安靜,重新進行審慎思考個人前途發(fā)展的問題。
在不斷思考和反復實踐中,我逐漸摸索出一條“以美育佐德育,以藝術輔成長”的道路。
那個周末的清晨,我照例去公園散步。忽然,一陣美妙的葫蘆絲聲隨著秋風悠悠飄來。信步轉過一片小林,卻是一群老人在演奏。老人們已顯蒼老的手指笨拙地舞動著,卻有一聲聲悠揚的樂音從那指尖緩緩流淌而出。此時,我感受到了一陣平靜與安詳。它由心而起,又深沉到心田的最深處,仿佛我周遭的一切也隨之安靜、恬淡。曲終,我注意到站在隊伍前面的一位老者。歲月的流逝雖已在他的臉上雕刻下了道道深痕,可滿頭的黑發(fā)卻彰顯著那掩飾不住的激情與活力。
不知怎地,我忽然萌發(fā)了把他請入課堂的念頭。
幾經周折,我們班的葫蘆絲課終于開設了。當我把樂器發(fā)到學生們手里時,他們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他們輕輕地撫摸著它,好奇地端詳著那飽滿的葫蘆。仿佛那里面不是空氣,而是一個充滿了精彩和未知的神秘世界。一個學生說平日握慣了細小的筆桿,這竹管讓他感到很新鮮。而且,他依稀記起了老師曾經提到過的“梅、蘭、竹、菊”四君子。這一刻,他仿佛感到了一份來自久遠文化深處的神韻。
真沒想到,學生們上手如此之快。經過了短暫的熟悉后,一聲聲清脆的樂音,便在教室中響起了。那“月光下的鳳尾竹”叢中,“蝴蝶泉邊”,總是一派“月朦朧”,耳邊響起的,亦是聲聲“鳥朦朧”。此聲,此景,此情,怎一個“大理三月好風光”了得!學生們沉醉在悠揚的樂曲中,心之所向,亦是情之所歸,神之所往。此時此刻,耳邊響起的是天籟般的裊裊樂聲;映入眼簾的,是同樣美輪美奐曲譜歌詞。曲以文生,情以曲盛。學生們在觸覺、聽覺、視覺的緊緊包圍中,默默地品味著沉靜、安詳中的靜謐之美。這一刻,不再有喧囂,不再有爭執(zhí),不再有充斥著焦躁的抱怨,更不見了急于彰顯自己的率性和不羈。
我被學生們習得之后的專注深深感染和打動。曾經因為缺乏習得,他們不屑、不信。而今天,他們突然迸發(fā)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投入了令幾乎所有人都驚訝的專注。那一刻,仿佛手中的葫蘆絲,眼前的曲譜,耳邊的樂音,便是他們全部的世界。
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專注中,學生們悄悄地改變著。無需過多的言語,他們變得沉靜。他們感受著樂曲間流露的從容、淡定、端莊、穩(wěn)健。在悠揚的樂曲中,他們悄然地摒棄著焦躁和怨氣。而這一切都是我此前縱使口干舌燥地說教也難以實現的。
這就是多元化的激勵。曾經,單一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建立同樣單一的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的標準。有的學生因成績欠佳而被大家疏遠,因被疏遠而難以獲得自尊和肯定,因難以獲得肯定而選擇放棄或是尋求別樣、另類的方式,以期能夠獲得關注。久之,便離“造就”一個問題學生不遠了。而在學習葫蘆絲的過程中,很多在文化課成績上難以領先的學生此時能夠爆發(fā)出驚人的學習能力。他們以自己的專注和努力,獲得了同伴們贊賞的目光。在溫暖的目光包圍中,他們重新尋找著自我,重新感受著集體的暖意,重新感受著生活在自尊、自信的陽光下的快樂與驕傲。他們重新走入集體,重新融入群體溫暖的懷抱。
小W曾是同學公認的頑皮學生,在葫蘆絲匯報演出上,他被大家公選為領奏。當他把一張寫著“老師,我感謝您,也感謝葫蘆絲。它讓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友誼和溫暖,讓我體驗到了生活的美好”的紙條壓在我辦公桌上時,我欣慰了,在我的心田深處同樣升起了一種感動。